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三峡诗编年与李白出蜀季节考

2020-03-02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白三峡诗编年与李白出蜀季节
杨景龙
平顶山市委党校科文教研室!河南平顶山467000,安阳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李白有关三峡一带诗作写作季节的考辩 , 解决其编年上存在的问题 , 并由此确定李白出蜀的季节。
 
关键词:
李白; 三峡诗;
 
收稿日期:1999-11-15
 
The Year of the Poems about Sanxia in Papers of Li Bai and the Season When Li Bai Left Shu
Abstract:
Through the facts of the writing season of the poems of Li Bai about Sanxi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its year and determines the season.
 
Keyword:
Li Bai;poems;San Xia;
 
Received: 1999-11-15
 
《李白集》中有关三峡一带的诗作, 有《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上三峡》、《宿巫山下》、《秋下荆门》、《荆门浮舟望蜀江》、《渡荆门送别》等八首。对这些诗的编年, 各家不一, 颇为混乱。本文将通过对这几首诗的写作季节的考查, 解决其编年上存在的问题, 并由此确定李白出蜀的季节。
 
一、《李白集》中有关三峡诸诗的写作季节
1.《早发白帝城》的写作季节
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杰作。这首著名诗篇构思造语的依据, 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条中对三峡的一段描写。为了下文论述方便, 我们把原文节引在这里:
 
……至于夏水襄陵, 沿沂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渌潭, 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涕沾裳。”
 
这段文字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三个层次, 分写四季峡中景色。第一层从“至于夏水襄陵”到“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写夏季峡中水涨之大, 船行之速。这一层就是李白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二句的造语依据。第二层合写峡中冬春之景。第三层从“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到“猿鸣三声涕沾裳”, 写峡中秋景。作者在这里为了突出秋季峡谷“林寒涧肃”的寂寥肃杀气氛, 特别渲染了寒秋峡谷中的不绝猿声。这一层就是李白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造语凭借。
 
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形式的相近表明了内容的相似。李白此诗在语句上是由郦文脱变而来, 诗中所写亦当是相承袭的。《早发白帝城》是一首纪行诗。诗人写的舟行之速、猿声之长, 正是郦文中所写的峡中夏秋之景。夏秋汛期, 江水暴涨, 船行才能如此之速。这首诗作于夏秋之时当是没有问题的。
 
人们以诗中有“还”字, 而指此诗为乾元二年李白在三峡遇赦后, 回到荆州时的作品。其实, 这个“还”字, 和“暮至江陵”的“至”字意同, 在此应理解为“到达”;为诗中押韵而用“还”字, 似不必机械地理解为“回来”。这是文学作品中活用字词的现象 (上句“朝辞白帝”的“辞”也就是“朝发白帝”的“发”) 。所以这个“还”字不能作为此诗是乾元二年之作的有力证据。李白乾元二年在巫山之阳遇赦, 时间是春三月, 而此诗所写是峡中夏秋之季才有的情况, 季节不符;再者, 李白遇赦的地点是巫峡, 而不是瞿唐峡西端之白帝城。回舟东返是从巫峡首途, 不是从白帝城出发;所以不会有《早发白帝城》诗纪其行。
 
2.《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的写作季节
这是一首纪游之作, 内容侧重于描写登巫山最高峰往返所见景物。除浪漫的夸张想象的描写外, 诗中具体的、带有标志性的景物有:垂萝、穹石、悲风、空谷、森柯、寒江、啼猿、松暝、月色等。显而易见, 这一连串景物并没有透露出一点春天的消息。从这些景物中, 我们看不出春天的色彩、春天的迹象;而空谷悲风、寒江啼猿、松暝月色等, 又确能给人一种秋意萧瑟、秋气凄厉之感。由此看来, 这首诗似是秋日之作。再拿同是写于三峡一带的《宿巫山下》、《荆门浮舟望蜀江》两诗进行比较, 更可证成这一点。这两首诗均点明了写作季节是“春”天。诗中的景物明艳绚丽, 色彩纷呈。《宿巫山下》写江水是“桃花飞渌水”;《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景的词句有:“桃花流”、“锦江色”、“ 江绿且明”、“花飞出谷莺”、“芳洲”、“碧树”等, 构成的画面风光旖旎, 弥漫着盎然的春意。与《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诗中所写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郁贤皓《李白出蜀年代考》、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均认为《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是乾元二年 (759) 春三月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时所作。但诗中所写景物明显不是春天气象, 而是寒秋景色。所以, 此诗必不是乾元二年的作品。从诗题看, 也能发现郭、郁等人说法的不妥。我们都知道, 长江三峡的排列顺序, 由西而东依次为瞿唐峡、巫峡、西陵峡, 第一峡瞿唐峡西起巴东郡的奉节。李白东出三峡, 在巴东乘舟经过第一峡瞿唐峡, 到第二峡巫峡, 停舟游巫山, 登最高峰。诗题标明的行踪路线清清楚楚, 与实际地理位置正相符合:行进方向是由西而东, 而不是由东而西。此诗为李白离蜀时所作无疑。郭先生、郁先生等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的作品, 乾元二年李白流夜郎取道长江水路, 方向是由东而西, 李白这时候要登位于巫峡之内的巫山最高峰, 怎能是在经过巫峡之西数十里远的瞿唐峡之后呢?郭、郁等人的说法, 使本来清楚明白的行踪发生了矛盾。为了能够说通, 郁先生在《李白出蜀年代考》中写道:“也许有人会问:巫山在瞿唐峡之东, 既是从东边来, 怎么会‘经瞿唐峡’之后‘登巫山’呢?按巫山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脉, 共有十二峰, 李白登的‘最高峰’, 疑它的位置可能就在瞿唐峡岸边。”郁先生在这里想用“疑它”一句猜测来打消人们的疑问, 这是以疑释疑, 姑且不论。考以地理位置, 就连郁先生之疑也疑得毫无道理。按:瞿唐峡在今四川奉节县, 西起白帝城, 东到黛溪镇, 峡长八公里。巫峡西起巫山县的大宁河, 东到巴东县的官渡口, 全长40公里。巫峡和它西边的瞿唐峡, 中间尚隔数十里远, 它们并不紧挨在一起;而巫山十二峰又都在巫峡内长江两岸。因此, 郁先生疑巫山最高峰的位置就在瞿唐峡岸边的说法。与实际地形不符。郁先生以此诗为乾元二年作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郭沫若先生可能也是为了解决把此诗定为公元759年所作后产生的矛盾, 即李白759年的行踪是由东而西, 登座落在巫峡的巫山最高峰, 不可能是在经过位于巫峡之西数十里的瞿唐峡之后。于是便在诗题中“瞿唐峡”后面加括注“古西陵峡”四字——郭先生这样做的用意大概是:因为西陵峡在巫峡之东, 这样把瞿唐峡释为西陵峡, 与李白的由东而西的行踪就相符合了。郭先生对此注释的根据未加说明, ——看来是根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王琦注:“《方舆胜览》:瞿唐峡在夔州东一里, 旧名西陵峡, 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 中贯一江, 望之如门。”《方舆胜览》说瞿唐峡古名西陵峡, 这并不改变瞿唐峡的位置, 并不是说瞿唐峡就是位于三峡最东部的西陵峡, 就等于现在人们理解的西陵峡。这样的注释, 仍不能解决把此诗系于759年后导致的行踪路线的矛盾。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把此诗系于759年, 但对这一问题未加说明, 从而完全回避了这一矛盾。统观诸家之论, 我们对系此诗作于759年之说无法认同。
 
3.《峨眉山月歌》等六诗的写作季节
李白有关三峡一带的诗作尚有《峨眉山月歌》、《宿巫山下》、《上三峡》、《秋下荆门》、《荆门浮舟望蜀江》、《渡荆门送别》等六首, 其中《宿巫山下》有句云:“桃花飞渌水, 三月下瞿唐。”《荆门浮舟望蜀江》有句云:“春水月峡来”, “正是桃花流”, 这两首诗为春日之作无疑。余下四首, 《峨眉山月歌》有句云:“峨眉山月半轮秋”, 《秋下荆门》诗题即标明季节 (按:此诗《敦煌残卷本唐诗选》作《初下荆门》, “秋”“初”可能是形近而误) , 诗中有句云:“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可知这两首诗均写于秋季。《渡荆门送别》一首虽不能确指其写作季节, 但从首句“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末两句“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来看, 当是初次出蜀入楚时的作品。《上三峡》诗题标明作者的行踪是沿江西上, 可确指为759年的作品。
 
二、三峡一带诸诗的编年及出蜀季节
1.《李白集》中有关三峡一带诗作的编年
《李白集》中有关三峡一带的诗作, 按写作季节来划分, 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春日之作, 一类是秋日之作。按:李白生平经三峡一带凡两次:开元十三年 (725) 出蜀时一次, 乾元二年 (759) 长流夜郎行至峡中一次。由李白三峡一带诸诗分别写于春秋两季可知:李白两次经过三峡一带, 一次是在春日, 一次是在秋天。其中乾元二年 (759) 经峡中的时令是春天, 有肃宗因关中大旱所颁布的大赦令为证, 李白就是由于这次大赦得以赦免的。颁布大赦令的时间是肃宗乾元二年三月 (《唐大诏令集》卷八十四《以春令减降囚徒敕》) 。那么, 李白出蜀的季节毫无疑问是在秋天。
 
由此, 可以确定:作于春日的《宿巫山下》、《荆门浮舟望蜀江》及《上三峡》三首, 是李白于肃宗乾元二年 (759) 长流夜郎行至三峡遇赦前后的作品。写于秋季的《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秋下荆门》四诗, 以及《渡荆门送别》当是李白开元十三年 (725)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初次经三峡一带出蜀时的作品。
 
2.李白出蜀的季节
关于李白出蜀的季节, 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在秋天, 一种认为是在春天。春天出蜀说, 以安旗先生所著《李白年谱》为代表, 他系李白于开元十三年“春三月出峡”, 并举《宿巫山下》、《荆门浮舟望蜀江》两诗为证, 当是失考。李白生平到三峡一带总共只有两次, 有关三峡一带 的诗作又是分别写于春秋两个季节, 因此, 李白两次经三峡的时令不可能同是在春天, 或同是在秋天。已知李白759年在峡中遇赦的时间是春三月, 春日之作《宿巫山下》、《荆门浮舟望蜀江》自然是这时的作品。余下的秋日诗应当是、也只能是李白经三峡出蜀时的作品。由这些诗, 我们可以断定:李白出蜀的季节不是春日, 而是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