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释疑

2023-09-19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捣衣”释疑
钟全昭
重庆市文史研究馆
 
作者简介: 钟全昭, 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读传统诗词常见“夜听捣衣”、“砧杵夜千家”等诗句。如三国时期 (魏) 曹毗有《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 佳人治衣襟。冬夜清且永, 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 朗杵叩鸣砧……”。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唐杜甫也有《暮归》诗:“客子入门月皎皎, 谁家捣练风凄凄”。唐人韩友《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诗:“长簟迎风早, 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宋人贺铸《捣练子》词:“斜月下, 北风前, 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 破除今夜夜如年”。
 
洗衣常用木棒捶捣, 这是人共皆知的事实。而今很多小镇或农家, 洗衣机都很普遍, 但洗厚件仍要拿到溪河、塘边的石上用洗衣棒捣。这个古老的洗濯方法, 在神州大地的很多地方依然流传。但是从上列这些诗词中的“捣衣”一辞来看, 理解为洗衣时的捣衣, 那就大错特错了。设想:夜里千家万户同时洗衣, 或一齐到月光下的河边去洗衣, 显然不符实际。
 
查阅朱大可校注的《新注唐诗三百首》注为:“捣衣, 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石上舂捣……”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注有:“……古时妇女多于秋天洗衣寄征人御寒”。查阅其他“捣衣”条注曰:“捣衣曲……抒写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亲人捣洗衣服时的怀念之情”。《唐诗选》注为:“寒砧, 寒风里捣衣的砧杵相击声。砧是承托捣衣的石块……”这个解释未提“洗”字, 但仍没有对捣衣作正面解释, 轻巧地绕过了主题。《李白诗选》对捣衣的注解是:“妇女把织好的布帛, 铺在平滑的砧板上, 用两条木棒把它敲平, 以备裁剪衣服……有时也用这个方法捣, 使之干净”。以上这些解释, 似是而非, 读后反而令人困惑。根据前述曹毗、李白等人的诗句来分析:“佳人治衣襟……朗杵叩鸣砧”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千家万户不约而同地在傍晚通过砧杵整治衣襟, 这本身就是一项明确的解释。夜里捣衣, 在唐宋时期, 这是一种常见现象, 在诗词中出现这类词汇, 无须解释,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到元明清时代, 捣衣的传统民俗难道就失传了吗?查阅明清时期的诗词作品发现: (明) 闽县韩锡的《捣衣曲》中有:“月中少妇捣寒衣, 一声一声霜月深……”。 (明) 晋江黄克缵《暮宿白市驿·在重庆西五十里》诗中有“……受衣寒食近, 砧杵数家同……”又《晚秋出蜀作》诗中有“……节近授衣砧正急, 山当落木雁空惊……”。 (清) 黄与坚的《闻砧》诗:“万井西风下, 怜今夜月, 重捣去年衣……”。可见捣衣的民俗衍传城高一叶飞。可至明清时代仍未失传。清王朝覆灭至今不足百年, 这种民俗难道就失传了吗?难以置信。
 
总之, 把上述诗词中的捣衣, 解释为洗衣时捣衣, 显然不妥。但是如果按照另外不少注家的解释——缝制新衣时将布帛作裁剪前处理, 仍然给人以似是而非的感觉。易于引人质疑的是:何苦要在夜里, 而且是千家万户同时缝制新衣呢, 白天的光线不是更好吗?当然并不排除古人于傍晚 (月光下) 为戍边亲人缝制新衣或洗征衣而捣衣的可能性, 但这不是本问题的核心所在。
 
笔者青壮年时期曾深入到一些深山僻壤或富饶的人烟稠密地区, 与广大的山民农家有所接触, 获得了不少见闻。60年代“抓革命促生产”曾去过鄂北随枣一带, 住在一个小镇的农户家里。傍晚饭后, 主妇就拿出当天洗浆好晾干的衣服, 用木棒在石砧上敲打, 叠好后再捣一遍。同时还听到邻近几家也在噼啪噼啪地捣衣。这个小镇仅有一两百户人家, 此情此景仍然有李白诗中所描述的:“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的感受。顿时情绪升华, 喜出望外。多年来的疑惑, 而今迎刃而解,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曾请教她们捣衣有什么好处, 答复的大意是:“我们这地方的习惯, 衣服洗了都要用米汤浆一下, 晾干捣过后, 内衣穿起来贴身舒服, 不至于磨伤皮肤。特别是麻布、粗布衣, 非捣不可。外衣能使之平整, 显得有光泽。否则, 硬硬梆梆, 穿在身上不好看。”祖传的洗-浆-捣洗衣方法, 几千年来人们早就习惯了。再说, 用米汤浆过的衣服, 穿脏了再洗很易洗干净, 省力又省肥皂, 一举多得。用米汤浆衣物在重庆市和四川各地也很普遍。不知从何时省去了捣衣这道手续。至于内衣, 最多是把它揉几下, 穿在身上不藿人就行。
 
这里补充几位先生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要点。军事画家周祖铭先生 (是获奖油画《上甘岭》的作者) , 曾两度进入朝鲜, 他亲眼所见朝鲜妇女洗衣也按上述方法进行, 捣衣尤其讲究, 务求穿在身上轮廓笔挺。涪陵师专冉易光教授说:“既然有月光, 当天必然是晴天, 人们才去洗涤、浆晒、捣衣……”这一精辟的见解, 就把“月光下”和“捣衣声”两意境的内在联系衔接起来了。奉节中学张兴茂高级教师说:奉节天坑地缝一带的土家族而今洗衣也是利用晴天按洗、浆、捣三步曲进行, 所不同的是:浆衣的汤多数是玉米汤。“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的情景, 在那些地方至今仍然可见可闻。
 
诗词中对“捣衣”一辞的理解, 看来可以画一个句号了。那就是:把洗净、过浆、晾干的衣服, 放在砧上用杵敲捣, 然后整叠收捡。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捣衣这道手续, 多数利用晚饭后的空闲时间进行, 因而在古典诗词中常有月光下、砧杵声等意境出现, 这就顺理成章了。
 
 录江泽民《七绝·咏吉林冰挂》
录江泽民《七绝·咏吉林冰挂》   下载原图
 
(载《文汇报》1999年3月16日)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