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抓嘎拉哈”

2024-10-1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抓嘎拉哈,是满族、锡伯族、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传统游戏。特别是姑娘和年轻的媳妇,玩嘎拉哈成瘾,她们常常几个人聚在一起,围坐在火炕上,有说有笑地玩起来,十分开心。
        据传说,抓嘎拉哈是锡伯人兴起的。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兵与明军在萨尔浒作战打了胜仗,便杀猪宰羊犒劳将士。可是到了开宴时,却有不少骑兵未到,来的人也有不少人看着酒肉不动筷。努尔哈赤纳闷儿,问总管巴图鲁。巴图鲁说这些人是想家了。罕王又问咋办才能让大伙开心乐呵起来呢?总管把罕王领到锡伯营,他们悄悄走进营帐,只见官兵们聚集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玩抓嗄拉哈游戏。罕王看着看着被吸引住了,不禁也挤过去,和锡伯兵一块玩了起来。他越玩越爱玩,非常尽兴,把什么愁事都忘了。于是,每逢过年过节和作战间隙,罕王就和八旗官兵玩抓嘎拉哈游戏,赢了的给赏赐,输了的也给犒劳。八旗官兵自打玩起抓嘎拉哈.再逢年过节,想家的官兵大为减少,士气大振。后来这种游戏就在满族、蒙古族以及东北的汉族中流传开来。
        实际上,抓嗄拉哈游戏早在金代以前就已流行。在近年考古中发现。金墓随葬品中就有水晶石雕刻、玉石雕刻以及铜铸的嘎拉哈,可见,玩嘎拉哈由来已久。
        嘎拉哈,是猪或羊的距骨制成,以小刀剔去筋肉,脱脂后染上红色或蓝色,也有不染色的。由于这块骨头的四面有不同的形状,人们分别把它们叫做真、轮、坑、背;也有的地方叫耳、轮、里、背;古时则叫真、诡、骚、背。玩时,把嘎拉哈撒在炕上,是为“子儿”,人们约定俗成.以其不同面的组合.规定出分数。如四枚相同的面算多少分;四枚不同的面算多少分,两两相同的面算多少分;三枚相同的面算多少分,三枚不同的面算多少分,等等。由于地域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计分方法也不尽一样。
        抓嘎拉哈,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玩具,就是抓“子儿”用的小口袋。小口袋用布、绸类缝制而成,内装粮米或沙子。过去,大姑娘、小媳妇多用“钱把头”,即用十几个铜钱穿起的铜钱串;成年男子都用鸽子蛋大小的铅球或玉石球。
        抓嘎拉哈的玩法多种多样。一般的玩法是将嘎拉哈撒在炕上,然后抛起口袋(或钱把头),趁其未落,以同一只手急速将欲抓的“子儿”抓起,再接住口袋。按约定的计分方法,成功一次计一次分,一直抓下去,将分累计一起。接不住口袋,或抓错子儿,或碰触别的子儿都算坏,轮与别人抓。
        另有一种玩法叫“搬轮儿”,即搬动嘎拉哈使之为“轮”面朝上。玩时,先抛起口袋,趁其未落,以同一只手将“轮”面一次翻至上面,然后接住口袋。待搬完后,再将其抓起,一次次累计分数。若未能接住口袋,或触动了别的“子儿”,即算坏,由别人开抓。
        还有一种玩法叫“搬真儿”。玩时,摆一个“坑”面嘎拉哈在中间,周围一个挨一个摆一圈“真”面嘎拉哈。抓时,留一个嘎拉哈为“头”,与钱和头一起抛起,再用手背接住。之后.将“头”抖落炕上,最好成为“真”面。如不是“真”面,须用抓嘎拉哈的基本方法,在三次内将其搬为“真”面,然后再将围在“坑旁”的一个“子儿”与“头”一起抓起,不许触碰别的“子儿”,触碰算坏,成功便赢一个“子儿”留在一边。依此法,一个个将“子儿”抓起,最后“子儿”多者为赢家。
        定出输赢后,有些地方还以“摸杆面杖”来惩罚输方。胜方用杆面杖顺炕里窗根处,从一侧向另一侧哧溜,败方要用手扑摁住三次为止。胜方为防止杆面杖被摁住,往往故意弄出声响,虚虚实实.使其难于判断。败方常常被戏弄得一扑即空,情景着实有趣可笑,常常引起姑娘和年轻媳妇们阵阵开心的笑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