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难与堕负
倒难与堕负是正理论16个议题中的两个。而十六
议题讲的是辩论技巧和规则。印度古时辩论之
风风靡全印,而辩论必然要有胜负之分。这就要求有一
套辩论的方法和规则加以应用和遵循。于是为适应辩
论需要的正理论便应运而生了。正理论所涉及的议题
有16个,旧译“十六句义”。“句义”是梵文padārtha的
直译。其中“pada”有“句”、“脚步”、“部分”等义,
“artha”有“事物”、“意思”、“意义”等义。这两个梵文词
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合词padārtha,其义大约相当于
哲学上的“范畴”,这里译做“议题”可能更好一些。
下面对16议题(十六句义)做一简单介绍。
1)量(pramāa),推理的尺度或标准。 正理承认 4种(见“正理论”一文)。
2) 所量(prameya),指感官直接感知和推理的对 象,它涵括了正理论的世界观。根据正理论的世界观, 它强烈反对佛教和耆那教的万法皆空和世界虚幻不实 的断言,而主张世界是由极微(原子)积聚而成的真有 说,但后期的正理论和胜论一样极力论证自在天(终极 尊神)的存在。
3)目的(prayojana),人常为了某事而有所作为。 这种“某事”称做“目的”。
4) 疑(Saśaya),犹疑不决的思想状态。 如黑暗中见一物, 不知是人是杌。
5) 见边(danta),也可译做“喻”,亦即例证。
6) 宗义(悉檀siddhānta,意译“成就”),使命题得以成立的理 论或论证。
7) 论式(avayava):有五,宗、因、喻、合、结等五个论支(见“正 理论”一文)。
8) 思择(tark),思考揣度之义,对一未知的事物进行思考揣 度而明了其真理的过程。它不同于比量,而是内心的求知活动。
9) 决断(niraya),由思择排除了错误,最后得出的决定。
10) 议论(vāda),辩论双方对一论题按照因明规则反复推论 辩驳,以期辩出真似(正确或错误)
11) 诡论义(jalpa),其目的不在于辨别真似,而在于混淆是 非,以求战胜论敌的论辩。
譬如,《智取威虎山》有一出杨子荣舌战小炉匠的戏。当小炉 匠在议会厅面对座山雕指着杨子荣说:“他,他,他不是……,”意思 是说他不是我们的人。杨子荣正当他说到“他不是”这个当口,立 即反驳道:“是你的不是,还是我的不是……”一下子就将被动转化 为主动。这样的论诘方法称做“诡论义”,其目的在于混淆视听。
12) 坏义(论诘)(vitaā),目的在于攻破敌方,而自己不立 义的辩论。
13) 似因(hetvāfhāa),不能使宗得以成立的理由,共有5条: 不定,相违,所立相同,立论相似,过时。
14) 曲解(chala),故意误解敌方之言,使其堕于失败。
这里再举一个佛教高僧战胜外道的论辩事例:大约于3世纪, 南印度有一位佛教高僧名Deva,音译“提婆”,意译“天”(即天神之 意),出身于婆罗门家庭,为古代印度佛教思想家。他继承了龙树 的学说,宣扬大乘佛教中观派教义,遍游印度各地,破斥小乘,折服 外道。有一次与外道高僧辩论,双方坐定,外道首先发难:
“你是谁?”
“是天。”提婆答道。
“天是谁?”外道的意思是天的本质是什么,提婆故意曲解他的 意思答道:
“是我。”
“我是谁?”外道的意思仍然是问关于“我”的本质,如是灵魂? 是物质? ……然而,提婆仍然故意曲解他的意思,回答说:
“是狗。”
“狗是谁?”
“是你”
循环往复,外道挨骂受辱无言以对。根据“堕负”一条规则,宣 告外道失败。
15) 倒难(jāti),利用与宗无共存关系的因或喻等使敌宗呈现 出谬误的发难。此亦称“戏论”,即用类似开玩笑的方式使敌论归 于失败。如敌方: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我方:声是常,所闻性 故,如罐。后者抓住了所作性与无常的共存关系还有待于证明的 漏洞,提出了“所闻性”和“罐”。它们之间的不共存关系也没有得 到证明。所以,后者抓住对方的漏洞给对方开了个玩笑。
16) 堕负(nigrahasthāna),是为辩论失败所规定的标准。辩 论者不论何方,凡进入这一规定的即告失败。如辩论中无言以答 或不了解对方论义等,都算失败。
如前所述,正理——胜论的认识论和逻辑是经验主义的,他们 承认客观世界以及反映客观世界知识的真实性,但后期的整 理——胜论却用逻辑来论证自在天的真实性,因而蜕变成了有神 论的附庸。他们的逻辑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其信仰者辨别真伪,以 打破将非我视为我的糊涂观念为最终的解脱扫清道路。
下面对16议题(十六句义)做一简单介绍。
1)量(pramāa),推理的尺度或标准。 正理承认 4种(见“正理论”一文)。
2) 所量(prameya),指感官直接感知和推理的对 象,它涵括了正理论的世界观。根据正理论的世界观, 它强烈反对佛教和耆那教的万法皆空和世界虚幻不实 的断言,而主张世界是由极微(原子)积聚而成的真有 说,但后期的正理论和胜论一样极力论证自在天(终极 尊神)的存在。
3)目的(prayojana),人常为了某事而有所作为。 这种“某事”称做“目的”。
4) 疑(Saśaya),犹疑不决的思想状态。 如黑暗中见一物, 不知是人是杌。
5) 见边(danta),也可译做“喻”,亦即例证。
6) 宗义(悉檀siddhānta,意译“成就”),使命题得以成立的理 论或论证。
7) 论式(avayava):有五,宗、因、喻、合、结等五个论支(见“正 理论”一文)。
8) 思择(tark),思考揣度之义,对一未知的事物进行思考揣 度而明了其真理的过程。它不同于比量,而是内心的求知活动。
9) 决断(niraya),由思择排除了错误,最后得出的决定。
10) 议论(vāda),辩论双方对一论题按照因明规则反复推论 辩驳,以期辩出真似(正确或错误)
11) 诡论义(jalpa),其目的不在于辨别真似,而在于混淆是 非,以求战胜论敌的论辩。
譬如,《智取威虎山》有一出杨子荣舌战小炉匠的戏。当小炉 匠在议会厅面对座山雕指着杨子荣说:“他,他,他不是……,”意思 是说他不是我们的人。杨子荣正当他说到“他不是”这个当口,立 即反驳道:“是你的不是,还是我的不是……”一下子就将被动转化 为主动。这样的论诘方法称做“诡论义”,其目的在于混淆视听。
12) 坏义(论诘)(vitaā),目的在于攻破敌方,而自己不立 义的辩论。
13) 似因(hetvāfhāa),不能使宗得以成立的理由,共有5条: 不定,相违,所立相同,立论相似,过时。
14) 曲解(chala),故意误解敌方之言,使其堕于失败。
这里再举一个佛教高僧战胜外道的论辩事例:大约于3世纪, 南印度有一位佛教高僧名Deva,音译“提婆”,意译“天”(即天神之 意),出身于婆罗门家庭,为古代印度佛教思想家。他继承了龙树 的学说,宣扬大乘佛教中观派教义,遍游印度各地,破斥小乘,折服 外道。有一次与外道高僧辩论,双方坐定,外道首先发难:
“你是谁?”
“是天。”提婆答道。
“天是谁?”外道的意思是天的本质是什么,提婆故意曲解他的 意思答道:
“是我。”
“我是谁?”外道的意思仍然是问关于“我”的本质,如是灵魂? 是物质? ……然而,提婆仍然故意曲解他的意思,回答说:
“是狗。”
“狗是谁?”
“是你”
循环往复,外道挨骂受辱无言以对。根据“堕负”一条规则,宣 告外道失败。
15) 倒难(jāti),利用与宗无共存关系的因或喻等使敌宗呈现 出谬误的发难。此亦称“戏论”,即用类似开玩笑的方式使敌论归 于失败。如敌方: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我方:声是常,所闻性 故,如罐。后者抓住了所作性与无常的共存关系还有待于证明的 漏洞,提出了“所闻性”和“罐”。它们之间的不共存关系也没有得 到证明。所以,后者抓住对方的漏洞给对方开了个玩笑。
16) 堕负(nigrahasthāna),是为辩论失败所规定的标准。辩 论者不论何方,凡进入这一规定的即告失败。如辩论中无言以答 或不了解对方论义等,都算失败。
如前所述,正理——胜论的认识论和逻辑是经验主义的,他们 承认客观世界以及反映客观世界知识的真实性,但后期的整 理——胜论却用逻辑来论证自在天的真实性,因而蜕变成了有神 论的附庸。他们的逻辑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其信仰者辨别真伪,以 打破将非我视为我的糊涂观念为最终的解脱扫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