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崇马习俗种种
马,作为家畜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尤其公元九世纪后,蒙古人西迁斡难、克鲁伦、土喇三河之源时,马,已经普及于蒙古草原。据[波斯]拉施特《史集》载,成吉思汗的八世祖土敦——蔑年的夫人“莫拿伦拥有巨额的收入和财富。……她的马和牲畜,多到无法计算,当她坐在山头上看到,从她所坐的山头顶上直到山麓大河边满是牲畜”。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于十三世纪中叶出使蒙古时感叹道:蒙古人“他们拥有如此之多的公马和母马,以致我不相信在世界的其余地方能有这样多的马”,可见蒙古人养马之多。正如孟珙在《蒙鞑备录》所云:“千马为群,寂无嘶鸣,下马不用控系,亦不走逸”。马,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同时还是交通工具。游牧、狩猎、征战都必须骑马。所以,蒙古人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长期的历史实践,造就了蒙古人的崇马习俗。
一是以赞马词与赞马歌来表现崇马心理。在蒙古地区,每逢那达慕大会,都要举行赛马活动,对获得冠军的马,必须诵赞词。蒙古民歌中,近百分之二十的歌是赞马歌。如《青海骝》:
我的青海骝哟,
走起来如同出弦的箭;
我的青海骝哟,
跑起来如同出膛的弹。
……
它的柔软四蹄,
能驾缥缈轻雾;
……
它的坚硬四蹄,
能挽暴雨狂风。
通过比喻将马的速度、功能描绘得唯妙唯肖。它是蒙古人对马的感情的真实流露。史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堂祖父忽图刺汗,有一次打猎时,遭到朵儿边部的袭击,无法逃脱,只好策马跃入一条河,结果陷入泥沼。忽图刺汗孤注一掷,从马背纵身一跃,越过泥沼,登上彼岸。朵儿边人来到河边并不追赶,只纷纷说:“作为一个蒙古人,失去了马,还有何用?”说毕散去。这说明在古人的观念是蒙古人离开马即无所作为,从而看到马对蒙古人的重要性。
二是以塑像与雕碑来表现崇马心理。马,在生活领域里,成为蒙古人生存的源泉,马奶及用马奶酿造的“策格”,是游牧时期的基本饮食,同时又是游牧民族易货、贸易的主要交换产品;马,在生产领域里,成为蒙古人的帮手,放牧、乘骑、挽车、迁徙都需要马,同时又是游牧民富有的标志;马,在政治领域里,成为蒙古人的象征,蒙古国国徽上,画有蒙古人骑着骏马向初升的太阳奔驰的图像。所以,好多蒙古地区,都雕塑一匹骏马来作为蒙古地区的标志与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主体建筑上塑有一匹腾空奔驰的马,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广场塑有一匹高头大马扬天长啸,海拉尔市呼伦贝尔盟公署门前塑一组马头琴牌楼,在蒙古国宗莫德市西南山头耸立着一座马碑。以上都是蒙古人崇马心理的表现形式。
三是以供奉与祭祀来表现崇马心理。蒙古人崇马贯穿于各个领域,但是所有的表现形式莫过于把马神化。
选神马是民间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在牧区每一个马群,即苏鲁克。都要选一匹神马来主宰这群马。选神马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种仪式,过去由萨满主持,喇嘛教传入后则由喇嘛取代。仪式开始,要把马群拢在一起或者赶进圈内,在马群中央放一张小桌,焚香、泼洒奶酒,主祭人致祭马词,喇嘛诵经,然后开始选神马。被选的神马必须是全鬃全尾,毛色整齐,没有杂色,并且是没有使役和乘骑过的牡马。选后,神马的鬃尾都要系上五彩布,用奶酒泼洒马头、马鬃、马背、马尾、马蹄,还要在马身上用点燃的香进行过香仪式。从此,神马不准乘骑、不准使役、不准套驯、不准挽车、不准买卖、不准鞭挞、不准咒骂、不准转送,直到老死为止。
供奉溜圆白骏是鄂尔多斯草原的习俗。祭祀成吉思汗陵的八白宫中,有一宫为“溜圆白骏神像”。是受过禅封的神马,人们当做偶像来供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春祭大典,出游入白宫时,把白骏也牵来系在“阿拉腾嘎达斯”即金马桩上,人们向它叩拜。溜圆白骏衰老时,要由官方下达公文,从相貌特征相类似的二岁白马中挑选顶替。溜圆白骏必须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多少带一点粉白而闪光,不能有一绺杂毛。”距离鄂尔多斯草原较远的部落,不能到现场祭祀白骏时,祭日,要在自己所在的草原或蒙古包里,写一神牌进行祭奠。
祭祀马敖包,在蒙古地区也不少见。一般祭祀马敖包,都是由于马对主人立下了奇功,主人为了对马的酬报,马死后,便把他埋在一个风景幽静的地方,上面堆起敖包,以示纪念。吉林省郭尔罗斯前旗,王府西南岗上的“黑马敖包”,至今犹存。
悬挂禄马风旗,这是蒙古草原的传统崇马习俗。凡是蒙古族门前都悬挂一面禄马风旗。禄马风旗也称天马图,是在一块白布上,画一匹奔腾的骏马,然后镶上狼牙旗边,门前筑一个祭台,祭台中央竖一根旗杆,将禄马风旗悬挂在旗杆顶上,随风飘荡。每月初一日,要在祭台上烧柏叶香,以为祭祀。
总之,蒙古人崇马心理,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习俗已经伴随着人们度过了几个世纪。对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崇马习俗的影响,蒙古人有史以来,禁食马肉,就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也不宰马而食。这种习俗促进了养马业的发展。
一是以赞马词与赞马歌来表现崇马心理。在蒙古地区,每逢那达慕大会,都要举行赛马活动,对获得冠军的马,必须诵赞词。蒙古民歌中,近百分之二十的歌是赞马歌。如《青海骝》:
我的青海骝哟,
走起来如同出弦的箭;
我的青海骝哟,
跑起来如同出膛的弹。
……
它的柔软四蹄,
能驾缥缈轻雾;
……
它的坚硬四蹄,
能挽暴雨狂风。
通过比喻将马的速度、功能描绘得唯妙唯肖。它是蒙古人对马的感情的真实流露。史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堂祖父忽图刺汗,有一次打猎时,遭到朵儿边部的袭击,无法逃脱,只好策马跃入一条河,结果陷入泥沼。忽图刺汗孤注一掷,从马背纵身一跃,越过泥沼,登上彼岸。朵儿边人来到河边并不追赶,只纷纷说:“作为一个蒙古人,失去了马,还有何用?”说毕散去。这说明在古人的观念是蒙古人离开马即无所作为,从而看到马对蒙古人的重要性。
二是以塑像与雕碑来表现崇马心理。马,在生活领域里,成为蒙古人生存的源泉,马奶及用马奶酿造的“策格”,是游牧时期的基本饮食,同时又是游牧民族易货、贸易的主要交换产品;马,在生产领域里,成为蒙古人的帮手,放牧、乘骑、挽车、迁徙都需要马,同时又是游牧民富有的标志;马,在政治领域里,成为蒙古人的象征,蒙古国国徽上,画有蒙古人骑着骏马向初升的太阳奔驰的图像。所以,好多蒙古地区,都雕塑一匹骏马来作为蒙古地区的标志与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主体建筑上塑有一匹腾空奔驰的马,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广场塑有一匹高头大马扬天长啸,海拉尔市呼伦贝尔盟公署门前塑一组马头琴牌楼,在蒙古国宗莫德市西南山头耸立着一座马碑。以上都是蒙古人崇马心理的表现形式。
三是以供奉与祭祀来表现崇马心理。蒙古人崇马贯穿于各个领域,但是所有的表现形式莫过于把马神化。
选神马是民间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在牧区每一个马群,即苏鲁克。都要选一匹神马来主宰这群马。选神马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种仪式,过去由萨满主持,喇嘛教传入后则由喇嘛取代。仪式开始,要把马群拢在一起或者赶进圈内,在马群中央放一张小桌,焚香、泼洒奶酒,主祭人致祭马词,喇嘛诵经,然后开始选神马。被选的神马必须是全鬃全尾,毛色整齐,没有杂色,并且是没有使役和乘骑过的牡马。选后,神马的鬃尾都要系上五彩布,用奶酒泼洒马头、马鬃、马背、马尾、马蹄,还要在马身上用点燃的香进行过香仪式。从此,神马不准乘骑、不准使役、不准套驯、不准挽车、不准买卖、不准鞭挞、不准咒骂、不准转送,直到老死为止。
供奉溜圆白骏是鄂尔多斯草原的习俗。祭祀成吉思汗陵的八白宫中,有一宫为“溜圆白骏神像”。是受过禅封的神马,人们当做偶像来供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春祭大典,出游入白宫时,把白骏也牵来系在“阿拉腾嘎达斯”即金马桩上,人们向它叩拜。溜圆白骏衰老时,要由官方下达公文,从相貌特征相类似的二岁白马中挑选顶替。溜圆白骏必须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多少带一点粉白而闪光,不能有一绺杂毛。”距离鄂尔多斯草原较远的部落,不能到现场祭祀白骏时,祭日,要在自己所在的草原或蒙古包里,写一神牌进行祭奠。
祭祀马敖包,在蒙古地区也不少见。一般祭祀马敖包,都是由于马对主人立下了奇功,主人为了对马的酬报,马死后,便把他埋在一个风景幽静的地方,上面堆起敖包,以示纪念。吉林省郭尔罗斯前旗,王府西南岗上的“黑马敖包”,至今犹存。
悬挂禄马风旗,这是蒙古草原的传统崇马习俗。凡是蒙古族门前都悬挂一面禄马风旗。禄马风旗也称天马图,是在一块白布上,画一匹奔腾的骏马,然后镶上狼牙旗边,门前筑一个祭台,祭台中央竖一根旗杆,将禄马风旗悬挂在旗杆顶上,随风飘荡。每月初一日,要在祭台上烧柏叶香,以为祭祀。
总之,蒙古人崇马心理,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习俗已经伴随着人们度过了几个世纪。对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崇马习俗的影响,蒙古人有史以来,禁食马肉,就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也不宰马而食。这种习俗促进了养马业的发展。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