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探秘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洪两帮都有“有宝献宝,无宝盘考”之说,“献宝”,就是拿出盖有帮中首领印章的凭证, “盘考”,就是盘答“海底”。唐人的《金陵春梦》第一卷和不少武侠小说都有“海底”盘答的描写。
        什么是“海底”呢?据李子峰《海底·编辑本书之十大要旨》:“本书命名之缘由,按洪门之秘笈,原名‘海底’,盖取义于如海洋之底,渊奥浩瀚,能载育万物,潜藏万象,而为百川之总汇也”。简言之,“海底”是洪门(即天地会)的秘笈。清帮的翁、钱、潘三祖曾经加入天地会,后来借为清廷漕运粮食而兴帮,号清帮。因此,有“青红(即清洪)一家”之说,清帮的秘笈也可称做“海底”。
        “海底”的出典还源于一段曲折的历史传说。李子峰的《海底》及其他研究洪门的书籍的记载大致差不多,今综合记录如下:国姓爷郑成功率领部下抗击清兵,誓师反清复明,开了金台山明远堂,汇集所有秘笈编成《金台山实录》。此后,郑成功及嗣子郑经相继去世,郑克爽据守台湾,康熙二十二(1683)年,施琅率军进攻台湾郑克爽兵败,将《金台山实录》和郑成功的“延平郡王招讨大元帅印”一起用铁匣密封沉于海底。
        天地会成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也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四川有一个药材商人郭永泰,由川入闽,谋求联络各处天地会的反清力量。一天,郭永泰来到金门岛,借宿在一个渔民家里,无意中发现渔民家的米缸盖上糊有《金台山实录》的秘笈。探讯之下,得知该渔民在台湾近海处捞得,“延平郡王招讨大元帅印”已经以十两纹银的代价售与邻居。郭永泰当即出资赎回大印,并买下全部秘笈。自此,天地会继承了《金台山实录》,并称之为“海底”。
        “海底”之名,语带双关,一则表明秘笈的来历,另一则含有绝密之意。随着天地会的发展,“海底”也有发展,隐语、图像、旗帜、腰凭、口白、诗句、对联、手势、符咒、源流、传说、誓词祝文、茶酒阵式,甚至碑亭建筑等等都包括进去,也确实兼有李子峰所说的“载育万物,潜藏万象”,“百川之总汇”的意思了。
        “海底”一名产生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不仅口耳相传,且有专著问世。除上文提到的李子峰的《海底》之外,还有陈德主编的《海底》,博爱山人的《改良江湖海底》,群英社辑编的《江湖海底》等书。“海底”早已曝光,决非绝密文件。不过,在一般人,包括武侠小说作者的心目中的“海底”,大抵等同于隐语而已。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