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塑窗花
在陕西省合阳县东南乡的广大农村,流行一种与平面剪纸风格截然相异的纸塑窗花。这种窗花贴在新油漆的窗格上,迎风舞动,铮铮作响,远看如浮雕,近观似彩塑,造型轻盈自然.色彩和谐秀美,给农家小院平添了一番红火景象。
纸塑窗花因为突出纸面,所以民间俗称“出花”,又因为它的题材多选用戏曲故事,以人物形象为主,所以又叫“人相”。据民间传说,这种窗花来源于合阳独有的民间提线木偶戏。巧手的民间艺人们看完戏,把令人难忘的场面用纸塑窗花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如电影中的“定格”。每个窗格就是一个小舞台,每当冬季农闲,旭日临窗,窗格上的人物便似乎活动起来。大家亲亲热地坐在炕上,老年人津津有昧地讲着戏曲故事,实在是一种美好的文化享受。
制作纸塑窗花的工艺比较复杂。先将人物头部用白布包扎缝好,绘出眉眼,染上脸色;再以丝绸、铅箔纸、腊光纸、绉纹纸等材料,把色扎、剪贴、彩绘等手法巧妙地熔为一炉,做成一种半浮雕似的窗花。
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制作纸塑窗花的民间艺人,但以新池乡张家庄村的罗占花老大娘最为出名。她善于捕捉人物一瞬间的动态,而又记忆力惊人。说起中国古典戏曲如数家珍,看戏时一个好的场景在眼前掠过时便如同刻在脑子里。看完戏回到家里拿起剪刀,一个鲜活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她从来没有底稿,但却能熟练地剪出一百多出戏里的人物,神态生动.令人叫绝。罗占花老大娘在纸塑窗花的设色上继承了民间美术色彩艳丽的风格,但又调配得当,贴在不要任何背景的白纸底版上,形象突出,干净利落。老大娘制作纸塑窗花时非常认真,绝不粗制滥造,即使是人物头上只有豆粒大的一朵璎珞,也要剪得棱角分明。
1980年,随着民间文学普查的开展,罗占花才为外界所知。此后,她的作品多次在北京、西安、渭南展出,北京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苏州民俗博物馆收藏了她的作品;《中国文学(英文版)》、《新观察》、《民间文学》等杂志的封面印上了她制作的纸塑窗花的照片;《人民画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英文版)》、《陕西日报》等十余家报刊报道了她的事迹,介绍了她的纸塑窗花艺术;1987年9月,罗占花精心制作的27幅纸塑窗花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艺术节“画中戏”展览。展览结束后,作品全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品进入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
纸塑窗花因为突出纸面,所以民间俗称“出花”,又因为它的题材多选用戏曲故事,以人物形象为主,所以又叫“人相”。据民间传说,这种窗花来源于合阳独有的民间提线木偶戏。巧手的民间艺人们看完戏,把令人难忘的场面用纸塑窗花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如电影中的“定格”。每个窗格就是一个小舞台,每当冬季农闲,旭日临窗,窗格上的人物便似乎活动起来。大家亲亲热地坐在炕上,老年人津津有昧地讲着戏曲故事,实在是一种美好的文化享受。
制作纸塑窗花的工艺比较复杂。先将人物头部用白布包扎缝好,绘出眉眼,染上脸色;再以丝绸、铅箔纸、腊光纸、绉纹纸等材料,把色扎、剪贴、彩绘等手法巧妙地熔为一炉,做成一种半浮雕似的窗花。
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制作纸塑窗花的民间艺人,但以新池乡张家庄村的罗占花老大娘最为出名。她善于捕捉人物一瞬间的动态,而又记忆力惊人。说起中国古典戏曲如数家珍,看戏时一个好的场景在眼前掠过时便如同刻在脑子里。看完戏回到家里拿起剪刀,一个鲜活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她从来没有底稿,但却能熟练地剪出一百多出戏里的人物,神态生动.令人叫绝。罗占花老大娘在纸塑窗花的设色上继承了民间美术色彩艳丽的风格,但又调配得当,贴在不要任何背景的白纸底版上,形象突出,干净利落。老大娘制作纸塑窗花时非常认真,绝不粗制滥造,即使是人物头上只有豆粒大的一朵璎珞,也要剪得棱角分明。
1980年,随着民间文学普查的开展,罗占花才为外界所知。此后,她的作品多次在北京、西安、渭南展出,北京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苏州民俗博物馆收藏了她的作品;《中国文学(英文版)》、《新观察》、《民间文学》等杂志的封面印上了她制作的纸塑窗花的照片;《人民画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英文版)》、《陕西日报》等十余家报刊报道了她的事迹,介绍了她的纸塑窗花艺术;1987年9月,罗占花精心制作的27幅纸塑窗花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艺术节“画中戏”展览。展览结束后,作品全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品进入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