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阳的“担经挑”舞
一年一度的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上,有一种称为“担经挑”的古老的民间舞蹈。所谓“经挑”,其实是由两个青龙彩凤花篮组成。因此“担经挑”又叫“担花篮”。表演担经挑的演员十分特别,都是些六七十岁的耄耋老太。她们身穿镶边黑衣,以黑纱包头,黑纱下面辍有两寸长穗,垂于地下,肩上挑着龙凤花篮,夹杂在五颜六色的人群中缓缓起舞。
“担经挑”源于远古时期祭祀人祖女娲时的巫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传说,女娲补天死后,她的女儿宓妃十分想念她。为了寻找母亲女娲,引起众人的注意,宓妃精心制作了五彩缤纷的“青龙”、“彩凤”花篮,并在花篮里插上天下最美丽的花朵,放上自己亲手书写的经文走南闯北。每到一处便担起经挑载歌载舞,吸引了许多百姓驻足观看。也许是宓妃日夜寻母的孝心感动了人们,此后人们就模仿宓妃的舞姿,以“担经挑”这种舞蹈形式来祭祀人祖,祭祀死去的父母。
由于龙凤花篮是女娲的女儿宓妃所传,且用于祭祀人祖,所以人们把它当做圣物,平时用红绸裹好放在箱底儿,不可随意触摸,只有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以及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的太昊陵庙会上,才拿出来表演。这些老年妇女说说笑笑来到伏羲陵前,先用清水洗手,再由一人恭恭敬敬地把叠和在一起的龙凤花篮齐眉托起。双膝脆下;其余的表演者则跪列两边,双手合十,轻诵经文,然后舞蹈“担经挑”才能正式开始。
“担经挑”的表演形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巫舞的痕迹。表演者四人一组,一人边诵经文,边打经板儿,其余三人担着经挑边歌边舞。所诵经文多是歌颂伏羲、女娲功德,教人孝敬父母、积德行善,或超度众生的内容。其中也有表演者的即兴创作。“担经挑”的舞姿千变万化、古朴纯美,队形一会呈“S”状,一会呈“铁索链”型,一会儿走“剪子股”,一会儿走“蛇蜕皮”,犹如蛟龙摆尾,好似凤凰展翅。舞到高潮时,还要背擦背,肩挨肩,使垂于身后的黑纱飘带相互绞合,象征伏羲、女娲交媾在一起。这是旧时淮阳太吴陵庙会上的“野合”遗风在舞蹈“担经挑”中的反映。更有趣的是,这种舞蹈由老年妇女表演,演技只在妇女内部传授,男性被排斥在外,这也许是远古时期母性崇拜的表现。
如今人们仍然用“担经挑”这种舞蹈形式来求雨、治病、祛邪、求子。总之,你想得到什么,只要跳起“担经挑”,天上的各路神仙就会不请自到,为你解除病痛,给你带来吉祥。如果你真的在“担经挑”舞蹈面前许了愿,而日后又真的碰巧灵验,那你可千万别忘了再请三年“担经挑”舞蹈来还此愿,因为这是当地的风俗。
“担经挑”源于远古时期祭祀人祖女娲时的巫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传说,女娲补天死后,她的女儿宓妃十分想念她。为了寻找母亲女娲,引起众人的注意,宓妃精心制作了五彩缤纷的“青龙”、“彩凤”花篮,并在花篮里插上天下最美丽的花朵,放上自己亲手书写的经文走南闯北。每到一处便担起经挑载歌载舞,吸引了许多百姓驻足观看。也许是宓妃日夜寻母的孝心感动了人们,此后人们就模仿宓妃的舞姿,以“担经挑”这种舞蹈形式来祭祀人祖,祭祀死去的父母。
由于龙凤花篮是女娲的女儿宓妃所传,且用于祭祀人祖,所以人们把它当做圣物,平时用红绸裹好放在箱底儿,不可随意触摸,只有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以及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的太昊陵庙会上,才拿出来表演。这些老年妇女说说笑笑来到伏羲陵前,先用清水洗手,再由一人恭恭敬敬地把叠和在一起的龙凤花篮齐眉托起。双膝脆下;其余的表演者则跪列两边,双手合十,轻诵经文,然后舞蹈“担经挑”才能正式开始。
“担经挑”的表演形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巫舞的痕迹。表演者四人一组,一人边诵经文,边打经板儿,其余三人担着经挑边歌边舞。所诵经文多是歌颂伏羲、女娲功德,教人孝敬父母、积德行善,或超度众生的内容。其中也有表演者的即兴创作。“担经挑”的舞姿千变万化、古朴纯美,队形一会呈“S”状,一会呈“铁索链”型,一会儿走“剪子股”,一会儿走“蛇蜕皮”,犹如蛟龙摆尾,好似凤凰展翅。舞到高潮时,还要背擦背,肩挨肩,使垂于身后的黑纱飘带相互绞合,象征伏羲、女娲交媾在一起。这是旧时淮阳太吴陵庙会上的“野合”遗风在舞蹈“担经挑”中的反映。更有趣的是,这种舞蹈由老年妇女表演,演技只在妇女内部传授,男性被排斥在外,这也许是远古时期母性崇拜的表现。
如今人们仍然用“担经挑”这种舞蹈形式来求雨、治病、祛邪、求子。总之,你想得到什么,只要跳起“担经挑”,天上的各路神仙就会不请自到,为你解除病痛,给你带来吉祥。如果你真的在“担经挑”舞蹈面前许了愿,而日后又真的碰巧灵验,那你可千万别忘了再请三年“担经挑”舞蹈来还此愿,因为这是当地的风俗。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