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斗鹌鹁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鹌鹑,简称“鹑”,有些地方叫“罗鹑”、 “早秋”。鹑的头很小,其尾有些秃,额、头侧、颏和喉等均淡红色,毛羽多为苍黑色,周身有白色羽干纹。雄鹑好斗,其长约20厘米,酷似鸡雏。
        斗鹌鹑,也叫“斗鹑”,这种游戏大约源于我国唐代。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赌博类》载:“斗鹌鹑之戏,始于唐,西凉厩者进鹑于玄宗,能随鼓节奏争斗,宫中人成养之。”鹌鹑能随音乐而角抵,真是堪称一绝。宋代,斗鹌鹁的游戏开始传入民间。到了元代,民间斗鹑之戏已经相当普遍,就连民间乐曲中也有“斗鹌鹑”的曲牌,这种曲牌在当时的散曲、清唱以及杂剧中广泛运用。明清时,有斗鹑的“大为发展时期”之称。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市并小民,都喜欢养斗鹌鹑。有的人甚至为养斗鹌鹑而荒废学业,倾家荡产。当时北京城,有个和尚叫鸿僧,他养鹑竟达一万多只,“最后得玉鹑,纯洁如雪,长颈短尾,俨然一小鹤也。”这只玉鹑很善于搏击,能突然跃起五尺多高,然后居高临下,如箭飞击敌手。因为玉鹑是“百鹑无与敌者”,所以被人们誉为“天龙”。在北京的城外,有位叫西贾的人,却养了一只“黑鹑”,“色纯墨,短小精悍,每与鹑遇,张两翼伏地,如燕掠水,啄利如锥,当者辟易。”所以取名为“地虎”。西贾和鸿僧,两人都知道对方的鹑厉害,“龙”、“虎”相争,必有一伤,所以他俩都爱惜自己的鹑,而不敢相斗。可是别的斗鹑爱好者,总希望“龙”“虎”相争,一饱眼福。有一次在别人的挑逗下,鸿僧和西贾互相不服气,天龙地虎竟以千金为赌而相斗。最初,黑鹑先发出击,两翼伏地,专啄玉鹑的胸脯,玉鹑十几处受伤,鲜血染红了羽毛。这时玉鹑大怒,也效仿黑鹑的样子,伏地相啄反击。人们只见两只黑白的影子往来飞驰,驰啄如梭,一直斗了四百多回合。最后,玉鹑使出绝招,飞起五尺多高,像俊鹘落地,突下一击,啄去黑鹑的精气,黑鹑垂翅逃去。西贾见情,痛心难忍,便拔出刀刃,要与和尚鸿曾相拼。真所谓斗鹑斗命了。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载有类似此事:“膏梁子弟好斗鹌鸫,千金角胜。”据说,清朝西平王吴三桂也是一位斗鹑迷,他不但自己斗鹑,还鼓励手下以金相博输赢。
        斗鹌鹑的游戏,一般多在冬初举行。清光绪《川沙厅志》载:“每于秋末冬初斗鹌鹑,日‘冬兴’。”葛元煦《沪游杂记》也说:“沪人霜降后喜斗鹌鹑。……斗时,贴标头分筹码,每斗一次谓之一圈。”所以斗鹌鹑有的地方亦称“冬兴”、“鹌鹁圈”。标头之制,即以十枝花为一盆,负则纳钱一贯二百,若胜则主家十而取一为利。这种斗法有二人赛和多人赛两种,到时斗鹑者以彩绘锦袋或皮夸装着鹌鹑,来到斗场,围成一个小小的圆形斗圈。斗时,还有种种规矩,鹌鹑虽好斗,但胆子却很小,所以“斗必昏夜”。斗场中也最忌人群乱走乱动,否则“旁有物影摇动,则必疑为鹰隼。惊惧而匿,不独临场即输”。
        至于鹌鹁的品种,总计有四十多种,如赤绒豹、玉麒麟、锦毛虎、无敌将军等等。一只善斗的鹌鹑,其头、嘴、腿、骨等都很有讲究。清程石邻《鹌鹑谱》对此有比较详尽记载,譬如:“头如蟹壳阔还平,突似彪豺凹似鹰”;“骨重筋多最是强,一条腹骨硬还长”等等。不仅如此,甚至毛、眉、眼、鼻等细小处也有一定的分辨之法。一只鹌鹑到手,先要经过饲、洗、把的调养以后,才能上场角斗。鹌鹑要经常的洗,新得的鹌鹁比较肥,洗可去其浮膘。然后开始在手中戏玩,出入怀袖,即所谓“把”。其目的一在驯,二在去浮膘,使鹌鹑的筋骨皮肉变得坚顽,不怕咬,不怕伤。养鹑有句行话,耐得老拳成好汉,咬死不走是将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斗败的鹌鹑俗称“桶子”,一般不能再斗。获胜的若有轻伤,需要调养一段时间,然后才能上阵。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