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太秧歌

2024-02-06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流行于山西中部的地方艺术——祁太秧歌,据说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比起山西梆子的形成还要早。
        起初,它只是一种在祁县、太谷民问传唱的小曲。明清之时,随祁县、太谷人出外经商的增多,逐渐由一些爱好艺术的人将南方的民歌带回家乡传唱,或移植外地的地方戏曲调子,与当地的小曲揉合并加以提炼升华,又经过民间艺人创造性的演唱,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从清唱转为表演唱,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风格的小戏。每到逢年过节,由好事者自觉地组织进行街头表演,所以又称“过街秧歌”。以后又在庙会和集市上打出场地聚众表演,也称“地秧歌”。在清乾隆六十年左右,由于当地文人的涉入,便将流传在民间口传故事、传说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改编成有情节的秧歌戏。如《算帐》、《哭五更》、《回家》等,比以往只使用小鼓、小锣、小钹几件乐器伴奏的秧歌有了鲜明的提高。而且,还有了“门板舞台”的演出场所,这样,很快地在太原、榆次、平遥、介休、孝义、文水、交城、汾阳、清徐等地广为流行。形成了今天的晋中秧歌雏形。
        在历经数代艺人的努力下,如今具备了大剧种的表演程式,所以称晋中秧歌。剧目也已有200多个,改过去的一剧一曲为一剧多曲,改乐器单一的打击乐为多种乐器协奏。并在板式上增添了“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调式七种,从而丰富了音乐和唱腔。其中较为传唱的有:《十劝郎》、《刘三推车》等基本保留“地秧歌”连歌带舞式的小故事的原貌。其它如《十家排阵》、《卖胭脂》、《割韭菜》等反映本地人们生活的社会故事剧目,还有《清风亭》、《洗衣计》等戏剧性强、结构完整的剧目。另外还从晋剧中移植了部分传统剧目和现代创作的新剧目,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得以充实和提高。
        由祁太秧歌演变成的晋中秧歌曲调,一直受到音乐界的重视,为了挖掘、整理、研究它,有关部门深入祁太两县作过多次的调查、采风,为的是继承和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新民歌体秧歌来。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