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尧山大鼓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陕西蒲城县城北三十多里的地方,有一座尧山,山不高而秀丽,峰不险而挺拔,山上有座尧山庙,相传始建于唐初。尧山庙会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规模盛大的求神祈雨的祭祀活动。据《蒲城县志》载,明天启二年(公元1623年),县令王佐申请将尧山列入祭祀,并将尧山周围的数百个村庄划分为十一社,每年按社轮流祭祀。在求神祈雨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鼓舞——尧山大鼓。
        尧山大鼓分“路行鼓”和“场地鼓”两种表演形式。路行鼓是在行进中表演,鼓点简单、整齐。场地鼓则是尧山大鼓的主要表演形式,由两名鼓手同时击打一面大鼓。击鼓者扮做古代武士模样,头扎红色英雄巾,腰束战裙,腿扎裹缠,形象英俊威武;四至八名执锣执铙者和鼓手打扮相同。鼓手的关键动作称为“摆”,即头、肩、胸各个部位协调运动,当头左右摆动时,要以肩、胸带动双臂和双手,按照摆动的力度和幅度分为大、中、小三种“摆”。“摆”是尧山大鼓的硬功夫,鼓手们练习时常常头昏目转、呕吐眩晕,但只有苦练才能在表演时运用自如、变化丰富。可以两人同方向摆,也可以反方向摆,还可以一人击鼓,另一人不停地摆动,动静结合,互相映衬。
        尧山大鼓的另一个特点是击打和舞蹈相结合。尧山大鼓的鼓点有“山前家、山后家”,“鸭子拌”,“摘豆角”,“花杆子”,“善太月”,“挂子头”,“拐子拐、上坑坑”,“腾马蹄”,“五台山”,“杀槌子”等十六种套路,敲击时按照不同的套路,在大鼓上做各种特技表演,掏腿、翻身,或作射雕状,或列弓箭步,姿态优美,威武雄壮。演奏“挂子头”时,鼓手跳上大鼓,在鼓上“拿顶”后,再接前翻身下鼓;表演“杀槌子”时,鼓手在大鼓上跌叉;而表演“腾马蹄”时,两个鼓手同时跳上大鼓,做扬鞭跃马的造型;还有的鼓手可以在大鼓上“盘腿望月”或者“虎跳”,而所有高难度的动作都必须和敲击的节奏配合,韵律性极强。鼓手们娴熟的技艺令观者叹服,大有汉代《盘鼓舞》(又称《七盘舞》)的遗风。
        社会发展到现在,求神祈雨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尧山大鼓”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鼓舞,却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