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铁头
吾邑新市镇西庙前有冯允昌者,以卖腐为业,勇力兼人,而其头甚坚劲。每与人斗,辄以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偶与西庙道士忻,冯于五更磨腐时,潜挟庙前二石狮,置诸庙门之外。明日道士见而异之,雇人舁置原所。不数日,冯又如之,如是者五六次。道士费抬舁之值不赀,而心疑焉,夜潜卧于庙门之内,以觇其异。一日五更,闻冯店开门声,见其挟狮而来,始悟由于前次开罪之故,遂启户出。向冯谢罪恳求。冯大笑,复以狮安于原所而罢。其邻有与昵者,谓之曰:“子头诚有力,倘以石击之,恐亦不能当也?”冯拾一石大如碗,掷于空中,而以头承之,崩然有声,石迸出而头不伤。人大骇,遂以铁头著名。一日,冯偶泼水于街,适陕西皮货客张姓者过,误溅其衣。张微詈之,冯恶声相应而出,挥之以拳。张不与较,冯从后赶上, 以头撞之。张不回顾而微侧其身,冯头适入于肋间,为其所挟,极力摇拔不可脱。张笑曰:“吾知汝为冯铁头,然不知汝头果是铁否?吾当试之。”于是骈两指就肋间擦之,冯若以利刃刊其头骨者,痛不可忍,不觉失声而号。张曰:“若然,则非铁头矣。且放汝去,再加纯钢铸炼,吾当复来与较也。”遂释之,缓步而去。冯之头红肿者旬余。 自后深自敛戢,顿改故态。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短篇小说中,描写身怀绝技,具有超人武功的豪杰侠士、江湖异人的,可以说不计其数。本文所介绍的清代清凉道人所撰写的《冯铁头》就是其中的一篇。
《冯铁头》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小说,通篇四百来字,却写得曲折跌宕,情趣盎然。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是小说成败的关键。小说的思想性,往往也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的。《冯铁头》的作者除了调动多种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对主人公冯铁头的形象加以渲染刻画外,还通过描写一位与主人公冯铁头相对,相映的人物—一张姓皮货客,使他们彼此在相互烘衬、映照中,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小说开门见山,以简约的语言对主人公作了介绍:“吾邑新市镇西庙前有冯允昌者,以卖腐为业,勇力兼人,而其头甚坚劲,每与人斗,辄以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寥寥数语,不仅将主人公姓名、籍贯、职业及其特点介绍得一清二楚,使读者对主人公有一总体把握外,还为后文冯铁头与陕西张姓皮货客发生冲突埋下伏笔。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写法,省略了不必要的繁文冗笔,使作品更趋精炼。
概要的介绍之后,作者便从主人公“勇力兼人”、“头甚坚劲”这两个特点上发力,为表现冯允昌之“勇力兼人”,作者选取了这样的事例:冯允昌同西庙的道士开玩笑,在五更起来磨豆腐时,潜到庙前,把镇庙的两个石狮“挟”到庙门之外,害得道士花钱雇人,将石狮抬回原处。一连五六次,让道士破费了不少冤枉钱。道士发现之后,向他赔礼道歉,“冯大笑,复以狮安于原所而罢。”“挟”石狮往返而走,真有力拔千钧的气势,其勇武之神力,不言而喻。这部分情节,作者处理得十分巧妙。写其第一次“挟”石狮是详写,道人雇人抬狮亦是详写。其后的五六次,则是略写,以“不数日,冯又如之,如是者五六次”,一笔带过,何等省净,何等简洁。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简洁是才能的姐妹。”行文简洁并不是简单、简直,恰恰相反,简洁要求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要言简而意赅。
冯允昌的“头甚坚劲”的特点是通过冯在邻人面前显示,以大如碗口的石头掷于空中,然后用头迎石,石头进裂而其头颅丝毫无损的一个小故事来表现的。以头击石,石碎而头不伤,虽说不上是惊天动地之举,但也足以令人心惊胆战了,“遂以铁头著名”。从众人的表情及反应上,就可以看出冯允昌的“铁头”的超人之处。
故事叙述到此,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甚可言了,谁料作者笔锋一转,陡起波澜,使文章顿生跌宕:“一日,冯偶泼水于街,适陕西皮货客张姓者过,误溅其衣。张微詈之,冯恶声相应而出,挥之以拳。张不与较,冯从后赶上,以头撞之。”这样的描写,在一篇四百来字的短文中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细节描写了。冯铁头、张皮货客的行为动作,具都历历如见,是非曲直更是泾渭分明。冯铁头那刁钻泼辣,令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泼皮牛二,所不同的是,《水浒传》中的杨志手中有一把杀人的宝刀,而张姓皮货客却是两手空空,仅只一对精拳而已。前文业已提到,冯“每于人斗,辄以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读者至此,必然要为张皮货客捏一把汗了。这就是作者为增加故事的曲折性,有意制造的悬念。张皮货客同冯铁头之间的较量,是小说中最为精采的片断:“张不回顾而微侧其身,冯头适入于肋间,为其所挟,极力摇拔不可脱。张笑曰:‘吾知汝为冯铁头,然不知汝头果是铁否?吾当试之。’于是骈两指就肋间擦之,冯若以利刃刊其头骨者,痛不可忍,不觉失声而号。张曰:‘若然,则非铁头矣。且放汝去,再加纯钢铸炼,吾当复来与较也。’遂释之,缓步而去。冯之头红肿者旬余。”这其间,既有人物语言的描写,也有人物神态动作的刻画,写得声态并作,生动传神。张、冯二人又迥然相异,形成鲜明的对比:背对冯铁头的撞击,张“不回顾而微侧其身”,将其头挟于肋下,冯之头被挟,则“极力摇拔不可脱”,这是一层对比;张“笑”着“骈两指就肋间擦”冯之头,而冯则“痛不可忍,不觉失声而号”,这又是一层对比;张将冯奚落一番之后,从容“缓步而去”,而冯亦毫无反抗,只“头红肿者旬余”,这是第三层对比。作者通过层层对比,层层衬托,以及对张、冯二人音容神态的细腻描摹,既突出了张客那潇洒诙谐的风度和精妙绝伦的武功,也使冯铁头那乖戾谬悖,凌弱惧强的丑态坦露于众目睽睽之下。
在冯铁头以及张皮货客两个人物的塑造上,由于采取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尽管着墨不多,却都写得神采焕发,声情毕现。
从冯铁头的遭遇,不禁使人想起明代传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来,两篇虽然一长一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说明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朴素的真理,这也是这篇小说内涵所在。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短篇小说中,描写身怀绝技,具有超人武功的豪杰侠士、江湖异人的,可以说不计其数。本文所介绍的清代清凉道人所撰写的《冯铁头》就是其中的一篇。
《冯铁头》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小说,通篇四百来字,却写得曲折跌宕,情趣盎然。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是小说成败的关键。小说的思想性,往往也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的。《冯铁头》的作者除了调动多种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对主人公冯铁头的形象加以渲染刻画外,还通过描写一位与主人公冯铁头相对,相映的人物—一张姓皮货客,使他们彼此在相互烘衬、映照中,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小说开门见山,以简约的语言对主人公作了介绍:“吾邑新市镇西庙前有冯允昌者,以卖腐为业,勇力兼人,而其头甚坚劲,每与人斗,辄以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寥寥数语,不仅将主人公姓名、籍贯、职业及其特点介绍得一清二楚,使读者对主人公有一总体把握外,还为后文冯铁头与陕西张姓皮货客发生冲突埋下伏笔。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写法,省略了不必要的繁文冗笔,使作品更趋精炼。
概要的介绍之后,作者便从主人公“勇力兼人”、“头甚坚劲”这两个特点上发力,为表现冯允昌之“勇力兼人”,作者选取了这样的事例:冯允昌同西庙的道士开玩笑,在五更起来磨豆腐时,潜到庙前,把镇庙的两个石狮“挟”到庙门之外,害得道士花钱雇人,将石狮抬回原处。一连五六次,让道士破费了不少冤枉钱。道士发现之后,向他赔礼道歉,“冯大笑,复以狮安于原所而罢。”“挟”石狮往返而走,真有力拔千钧的气势,其勇武之神力,不言而喻。这部分情节,作者处理得十分巧妙。写其第一次“挟”石狮是详写,道人雇人抬狮亦是详写。其后的五六次,则是略写,以“不数日,冯又如之,如是者五六次”,一笔带过,何等省净,何等简洁。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简洁是才能的姐妹。”行文简洁并不是简单、简直,恰恰相反,简洁要求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要言简而意赅。
冯允昌的“头甚坚劲”的特点是通过冯在邻人面前显示,以大如碗口的石头掷于空中,然后用头迎石,石头进裂而其头颅丝毫无损的一个小故事来表现的。以头击石,石碎而头不伤,虽说不上是惊天动地之举,但也足以令人心惊胆战了,“遂以铁头著名”。从众人的表情及反应上,就可以看出冯允昌的“铁头”的超人之处。
故事叙述到此,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甚可言了,谁料作者笔锋一转,陡起波澜,使文章顿生跌宕:“一日,冯偶泼水于街,适陕西皮货客张姓者过,误溅其衣。张微詈之,冯恶声相应而出,挥之以拳。张不与较,冯从后赶上,以头撞之。”这样的描写,在一篇四百来字的短文中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细节描写了。冯铁头、张皮货客的行为动作,具都历历如见,是非曲直更是泾渭分明。冯铁头那刁钻泼辣,令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泼皮牛二,所不同的是,《水浒传》中的杨志手中有一把杀人的宝刀,而张姓皮货客却是两手空空,仅只一对精拳而已。前文业已提到,冯“每于人斗,辄以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读者至此,必然要为张皮货客捏一把汗了。这就是作者为增加故事的曲折性,有意制造的悬念。张皮货客同冯铁头之间的较量,是小说中最为精采的片断:“张不回顾而微侧其身,冯头适入于肋间,为其所挟,极力摇拔不可脱。张笑曰:‘吾知汝为冯铁头,然不知汝头果是铁否?吾当试之。’于是骈两指就肋间擦之,冯若以利刃刊其头骨者,痛不可忍,不觉失声而号。张曰:‘若然,则非铁头矣。且放汝去,再加纯钢铸炼,吾当复来与较也。’遂释之,缓步而去。冯之头红肿者旬余。”这其间,既有人物语言的描写,也有人物神态动作的刻画,写得声态并作,生动传神。张、冯二人又迥然相异,形成鲜明的对比:背对冯铁头的撞击,张“不回顾而微侧其身”,将其头挟于肋下,冯之头被挟,则“极力摇拔不可脱”,这是一层对比;张“笑”着“骈两指就肋间擦”冯之头,而冯则“痛不可忍,不觉失声而号”,这又是一层对比;张将冯奚落一番之后,从容“缓步而去”,而冯亦毫无反抗,只“头红肿者旬余”,这是第三层对比。作者通过层层对比,层层衬托,以及对张、冯二人音容神态的细腻描摹,既突出了张客那潇洒诙谐的风度和精妙绝伦的武功,也使冯铁头那乖戾谬悖,凌弱惧强的丑态坦露于众目睽睽之下。
在冯铁头以及张皮货客两个人物的塑造上,由于采取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尽管着墨不多,却都写得神采焕发,声情毕现。
从冯铁头的遭遇,不禁使人想起明代传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来,两篇虽然一长一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说明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朴素的真理,这也是这篇小说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