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打嘎嘎·打飞棒·打蚂蚱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击壤,原是古代一种“野老之戏”.后来渐渐失传,已鲜为人知。其实,这种游戏并非不存在,而是在不同民族中演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打嘎嘎”、“打飞棒”、“打蚂蚱”等。
        打嘎嘎,亦称“打尜”。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清楚写道:“小儿以木3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古所谓击壤者。”嘎嘎是由硬木棒削制而成,直径为2.5厘米,长约5厘米左右,两头有梢,带尖。另有击尜尜的木板(或棒)一条,长70—80厘米,宽约8厘米,手执的一端稍窄。一般多在冬春举行,清《帝京岁时纪胜》有“杨柳发、打尜尜”之谣。山东龙口、莱阳地区,还在地上画直径约1米的圆圈,由圈前一击令嘎嘎飞远,对方持嘎嘎还掷。中圈为死,换人另击;不中圈者,则由击者连击三次。
        打飞棒,亦是由击壤发展而来。流行于少数民族的土家、哈尼等族集聚的地区。每人持一根长约70厘米的木棒,再备数根20厘米的小木捧。赛第一步为“挑飞棒”,甲将一根短棒横放在一个菱形小坑上.用长棒奋力前挑,乙在对面抓接短棒,若抓住即与甲互换,抓不住即由甲把长棒横放在小坑上,乙站在落点处用短棒击打长棒,击中互换,否则由甲进行第二步“打飞棒”。打飞棒与挑飞棒基本相同。
        “打蚂蚱”.流行于撒拉族、回族。板拍与“蚂蚱”都与汉族打嘎嘎的器械相似。打“蚂蚱”的人将其置于圈内任何一个地方,用拍拍敲其一头,待“蚂蚱”受击起来的瞬间,更用力猛拍至远处。对方若接住,打者即“死”,否则,就从“蚂蚱”落地处将其投向圈内,由打者再击“蚂蚱”,一直到“死”为止。
        打蚂蚱,失败者要受罚,受罚的方法很有趣,有两种。一种是胜利者手执“蚂蚱”,从圈内打出,令失败一方单脚跳到落地处;另一种是照前样打出“蚂蚱”,令对方口喊“嚯呀”或学鸟兽叫,一口气连喊带跑地到落地处。若单腿跳不到或一口气喊不到终点,他们就要乖乖地背胜者到目的地。据说,这种惩罚方法源于生产劳动,他们常“打蚂蚱”来棒击鸟兽,保护庄稼。失败者用单腿跳和喊叫,以示被“蚂蚱”击中。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