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斗风筝”
像东北的人们善于滑雪,江南水乡的人民精于划船一样,地处平原的古城开封人,素来喜好风筝游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便是风筝的盛会。古城的大人、孩子纷纷涌向郊外、河滩,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争相牵放,以赌输赢。当地至今仍流传有“三月三,斗风筝”的民谣。这种三月三放风筝的活动,早已在开封民间约定成俗,给阳春三月的古城又添一景。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有制作风筝的记载。《鸿书》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用竹作骨架,糊之以纸,风筝又叫“纸鸢”。汉代韩信曾以纸鸢测量地面的距离;南朝时简文用纸鸢传送消息。风筝最初是作为一种飞行器而用于科技和军事的。宋代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风筝的造型更加纷繁多样,以宋都东京(开封)风筝最为著名。放风筝这一活动,也逐渐发展成一种官民皆玩的民间娱乐形式。据《挥尘后录》载,北宋皇帝徽宗“罢朝余暇,放纸鸢为戏。”宋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载,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郊外竞放纸鸢,日暮方归。“少年郎竞放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载,以线绝者为负。”这是宋代民间斗玩风筝的真实写照。北宋画家苏汉臣在他的《百子游春图》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宋都东京(开封)儿童争放风筝的热闹情景。宋代是开封风筝游戏的黄金时代。
旧时的开封风筝,虽是民间的宠物,但一直是自扎自放,十分随意。而今,由于开封人对风筝游戏的愈加喜爱,致使风筝在商品市场上也悄悄走红。春节刚过,就有各式风筝相继上市,扎制风筝的里手,在传统风筝造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开封风筝成为一种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工艺品。
开封风筝的制作分扎、糊、绘三步。一般均以竹做骨架,随后将在绢(以绢代纸)上绘好的图案糊在骨架上即成。根据风筝自身的结构,开封风筝可分六类:硬翅类风筝、软翅类风筝、串类风筝、桶形风筝、板子类风筝、无骨架风筝。其中超大型的龙头蜈蚣风筝最为有名,它长达300米,放飞时十分壮观,要用七百五十公斤拉力的伞绳才行。马褂风筝也是开封独有的,此风筝骨架像王字,俗称“王字鸢”,因着色以黄色为主,又称“黄马褂”。旧时,皇帝以马褂赐有功之臣,马褂是权利的象征。这是开封风筝的传统造型之一。最有特色的要数七星风筝,它的主骨架由七个圆圈相连组成,可装凤圈凤眼,可按竹哨,大者可作到两米以上。善放者可将风筝挂上小灯笼拴在树上整夜不收。
开封的风筝游戏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人们在春天放飞风筝的同时,也放飞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祝福。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有制作风筝的记载。《鸿书》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用竹作骨架,糊之以纸,风筝又叫“纸鸢”。汉代韩信曾以纸鸢测量地面的距离;南朝时简文用纸鸢传送消息。风筝最初是作为一种飞行器而用于科技和军事的。宋代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风筝的造型更加纷繁多样,以宋都东京(开封)风筝最为著名。放风筝这一活动,也逐渐发展成一种官民皆玩的民间娱乐形式。据《挥尘后录》载,北宋皇帝徽宗“罢朝余暇,放纸鸢为戏。”宋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载,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郊外竞放纸鸢,日暮方归。“少年郎竞放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载,以线绝者为负。”这是宋代民间斗玩风筝的真实写照。北宋画家苏汉臣在他的《百子游春图》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宋都东京(开封)儿童争放风筝的热闹情景。宋代是开封风筝游戏的黄金时代。
旧时的开封风筝,虽是民间的宠物,但一直是自扎自放,十分随意。而今,由于开封人对风筝游戏的愈加喜爱,致使风筝在商品市场上也悄悄走红。春节刚过,就有各式风筝相继上市,扎制风筝的里手,在传统风筝造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开封风筝成为一种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工艺品。
开封风筝的制作分扎、糊、绘三步。一般均以竹做骨架,随后将在绢(以绢代纸)上绘好的图案糊在骨架上即成。根据风筝自身的结构,开封风筝可分六类:硬翅类风筝、软翅类风筝、串类风筝、桶形风筝、板子类风筝、无骨架风筝。其中超大型的龙头蜈蚣风筝最为有名,它长达300米,放飞时十分壮观,要用七百五十公斤拉力的伞绳才行。马褂风筝也是开封独有的,此风筝骨架像王字,俗称“王字鸢”,因着色以黄色为主,又称“黄马褂”。旧时,皇帝以马褂赐有功之臣,马褂是权利的象征。这是开封风筝的传统造型之一。最有特色的要数七星风筝,它的主骨架由七个圆圈相连组成,可装凤圈凤眼,可按竹哨,大者可作到两米以上。善放者可将风筝挂上小灯笼拴在树上整夜不收。
开封的风筝游戏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人们在春天放飞风筝的同时,也放飞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祝福。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