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木纪年”发展而来的蒙古历法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蒙古族的纪年大体经历了草木纪年、十二兽名纪年、干支纪年、五色阴阳与十二兽名相配的纪年(藏历)及夏历、公历等几个阶段。
        草木纪年的自然历法。蒙古族的纪年最早是从自然历法的草木纪年开始。在远古,对一个牧猎民族日常生活关系最大的是寒暑变化和草青草枯的更替。寒来暑往,草青、草枯,周而复始,逐步形成了“草青为一年”的自然历法。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说:“蒙兀……不知岁月,以草青一度为一岁”;但“不云几岁,而云几草”(见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彭大雅、徐霆的《黑鞑事略》载:“人问其庚甲若干,则例指而数几草青。”这种以草青一度为一岁的草木纪年的自然历法,反映了长期处在草原深处游牧的蒙古族人民,以草返青为岁,按自然规律而创造的早期纪年特征。
        蒙古族的以草木纪年的自然历法,早期一年中只分两个时期。一个是青草萌发的季节,牲畜开始繁殖,人们要举行春祭,祈祷一年人畜兴旺。这个时期为春时(蒙古语称“合不儿”)。另一个时期是草将枯的的季节,庆祝一年丰收,感谢“神灵庇佑”。这个时期为秋时(蒙古语“纳木儿”)。由于蒙古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并加以神化,故季节的划分与宗教祭祀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游牧范围扩大了。季节性的生产越来越明确、越重要。人们对春前的冬时引起了重视,要选好冬季牧场,便于牲畜过冬。于是划出一个冬时(蒙古语称“兀不勒”)。秋前的夏时,是牲畜抓膘的季节,要“走敖特尔”,到远方去放牧,这个时间是夏时(蒙古语称“谆纳”)。这个生产、气候上的四时,以后受到汉族的影响,改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这种“季”的形成和运用到十三世纪已见文字,蒙古族最早的文献《蒙古秘史》已常有春、夏的记载。
        以草青为一年的自然历法,进一步发展后,在月份上则以月圆为一个月。一年按12个月来循环计算,每月30日。这样,经过几年时间,便有了很大误差。于是“见草青迟迟”,便增一个月,作为闰年来调整,以消除误差。
        月的称法,在古代并不是按数字的顺序称呼的。有的部落(布里亚特人)把六月叫草月,把八月叫牛奶月,把九月叫奶酪月,就是自然历法的称法。
        古时候,蒙古人岁首多为九月。那时每年都要在八月二十八日举行“秋祭”,祈求消灾去祸,来岁平安。“秋祭”的八月二十八便是年终。八月后的第一个月,即岁首之月。由于这个月是草质最佳,牛奶最白,乳汁最浓,奶酪最香的季节,所以把这个月称为奶酪月。取意也叫查干撒拉(白月)。
        后来,由于受汉族和周围民族的影响,又把白月由九月改到一月,仍作一年之首月。
        十二兽名的纪年。蒙古族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与周围民族接触增多了,便从草木纪年发展到十二兽名纪年。
        以十二兽名纪年,起源于何处,虽不能判明,但此俗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形成,清赵翼《陔余丛考》说:“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蒙古族首见用十二兽名纪年的最早的著作也是《蒙古秘史》(它成书于鼠儿年七月,即公元1240年)。它与1307年成书的拉施特《史集》所记用十二兽名纪年的年代是相符合的。这一时期,不但按十二属相纪年,也习惯地按十二属相纪月。《蒙古秘史》末尾所记“鼠儿年忽阑撒拉……书毕矣。”鼠儿年忽阑撒拉即1240年7月(道润梯步认为忽阑撒拉为雨月;也有的称为马月)。
        五色阴阳与十二兽名相配的纪年。随着畜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蒙古族进入中原地区,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来往与文化交流,使蒙古族的纪年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干支纪年与十二兽名纪年并用。《蒙鞑备录》确切地指出:蒙古“年号兔儿年、龙儿年,自去年改为庚辰年”。这个庚辰年即1220年。从庚辰起,蒙古各种碑文、圣旨等均用了千支纪年。
        不过,在蒙古族民间仍沿袭用十二兽名纪年。喇嘛教在民间盛行以后,也有些地方由喇嘛推行使用了藏历纪年。就是以蓝、红、黄、白、黑五色分阴阳与十二兽名相配的纪年(也有的以木、火、土、金、水分阴阳与十二兽名相配的纪年)。如“火兔年”(红兔年)、“金龙年”(白龙年)。随着草原的开发,蒙古族东部区的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增多了。这些地方多采用汉族农历(夏历)。但十二兽名纪年仍以十二属相的形式在民间保存和使用。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