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升平前传

2023-01-04 可可诗词网-通俗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不题撰人。据卷首郭广瑞光绪辛卯年 (1891) 书序所言,系咸丰 年间由姜振名演说流传,由郭广瑞据哈辅原演说 “录成四卷”、“增删 补改”,交宝文堂 “刊刻传世”,全书凡十二卷九十七回。有光绪十八 年壬辰 (1892) 北京宝文堂刊本,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上海书 局石印本,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903) 上海简青斋石印本。
        
        有清一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明末清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抗清斗争, 到嘉庆年间的川、陕、楚三省白莲教大起义,直至清代后期的太平天国革命,极 大地震撼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王朝对历次农 民起义实行了残酷的镇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而持久 的斗争。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某些曲折而富于变化的历史事件,无疑 为评话艺人和小说作者提供了丰富而直接的素材,他们将富有传奇色彩,深受 市井欢迎的侠义人物安置于这个剧烈动荡的现实环境中,赋予其一显身手,大 展宏图的广阔舞台。这类作品大多以各类义士、侠客的活动为主线,运用广阔、 恢宏的艺术构思展现出重大的政治斗争和阶级矛盾,敷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奇 妙绝伦的悲喜剧。《永庆升平》即是其中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冼心主人为《永 庆升平》所撰序言云: “原夫《永庆升平》一传,旧有新编,貂续千言,新成其 帙。补就天衣无缝,独具匠心; 裁来云锦缺痕,别开生面。”郭广瑞在 《自序》 中也称该书“乃我大清国褒忠贬佞,剿灭乱贼邪教之实事。内有忠义侠烈之人, 慷慨豪杰之士,忠心护国,赤胆佑民。书理直爽,实有古迹可凭,并非古词野 史。国初以来,有此实事流传。”由此可见,《永庆升平》 的故事,民间早有流 传,而且有一定的史实根据。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永庆升平》的前传,共九十 七回。
        《永庆升平前传》描写清朝康熙年间,天地会八卦教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清斗 争。他们打着“替天行道,普救众生,以剪恶为本”的旗号,其势如火燎原,遍 及全国二十二个省,甚至连京城天子脚下的“前三门外”也不清净,“土教匪徒 甚多。”小说第一回写康熙帝微服私访,一出顺治门大街,即遇兴顺镖店少店主 无故欺凌落难讨饭的胡忠孝、胡赛花兄妹,少倾,又于广庆茶园遇地痞四霸天 恣意妄为,大打出手。这些歹徒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寻衅滋事,骚扰京师,无 不与天地会势力淫侵有关。康熙帝为了铲除这一心腹大患,遂派神力王、穆将 军等率重兵四处清剿镇压,终将天地会八卦教渐次瓦解,其首领吴恩率众逃窜, 许多教徒被“就地正法”。从此天下太平,万民乐业。其间,马成龙、马梦太、 顾焕章、李庆龙等一批侠义人物充当了冲锋陷阵的马前卒。小说正是围绕这些 侠义人物在民间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在战场英勇善战、为国立功的活动来敷 演情节,展示主题的。
        《永庆升平》顾名思义,是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宣扬清王朝的太平盛 世,攻击污蔑农民起义,以达到 “警愚劝善,感化人心” 为目的的。这是统治 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作品一方面竭力美化清朝统治者是 开创 “太平盛世” 的 “圣人”,歌颂一些忠于朝廷的官僚大臣是 “清官”、“能 吏”,把马成龙等一班投奔清廷的侠义人物誉为“正义”的化身; 另一方面把农 民起义诬蔑为逆时而动的妖逆作乱,认为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都是由农 民起义造成的,而社会矛盾的解决,也只能通过残酷的镇压,只有把一切抗清 志士赶尽杀绝,“太平盛世”才会到来。显然,这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 展规律。对于作品的这一消极、反动的思想倾向。我们首先应予批判。
        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作品基本上建立在一定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所 述颇近史实,即郭广瑞所谓“有此实事流传”。因此,作品无可否认地反映了当 时社会现实的某些真实面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众所周知,康熙末年是“康乾盛世”的开端,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国 力强盛,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特别是康熙帝雄才大略, 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强国富民政策,如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经济有很 大的发展。《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四十八年,康熙所下谕旨中说: “见存户部库 银贮五千余万两。……去年蠲免钱粮至八百余万两,而所存尚多。”《清圣祖圣 训、恤民》则载康熙五十二年,大臣张鹏翮对康熙说:“此数年间皇上所免钱粮 甚多,今见动用至四十九年钱粮。”上曰:“即动至五十年钱粮,亦无妨”。可见 当时的社会经济比较繁荣,统治者治国治民的政策相应也比较宽松。作品所构 划的那种万民乐业、永庆升平的理想蓝图也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对隐藏在这种“太平盛世”背后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 机没有忽视,它描写清廷对天地会八卦教的血腥镇压,虽然是出于歌颂清官和 侠义的剿匪业绩,维护“太平盛世”,但实际上却客观地展现了不可调和的阶级 矛盾和斗争,使我们看到了被“盛世”假象掩盖着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 小说中描写的有些事件,如康熙帝巡视天下,屡遭百姓污毁,黄河决口,数万 民众相遭流离颠沛之苦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因而带有一定的真实性。特 别是对天地会八卦教浩大声势的渲染,如称其势遍及全国二十二个省,上自宫 廷太监,河道总督,各省巡抚、道台、提督,下至庄主、兵丁、和尚、僧侣,多 有参加八卦教者,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一些大城市如襄阳、汝宁,相继为八 卦教所占据。这些都艺术地展示出阶级矛盾日益严重,社会危机日益严峻,山 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发展态势。
        特别应予重视的是,《永庆升平前传》所反映的虽是康熙时期的社会现实, 然而其本事至咸丰年间始有民间艺人演说传世,而成书则在光绪年间。从康熙 至咸丰,其间经历了多次声势浩大有农民起义,如嘉庆年间川、陕、楚三省的 白莲教起义,咸丰年间,又是太平天国革命最轰轰烈烈的时期。所以,《永庆升 平》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满清王朝的社会 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缩影; 也唯有如此认识,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清廷为何 要如此凶残地镇压农民起义。在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以及清剿镇压的残酷性上, 《永庆升平》与《荡寇志》等同类作品相比,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 步。至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康熙末年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作为小说的背景,恐怕 与本书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主题有关,目的是为了使整部小说完满地走向 “皇 王有道家家乐,天地无私处处同。从此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永庆 升平”这个预先虚构的结局。
        《永庆升平前传》在艺术上颇有特色。作为一部侠义小说,作品的情节离奇 曲折,颇有引人的魅力,在语言方面则比较粗糙,可取之处甚少。它自问世以 来,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流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塑造了一些真实感人的人物 形象。小说所叙事迹较多,形象突出、生动的人物不下十几个,每个人物性格 各异,千人千面,连一些十分次要的人物,如饭店的小二,镖行的伙计,也描 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第一回写兴顺镖店的伙计小秦椒胡大,仅是个看 门的小角色,他初见微服私访的康熙帝,便“横眉立目来至圣上面前,说: ‘老 头儿走开吧,别在这坐着’”,及至正面看到康熙帝的面容,顿感“气相不俗,必 非平等之人,”忙又转怒为笑,低声下气。寥寥数语,便把一个欺软怕硬的势利 小人刻画得维妙维肖。这样的人物描写在同类小说中是相当突出的。
        在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当推马成龙。马成龙刚出场时,只是一个为人 帮忙的小瓦工,虽然作者从外貌上对他进行了一番描述,以暗示其胸怀大志,身 具奇功,日久必有大成,使其与一般的小工有所区别,但与一般的侠义小说中 一些英雄人物出场时那种气度不凡、先声夺人的气势相比,可说是毫不起眼。然 而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马成龙丰富鲜明的性格不断展现,形象越来越突出,越 来越饱满,地位越来越重要,到第六十二回挂帅苏州府时,马成龙的形象刻划 达到了一个高峰,只见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俨然一派大将气度,堪与韩信 相提并论。最后,马成龙成了整部小说须臾不可缺少的人物,许多重大的矛盾 冲突,都有待他的出现才得以解决。从一个穷途潦倒、不起眼的小瓦工,变成 一个“临敌无惧、勇冠三军”、万人景仰的英雄,这种欲扬先抑、层层推进的描 写完整地勾划出马成龙性格发展的全部线索,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马成龙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者调动各种艺术手法,揭示了他 性格的各个层面,从而使得这个形象比较饱满,富有多面性和立体感。他集果 断、勇敢、粗鲁、豪爽、智慧、机谋于一身,既有勇,又有智,既乐观,又幽 默,既“临敌无惧,勇冠三军”,又粗中有细,有时会使一些诈计。他身上优点 很多,缺点也不少,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如第四回“山东马大闹苏州街, 活阎罗气走马家案”,描写马成龙初斗活阎罗马刚,对手是久霸一方的地头蛇, 其舅怕事,再三劝阻,可马成龙不为所动。他手持火红的铁条,出其不意,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活阎罗击倒在地。如此面对强敌,处置泰然,其精神何 等刚毅。第四十八回,为查明山西巡抚王千层是否私通八卦教,众人犹豫不决, 拿不定主意,只见马成龙成竹在胸,“抡起巴掌,照着王巡抚就是一掌,把他脑 袋望胁下一夹,分开他的头发”。王千层八卦教顶记顿时显露出来,真相立判。 如此举止,何等果断。而在第六十回大闹福建会馆时,又表现出马成龙粗中有 细,鲁莽其外,秀慧其中的一面。为救盟兄弟来到戒备森严的福建会馆,他改 变声音,装作一个二十二岁的小寡妇,试图利用对手好色的弱点诈开大门。这 就使马成龙与那种只有匹夫之勇的莽夫区别开来,并为后来在苏州府挂帅,成 一代将才作了铺垫。
        马成龙作为作品的主要人物,作者对他的刻划是不拘一格、独具匠心的。你 看,论武艺,他不象顾焕章、张广太那样,有各种机遇,得到明师指点,也不 象马梦太,自幼习练艺业,学过什么十八滚、十八翻,油锤贯顶,两太阳砸砖 的本领。他无门无派,戏称自己的师父是黎山圣母,他也根本不会什么招式,不 懂什么阵法。有一次,众人在将军白国毡面前演练献艺,马梦太象模象样地练 了一套罗汉拳,而马成龙则只会“把腿一抬,打了一个飞脚,望前走了几步,又 打了一个飞脚”,把个白国毡气得“面目改色”(第二十七回)。他用的兵器,也 与其他英雄侠客不同,不是刀剑之类正宗兵器,而是九斤十二两重的大瓦刀,有 时则干脆用一根烧红的通条。直到后来康熙帝御赐大环金丝宝刀,这才显得稍 微正规一些。但上阵之后,仍是毫无章法可言。然而就是这个毫无招式,谈不 上武艺高强的马成龙,却能为清军屡立功勋,所向披靡,令八卦教中人闻之丧 胆。他靠的是什么?一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二是善于审时度势, 应变自如的聪颖智慧。正是这种智勇皆备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 量,赋予了他一种超越任何武艺之上的特殊威力,使他在战斗中无往不胜,立 于不败之地。
        马成龙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他经常喜欢 “胡闹”。这种“胡闹”,反映了他 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即粗鲁、乐观,不愿受等级、礼法等的束缚。马成龙的开 玩笑可以说是到了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地步。只要他想开玩笑,便马上付诸 行动,而不管对象是看门的小厮,还是威严的顶头上司; 不管是喜庆日子,抑 或是生死关头。第十五回尹哩布让二马去探查桃柳营墙上画的白圈,画白八卦 的真相,马成龙信口胡说:“墙上画白圈,是怕狼,画白八卦,为的是好看。”令 伊哩布哭笑不得。又如第四十八回,伊钦差带着跟人在黄河岸边席棚之内,马 成龙“喝了个酩酊大醉,手拿瓦刀,来至大人跟前说: ‘钦差大人,这黄河口子 今天不开了。’ 大人说: ‘你怎么知道?’ 老马说: ‘我问了王八了’”。毫不考虑 对上司应有的礼貌和尊敬。再如第七十五回马成龙丢失了御赐宝刀,明知有杀 头之罪,可回复神力王时,仍是那样满不在乎,胡诌什么无福消受圣上恩赐,宝 刀竟“在鞘内作响,化了一条龙飞了”。把个王爷气得“怒满胸膛”,大叫 “岂 有此理!”真是“胡闹”得可以了。鲁迅先生说: “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 连有 ‘侠气’ 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敢直接为天子效力,于 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镖,替他捕盗”(《流氓的变迁》)。作者能 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下,把马成龙的“胡闹”,即不拘礼法,无视等级尊严的 个性特征写得这样出色,虽然“仅其外貌,而非精神”,却也很是难能可贵的 了。
        作为马成龙形象的陪衬,马梦太这个人物也塑造得较为成功。在众多的侠 义英雄中,他也是武艺较强的一个。他很勇敢,也富于正义感,颇有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的侠气。但与马成龙相比,作者主要着力于描写他的缺点。比如他爱 吹牛,动辄便自吹一番: “你打听打听,里九外七皇城四门、前三门外,九门八 条大街,五城十五坊,南北衙门,大、宛两县,顺天府都察院,没有不认识老 太爷的”。 但真的上阵之后, 平时吹得����响的武艺又往往不堪一击, 经常是 “见贼人勇猛”,便退回本阵。康熙帝评价说:“可惜,此人虎头蛇尾,终无大用。” 可说是对马梦太性格的极好注脚。马梦太还经常喜欢耍弄些小聪明,但很容易 被拆穿,有时候喜欢拆拆盟兄马成龙的台,但这种拆台往往无济于事,马成龙 始终棋高一着,斗智斗勇,马梦太均处下风,因而每每落个自讨没趣或自作自 受的结果。“二马”的关系有点类似《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猪八戒。马梦太尽 管有不少缺点,可是璞玉藏真,并不令人讨厌。因为缺点虽多,并没有改变他 英雄和侠义的主流和本质,反而使他变得更真实,更具体,更有血有肉,成为 区别于其他众多人物的 “这一个”。
        相比之下,在主要人物中,顾焕章这个形象比较单薄。为了达到 “警愚劝 善,感化人心”的目的,作者也许对顾焕章这个人物是寄予厚望的。正因为如 此,小说中顾焕章的一言一行都比较正统,一切均以皇帝或朝廷命官的旨意为 指归。而在读者眼中,则奴气十足,缺少侠客应有的英豪风范。如第二十三回 达摩肃王要与顾焕章比武,顾再三谦让,再三恳求:“你老人家不可与我一般见 识。”在盟兄弟、朋友面前,则常常摆出一副替主子说话的架势。由于顾焕章对 朝廷的忠心,节节高升,先是升任真定府总兵,后又赐姓倭克金布,封为侯爵。 作品通过这个人物,正面宣传了 “善人必有福报,恶人总有祸临”的观点。也 许正是这种在思想上对人物的界定,反而束缚了作者的手脚,无法从多层次,多 角度地对人物进行开掘。所以,在整部小说中,顾焕章的武艺应当是最高强的, 功劳应该是最大的,地位应该是最重要的,而事实恰恰相反,性格比较单一,缺 少发展,形象单薄,自然也就不会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作品中,顾焕章可 以说是马成龙的一个反衬,具有一定的价值,也许是不可或缺的,但从艺术上 讲,刻划人物应描写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敷衍某个抽象的观念,侠义小说中顾 焕章一类的人物塑造,就是反面的教训,应引以为鉴。
        总的来说,《永庆升平前传》在晚清的侠义小说中,无论就其思想认识价值, 还是艺术上的成就而言,它虽不能跻身一流作品之列,但还是值得一看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