满族姓氏趣谈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姓氏,满语为“哈拉”。清代满族的姓氏多达六百七十九个,在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姓氏数中名列前茅。
        满族及其先民的姓氏本来都是用本民族语称谓的,所以是多音节的,如勿吉的乙力支、侯尼支;靺羯人的突地稽;渤海王大祚荣的父辈乞乞仲象、乞四比羽,辽金时期女真人的完颜氏、乌克伦氏、蒲察氏,清初满姓的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扎拉哩氏等等。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或受中原王朝赐姓,满族先民也很早出现过汉姓。靺鞨人渠帅突地稽于唐开元年间被唐廷封为“右卫将军”,并赐姓李氏。建州卫指挥释阿努被明迁赐姓李,名显忠。金代许多女真姓氏逐渐改成对应的汉姓,如完颜,汉姓王;乌古伦,汉姓商;纥石烈,汉姓高;蒲察,汉姓李;孛术,汉姓鲁等等。明代女真列强王杲、王兀堂、董山、董仓也用的汉姓。但在明末清初,大部分满族人仍用满姓氏,这些姓氏的起源十分有趣。
        一部分满族姓氏来源于古老的部族名称,如赫舍里、辉和、萨克达、尼玛哈、纽祜禄、纳喇等。其中有些部族名称带有浓郁的图腾崇拜的意味,如萨克达为野猪,尼玛哈为鱼,纽祜禄为狼。
        有些满族姓氏以居住地地名为姓,满文始创者达海“先世居觉尔察,以地为氏”名将雅希禅“先世居马佳,以地为氏”。(见《清史稿》)其他如宁古塔氏、董鄂氏、喜拉氏、尼玛察氏等,均为“践土而居,因以为氏。”
        不少满族姓氏沿袭金代女真旧姓,如完颜(明末谐音为王甲)、乌古伦、蒲察、兀颜、温迪罕等等。
        清朝入关后,绝大多数满人逐渐改为汉姓,仍有少数姓氏如“布尼”,仍是满语姓氏,而用汉语记音。满语姓氏改汉姓大致有以下情况:有的译原姓氏之义,取其同义的汉字。如哈斯呼,汉译为左,则取左为姓;阿克吕义为雷,取雷为姓,等等。有的是按原音译的谐音取汉字为姓,如瓜尔佳氏,取关字为姓;董鄂氏,取董字为姓;布尔察氏,取卜为姓;胡什哈里氏,以胡为姓,等等,这种情况在满族姓氏中相当常见。有的不是直接满语谐音为汉字,而是取其字义后再谐汉字,如钮祜禄氏,其义为“狼”,谐音为“郎”。有的以父祖名字的头一字为姓,如岫岩洪氏,“高祖名洪雅,乃姓洪氏”;辽宁爱新觉罗·海臣,其后人以海为姓;沈阳喜塔拉·文忠颜,其后人以文为姓,等等,故有“一辈一个姓”的说法,实际上改成汉姓后,就不再递变了。有的满族姓氏改成汉姓后出现二个甚至三个汉姓,如吉林乌拉的瓜尔佳氏,改为汉姓为罗、关。因其先人在赫叶穆定居时,与罗氏通婚,规定了隔一辈叫“罗、关”的族训,迄今如故。费莫氏,为麻、马两姓;那木都鲁氏以那、南为姓;伊尔根觉罗,以佟、赵为姓,其改姓的原因已经不详了。
        清初满族的大姓有: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纳兰氏、董鄂氏、辉发氏、乌喇氏、伊尔根觉罗氏、马佳氏。后来有“佟、关、马、李、齐、傅、那、郎”八大姓之说。在民间,还有“七关八赵”、“大郎、小郎”等说法。如吉林乌拉瓜尔佳氏实有八关,谓“扈伦关”、“罗关”、“侯关”、“蒙文关”、“大户(本姓)关”、“芍药关”、“郭城关”、“丰关”等,其中有的同姓,殊域,不同宗。有的同宗、异域,不同姓。其由来也有各种原因。如蒙文关,是后金名将费英东家族的分支。费英东功劳卓著,努尔哈赤在其姓氏前赐加“蒙文”一词。蒙文即满语“银”,意即仅次于“爱新”(金)的家族,由此有了蒙文关。讷殷关因该氏世居长白山北麓,属讷殷部女真人,故有此姓氏。满族姓氏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在日常社交中,满族人习惯称名,不称姓。尊称或尊官衔时,常以名字的第一个字代姓,如首任黑龙江将军富察·萨布素,人们敬称为“萨大人”。在爱辉一带的满族流传着关于萨布素的长篇口头说布,名为“萨大人传”。
        清代除满洲八旗外,还有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其中有不少汉、蒙、朝鲜等族人,甚至有南方的苗、瑶民族的成员,他们都有旗籍,在长期和满族的共同生活中,已成为满族的一部分,他们把原来的姓氏,带到了满族姓氏中。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