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太保做社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上海郊县和浙北农村一带,旧时有请太保先生做社的风俗习惯。
        太保,历史上曾是庙祝、巫师的俗称;这里指的则是一种专门为人们主持各种祭祀仪式的非职业或半职业的民歌手。各地称呼不同,有的叫神歌先生,而在这一带则叫太保先生。
        旧时由太保主持的祭仪大致有三种:一是做社,是村落性的大型祭仪,祈求神灵保佑田蚕丰收,流年吉利。二是敲木梢,是为病家禳灾祛祟的小型祭仪。三是完船,则是丧仪的一部分。这中间,又以做社的影响为最大。
        做社风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云:“择元日命民社。”说明周代就有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曾有过较详细的记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赏其胙”。而这一带的太保做社,则大致上保存了这种古风。
        社的名称,因时间而异。春社、秋社,是最通行的,分别在春、秋举行。此外,还有新年社、青苗社、青姜社等;还有凑在庙会期间做社的,叫做迎会社。社又是一种民间社团,一旦形成,相对稳定,几十家合成一社,参与者轮流担任社主,几乎年年都要做一次。
        做一次社,要花一天一夜时间,地点都在社主家中的厅堂上,做社的仪式程序,跟太湖流域其他地区的神歌先生为人们主持的赕佛、祀田蚕等祭仪也是大同小异的,离不开“请神——酬神——送神”这个格局。太保先生在接神和送神时所唱的仪式歌,也跟别处的神歌很相像。然而太保先生的表演风格,则是很有个性的,伴奏用小锣、小鼓,或者用钹子,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锣鼓书或钹子书。再就是在做社的中间,往往有一个“唱书”的程序,也很别致。干脆在神案边侧摆起一张书桌,桌上放一壶茶,由太保先生当众唱书。书目如《大红袍》、《珍珠塔》、《万花楼》、《九更天》等,这里已经看不出宗教文化的痕迹,而跟苏州弹词这种世俗文艺十分相近了;连太保先生说唱这种书目时的艺术风格,也很像苏州弹词。唱书往往放在晚上,直至半夜,几乎就成了当年乡间的一种主要娱乐形式。
        因为太保先生做社时总要唱书,所以当地人又把这叫做太保书。到了三四十年代,做社风俗逐渐衰微,人们对唱书却越来越爱好,于是有不少太保先生来到集镇广场或茶馆店,不做社而只是唱书。渐渐地,太保书终于走下祭坛,走进了人民群众世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建国后在这一带十分流行的地方曲艺锣鼓书和钹子书,正是从太保书这种民间宗教文化中脱胎出来的。这种风俗的嬗变无疑是十分可喜的。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