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抽陀螺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每逢冬季和早春,孩子们用实心木头削成一个螺状,用绳索缠绕后旋放,或用鞭绳抽打,使之快速旋转,这叫“抽陀螺”,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汉族以及云南、蒙古等地区的少数民族。
        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就挖掘出陶制的小陀螺。现在滇南新平县的彝族儿童还玩着一种小长方体的石陀螺,可能就是远古时期陀螺的遗传。明朝这种游戏已经很盛行,当时的北京就曾流传着“杨柳活,抽陀螺”的童谣。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还详细记述了陀螺的形制、器材以及游戏的方法。
        在汉族,抽陀螺亦称“鞭陀罗”、“打懒老婆”。有意思的是,抗日战争时北方的儿童还把抽陀螺呼之为“抽汉奸”。他们边玩边唱:“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儿(玉米面)涨一千!”陀螺的大小不一,重则二三斤,轻则数两。形状有平头陀螺、棱角陀螺,有的面上还雕有螺花纹。脚尖一般锲有铁钉。削制要选用坚韧的木料,如檀树、牛筋树。彝族是用罗丝、纠呐(彝语)等木。鞭绳用麻绳或鞋底绳搓成。
        陀螺比赛有多种多样,一般是分组赛。把参赛者分为二组,人数不限,但须均等。打法分近距离和远距离两种。近距离打法,先由一队中的一个队员旋放陀螺,让另一个队的队员用陀螺击打,距离二米左右,其余队员依次而行。远距离打法,先由两队商定距离,以五至十米的半径画一个圆圈。然后每组选出一个最好的陀螺,以旋转时间长短而定打家或支家。支家要把全部的陀螺旋放进圈内,让打家在圈外相击。比赛要求,打家必须要击中支家,而且击中后陀螺还要继续旋转,在时间上超过支家。否则原打家队员,变成支家。
        在彝族还有一种叫“组母王”的打法。“组母王”是指全组的最后一名队员,他的输赢往往决定全组的输赢,即如果组员全部都输了,只有“组母王”打赢,那全组仍算赢家;如果组员都打赢了,而“组母王”只是打空,全组也作赢,但是“组母王”打中后陀螺先停止旋转,此时全组为输家。因此,在选“组母王”时要很慎重,他必须是陀螺质量最好,打、支都是最有经验的人来担任。云南墨汉、新平一带的彝族儿童,每年春节都要聚集村边开展这种活动。
        相传,我国曾经流传过一种可以发出声音的陀螺,名叫“鸣声陀螺”。这种陀螺在公元931年以前传到日本、朝鲜。日本最初译为“辨色立成”,后译为“唐独乐”。“唐”指中国,“独乐”是陀螺的谐音。现在这种唐独乐在日本仍有流传。清代时,在满族还盛行过一种冰上陀螺,名为“打猴”。抽陀螺至今还在一些地区很流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