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
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有立族谱,家谱,或续族谱、家谱的风俗。用它来叙长幼、别男女、明家世、续血统是宗族社会的一件大事。专门研究宗族、姓氏、家世的学问叫谱牒学。汉族的立谱续谱是从孔子、孟子、曾子、颜回等儒家大师的遗风。孔孟两家均七十余世,至今辈分明析,而且从汉代尊孔以来受历代皇帝加封加典,改朝换代都不受影响,这是维持族权和宗族观念的突出例子。古代曾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后皆改20年或30年修一次谱。专门研究姓氏之学和谱牒的学问成行于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苏洵,都研究过族谱家谱。我国民间家谱数不胜数。至清代满洲贵族更重视续谱,立谱续谱都有隆重仪式。据闻仅美国家谱学会收集到的我国家谱,就有4925种。在家谱中全面记述某一家族自始祖以来的历史情况,祖先及历代父系亲属全部人口姓名、婚姻、生死年月日时,所有同姓人,都按辈份长幼排序,有的名门子弟按字排辈,凡同辈人都用一个字,因此家谱上或生活中同族相见辈份分明,便于认宗(如孔、孟两家),族谱中不分贵贱尊卑,死后一律入谱。但地位显赫者,多有详细事迹介绍,牌位供于宗祠。谱书中常对兴家、迁徙等家族历史及家规,族约、风俗、艺文等作为专项记载。但并非所有人家都有族谱家谱。一般老百姓或只有简单谱单(只记姓氏排辈),或连谱单也没有,口传几辈即被忘却。近世多不重视,续谱仪式亦废。但家谱、族谱对研究历史(社会史或家族史)都有一定作用。如近年发现的《洪氏宗谱》,记录了洪秀全于甲子年(1864年)农历4月27日,确因“得病沉重、医治无效”,而“归世去矣。”对洪秀全之死及其族众的繁衍情况(自康熙年间四子至道光末年发展至500人左右)有所了解。在《施氏家簿录》中发现了施耐庵身世资料,其中记有“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末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的内容,对研究《水浒》作者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发现的满族家谱,对研究清代先史,满族萨满教及满族风俗,都有参考价值。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