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刻
古代扬州是“百工毕备”之地,特别是清代,扬州的手工艺制品已发展到了顶峰。扬州八刻就是代表之作,它开始形成于清代初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广泛流行于世了。扬州八刻主要指竹、木、牙、核、漆、玉、砖、瓷等雕刻工艺品,它们有共同特点是以刀代笔,在不同质地的物件上雕刻出别出匠心的工艺品,供世人赏玩。
竹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分深刻、浅刻、皮雕、实雕等几种,根据竹子的特点,部位,掌握用刀的技巧,扬州竹刻以浅刻和皮雕为主,浅刻有两种:一种是在竹筠上刻字,字体小而微,讲究字体的神似;另一种是在竹筠上刮刻作画,如山水、人物、花卉等。皮雕又称“留青”,是一种以竹之外皮即竹筠为花,以竹肤作底的雕刻技法。可以在竹筠上雕刻各种花纹。皮雕,先要用刀勾勒出所刻之物的大致形态,然后决定去留。竹刻家一旦掌握了竹刻要领,便驾轻就熟,成竹在胸,自臻妙境。
木刻也叫木雕,是在木板上用刀刻字或刻画,扬州的木刻与雕版印刷有着很大的关系,清代扬州木刻以木版年画为主要产品。清代中晚期,扬州“云蓝阁”就是以制作纹饰信笺和主刻年画而著名。因其纹样高雅,刻工精美,颇得文人好评。扬州木刻年画的制作,除单线外,大多数是套彩的,其套色数量从二套色至九套色不等。用色丰富,印制的年画色彩就既浓郁富厚而又艳丽明快,更能表现喜庆气氛。木刻年画的品种很丰富,有门神、灶神、财神、钟馗、天仙送子、一团和气、传统故事以及福、禄、寿等图案。另外还有反映市俗生活的画面,非常生动有趣。
牙刻,分浅刻和微刻两种,扬州以浅刻见长,历代名家或以字或以画,各擅其长,各逞其妙。牙刻的原料主要是象牙,因材料稀少,故以小件为主,或为插屏,或为镇纸,或制成物形,刻以书画,特别是微刻技艺惊人,能在方寸牙板上刻6000余字,最小的字需放大20倍方可见之,可知功力之深,堪称绝技。
核刻,常用桃核,在一颗桃核上,刻制一舟、一楼、一宅、一山,景物依稀,人物布置其间,或坐或卧,或老或少,栩栩如生,还有一颗桃核上刻有十八罗汉群,真是神形别致,微妙微俏。至于一般的桃刻,常刻成一只倦鸟、一只玩猴、一枚鲜果作为坠饰,别有情趣。
漆刻,又叫漆雕,扬州漆雕工艺源远流长,在扬州发掘的汉墓中就有精美绝伦的漆雕器皿出土,唐代扬州的“剔红”漆雕名气很大。到了清代创造出漆雕嵌玉新工艺。扬州民间流传的多为刻漆、雕填、雕漆一类的制品。雕漆嵌玉是扬州的特有工艺,或用木坯作胎,或用夹紵脱胎,再涂漆至百层左右,然后用刀刻出浮雕,但是要求线条圆润光滑,不见刀痕,因其原料昂贵,工艺细腻精巧,所以显得富丽华贵,居于雕漆中的上品。
玉刻,又叫玉雕,扬州的玉雕可以上朔到两汉,主要有浅刻、浮雕、圆雕等技法。现存故宫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玉雕之极品。这座玉山高2·24米,扬州艺人制作了6年,在乾隆52年琢制成功,送到京师,它在山重水复,洞壑幽深的背景上,刻制了大禹带领先民开山引水,整治河山的壮丽图景,显示了扬州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砖雕,扬州的砖雕以高浮雕和镂空雕最具特色,它代表了扬州砖雕的技艺和水平,其作品主要装饰于住宅、园林、会馆、亭阁等建筑物上,其纹饰主要以吉祥、兴旺、延年益寿、历史故事等题材来表现。图案上分为组合图案、二方图案、四方图案、单独纹样等。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几何纹等。扬州砖雕除用于装饰外还带有寓意吉祥作用。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良好祝愿。如雕两只柿子和一枚如意,寓意“事事如意”。用蝙蝠、如意,取谐音“福寿如意”。用瓶插牡丹组成“富贵平安”,“鲤鱼跳龙门”等等。
瓷刻,扬州瓷刻是在其它雕刻艺术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一种雕刻工艺品,它兴盛于清代晚期,流行于民国年间,制作工艺系用金属等高坚强度的工具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隽刻书画。最初是文人雅士偶为赏玩而作之物。因其装饰效果清淡素雅,而逐渐流行起来,它主要刻于瓷瓶、瓷板、瓷盘、瓷碗之上,作装饰品。也有刻在成套的餐具上作实用器具,既可观赏又供实用。一幅《风筝图》反映了扬州瓷刻的水平。一尺见方的瓷板上用极简洁的线条刻画了三个孩童在野外放风筝,小孩注目上方,风筝高悬空中,任凭风儿戏弄,小孩手中所握之线似有飘荡之感,线条流畅细腻,一刀而就,既连续不断,又十分准确,表现出高超的技艺。瓷刻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刻瓷者必须掌握绘画技巧,制作时要求神到意到,意到刀到,行刀如走笔,不须拘泥于固定的画面。工具以金钢钻为主。技术要求全部在手上工夫。深浅得当,层次分明,有虚有实,浓淡相宜,才能雕刻出它的韵昧和艺术效果。
竹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分深刻、浅刻、皮雕、实雕等几种,根据竹子的特点,部位,掌握用刀的技巧,扬州竹刻以浅刻和皮雕为主,浅刻有两种:一种是在竹筠上刻字,字体小而微,讲究字体的神似;另一种是在竹筠上刮刻作画,如山水、人物、花卉等。皮雕又称“留青”,是一种以竹之外皮即竹筠为花,以竹肤作底的雕刻技法。可以在竹筠上雕刻各种花纹。皮雕,先要用刀勾勒出所刻之物的大致形态,然后决定去留。竹刻家一旦掌握了竹刻要领,便驾轻就熟,成竹在胸,自臻妙境。
木刻也叫木雕,是在木板上用刀刻字或刻画,扬州的木刻与雕版印刷有着很大的关系,清代扬州木刻以木版年画为主要产品。清代中晚期,扬州“云蓝阁”就是以制作纹饰信笺和主刻年画而著名。因其纹样高雅,刻工精美,颇得文人好评。扬州木刻年画的制作,除单线外,大多数是套彩的,其套色数量从二套色至九套色不等。用色丰富,印制的年画色彩就既浓郁富厚而又艳丽明快,更能表现喜庆气氛。木刻年画的品种很丰富,有门神、灶神、财神、钟馗、天仙送子、一团和气、传统故事以及福、禄、寿等图案。另外还有反映市俗生活的画面,非常生动有趣。
牙刻,分浅刻和微刻两种,扬州以浅刻见长,历代名家或以字或以画,各擅其长,各逞其妙。牙刻的原料主要是象牙,因材料稀少,故以小件为主,或为插屏,或为镇纸,或制成物形,刻以书画,特别是微刻技艺惊人,能在方寸牙板上刻6000余字,最小的字需放大20倍方可见之,可知功力之深,堪称绝技。
核刻,常用桃核,在一颗桃核上,刻制一舟、一楼、一宅、一山,景物依稀,人物布置其间,或坐或卧,或老或少,栩栩如生,还有一颗桃核上刻有十八罗汉群,真是神形别致,微妙微俏。至于一般的桃刻,常刻成一只倦鸟、一只玩猴、一枚鲜果作为坠饰,别有情趣。
漆刻,又叫漆雕,扬州漆雕工艺源远流长,在扬州发掘的汉墓中就有精美绝伦的漆雕器皿出土,唐代扬州的“剔红”漆雕名气很大。到了清代创造出漆雕嵌玉新工艺。扬州民间流传的多为刻漆、雕填、雕漆一类的制品。雕漆嵌玉是扬州的特有工艺,或用木坯作胎,或用夹紵脱胎,再涂漆至百层左右,然后用刀刻出浮雕,但是要求线条圆润光滑,不见刀痕,因其原料昂贵,工艺细腻精巧,所以显得富丽华贵,居于雕漆中的上品。
玉刻,又叫玉雕,扬州的玉雕可以上朔到两汉,主要有浅刻、浮雕、圆雕等技法。现存故宫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玉雕之极品。这座玉山高2·24米,扬州艺人制作了6年,在乾隆52年琢制成功,送到京师,它在山重水复,洞壑幽深的背景上,刻制了大禹带领先民开山引水,整治河山的壮丽图景,显示了扬州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砖雕,扬州的砖雕以高浮雕和镂空雕最具特色,它代表了扬州砖雕的技艺和水平,其作品主要装饰于住宅、园林、会馆、亭阁等建筑物上,其纹饰主要以吉祥、兴旺、延年益寿、历史故事等题材来表现。图案上分为组合图案、二方图案、四方图案、单独纹样等。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几何纹等。扬州砖雕除用于装饰外还带有寓意吉祥作用。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良好祝愿。如雕两只柿子和一枚如意,寓意“事事如意”。用蝙蝠、如意,取谐音“福寿如意”。用瓶插牡丹组成“富贵平安”,“鲤鱼跳龙门”等等。
瓷刻,扬州瓷刻是在其它雕刻艺术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一种雕刻工艺品,它兴盛于清代晚期,流行于民国年间,制作工艺系用金属等高坚强度的工具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隽刻书画。最初是文人雅士偶为赏玩而作之物。因其装饰效果清淡素雅,而逐渐流行起来,它主要刻于瓷瓶、瓷板、瓷盘、瓷碗之上,作装饰品。也有刻在成套的餐具上作实用器具,既可观赏又供实用。一幅《风筝图》反映了扬州瓷刻的水平。一尺见方的瓷板上用极简洁的线条刻画了三个孩童在野外放风筝,小孩注目上方,风筝高悬空中,任凭风儿戏弄,小孩手中所握之线似有飘荡之感,线条流畅细腻,一刀而就,既连续不断,又十分准确,表现出高超的技艺。瓷刻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刻瓷者必须掌握绘画技巧,制作时要求神到意到,意到刀到,行刀如走笔,不须拘泥于固定的画面。工具以金钢钻为主。技术要求全部在手上工夫。深浅得当,层次分明,有虚有实,浓淡相宜,才能雕刻出它的韵昧和艺术效果。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