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
蛇人之弄蛇也,提于手,盘于首,加于颈,挂于肩,犹弄索也。蛇毒物也,彼果何术以制之?曰:“药而已矣”。药秘甚,非其徒无得与知者。昔闻有蛇人笼蛇求售于西医, 医探手入笼取蛇,蛇噬其指伤,蛇人急进药,医却之, 自以去毒止痛诸品敷之,经旬不愈,且腐溃不已,痛楚有加。无已,仍求蛇人,蛇人出药渗溃处,立谈之顷,痛楚顿息,经日遂瘥。求其方,千金不传也。尝谓中国技术,何不精美,特秘之一字,致失其传耳。苟公之于世,相与研究,益从而改良之,其精进宁可限耶?粤中某蛇人,提笼戴笠,徘徊野外,将以捕蛇也。睹路旁一蛇穴,大喜,蹲而察之,遽伸右手探穴,触蛇舌,大痛骤肿,不一瞬肿及肩,舌强不能言,泪簌簌下,左手亦骤麻木,不能屈伸,默念吾殆死矣。忽一牧童骑牛过其前见之,审视曰:“捕蛇耶?”微颔之。“中蛇毒耶?”亦微颔之。“药乌在?”则微举左手指其笠。童取笠下,遍察之,则笠檐破处,纸裹在焉,发之,则蜰虫盈裹,死且僵矣。笑曰:“是即药耶?”亦微颔之。“服耶?敷耶?”则微张其口,童撮而喂之且罄,蛇人色渐变, 自肩以下肿亦骤消。良久突起立,提蛇出穴曰:“孽畜几误我!”视之盈咫之赤练蛇也。欲秘其方而终不能,蛇人之愚勿论矣。顾蜰虫何以能制蛇毒,终使人不能无疑。
小说的前半部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捕蛇人将捕获的毒蛇装在笼内卖与一名西医医生,医生在伸手取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手指,但又拒绝敷用捕蛇人自制的蛇药。结果,他虽用了各种去毒止痛的西药治疗,非但不见好,反使伤口化脓、疼痛难忍。只得去求捕蛇人医治。捕蛇人将自制的中药敷于其伤口溃烂处,倾刻之间痛楚即止。翌日,伤口痊愈。此药的神效不由使医生大吃一惊,问其药物配方,捕蛇人婉言回绝“祖传秘方,千金不传。”行文至此,作者不禁感慨万端,“尝谓中国技术,何不精美,特秘之一字,致失其传耳。”愚昧、保守的传统意识,致使中华民族多少绝技精巧湮没无闻!
小说的后半部讲的是广东中部一个捕蛇人的故事。这个捕蛇人为捕蛇“提笼戴笠,徘徊野外”,忽在路边发现一蛇洞,大喜不已,不想在用右手抓蛇时,“触蛇舌,大痛骤肿,不一瞬肿及肩,舌强不能言”,左手也迅速麻木、不能屈伸了。危难之际,幸遇一牧童搭救,九死一生。作者由此感叹“欲秘其方而终不能,蛇人之愚勿论矣。”那么,臭虫何以能医治蛇毒呢?这是作者大惑不解的地方。
吴趼人的这篇笔记小说《捕蛇者》与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虽然都是以捕蛇人的生活佚事为题材撰写的,但两者在思想内容上大相径庭,文章结构、笔法技巧、语言特色也迥然不同。
吴趼人痛感封建王朝的专制、闭塞所造成的民族落后、保守、愚昧的悲剧,极力倡言绝技精巧应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在这篇小说中,他通过两个捕蛇人的生活片断,活龙活现地刻划了捕蛇人淳朴善良而又保守愚昧的性格,从而揭示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哲理:凡有益于人类健康、进步和文明的良药秘方、绝技精巧,应“苟公之于世,相与研究,益从而改良之,其精进宁可限耶!”否则,非但无益于社会,还将祸及自身,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则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叙了以捕蛇为生的“蒋氏”的悲惨命运,愤怒控诉了封建王朝的专横、残暴,“赋敛之毒甚于毒蛇”,形象地记录了人民转死沟壑、朝不保夕的痛苦生活。
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上,《捕蛇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笔调,据闻立传,部分情节采用了虚构、夸饰的手法。小说中的两则故事虽写的都是捕蛇人的逸闻佚事,但内容相反,前篇为捕蛇人医救他人;后者为捕蛇人为他人所救。两则故事既能独立成篇,也可穿珠成串,合二为一。小说从捕蛇人舞蛇的高超技艺写起,带着不解之谜结束。作者的有感而发附于故事之后,就事议理,顺理成章,没有丝毫的斧凿之迹,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
在语言的运用和人物形象的描摹上,小说文白相间、简约晓畅,开头几句尤为动人,寥寥几笔就将捕蛇人的舞蛇绝技诉之眼前,“提”、“盘”、“加”、“挂”四个字,仿佛使人看见捕蛇人玩耍毒蛇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情。一句“犹弄索也”,足见捕蛇人舞蛇之技的娴熟高超。小说后半部分描绘“粤中某蛇人”的心理变化异常细致入微。其寻觅蛇洞时,“提笼戴笠,徘徊野外”,既而“睹路旁一蛇穴,大喜,蹲而察之”,既而“遽伸右手探穴,触蛇舌,大痛骤肿……泪簌簌下……默念吾殆死矣”。巧遇牧童后,捕蛇人以手、口代言,示意牧童救之,终于化险为夷。小说中,捕蛇人虽只说了一句话“孽畜几误我!”但通过其中蛇毒前后的心理变化,感情的跌宕,可看出其对捕蛇的渴望、遇险求生时的悲哀可怜和遇救后对毒蛇的愤怒之情,使捕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文字简约传神,如“蹲而察之”、“审视曰”、“遍察之”、“撮而喂之且罄”等等,文笔精粹,言简意赅。对捕蛇人形象的刻划,小说采取白描的手法,虽无一句华艳之词,但笔走龙蛇,生动传神。
小说的前半部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捕蛇人将捕获的毒蛇装在笼内卖与一名西医医生,医生在伸手取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手指,但又拒绝敷用捕蛇人自制的蛇药。结果,他虽用了各种去毒止痛的西药治疗,非但不见好,反使伤口化脓、疼痛难忍。只得去求捕蛇人医治。捕蛇人将自制的中药敷于其伤口溃烂处,倾刻之间痛楚即止。翌日,伤口痊愈。此药的神效不由使医生大吃一惊,问其药物配方,捕蛇人婉言回绝“祖传秘方,千金不传。”行文至此,作者不禁感慨万端,“尝谓中国技术,何不精美,特秘之一字,致失其传耳。”愚昧、保守的传统意识,致使中华民族多少绝技精巧湮没无闻!
小说的后半部讲的是广东中部一个捕蛇人的故事。这个捕蛇人为捕蛇“提笼戴笠,徘徊野外”,忽在路边发现一蛇洞,大喜不已,不想在用右手抓蛇时,“触蛇舌,大痛骤肿,不一瞬肿及肩,舌强不能言”,左手也迅速麻木、不能屈伸了。危难之际,幸遇一牧童搭救,九死一生。作者由此感叹“欲秘其方而终不能,蛇人之愚勿论矣。”那么,臭虫何以能医治蛇毒呢?这是作者大惑不解的地方。
吴趼人的这篇笔记小说《捕蛇者》与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虽然都是以捕蛇人的生活佚事为题材撰写的,但两者在思想内容上大相径庭,文章结构、笔法技巧、语言特色也迥然不同。
吴趼人痛感封建王朝的专制、闭塞所造成的民族落后、保守、愚昧的悲剧,极力倡言绝技精巧应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在这篇小说中,他通过两个捕蛇人的生活片断,活龙活现地刻划了捕蛇人淳朴善良而又保守愚昧的性格,从而揭示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哲理:凡有益于人类健康、进步和文明的良药秘方、绝技精巧,应“苟公之于世,相与研究,益从而改良之,其精进宁可限耶!”否则,非但无益于社会,还将祸及自身,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则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叙了以捕蛇为生的“蒋氏”的悲惨命运,愤怒控诉了封建王朝的专横、残暴,“赋敛之毒甚于毒蛇”,形象地记录了人民转死沟壑、朝不保夕的痛苦生活。
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上,《捕蛇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笔调,据闻立传,部分情节采用了虚构、夸饰的手法。小说中的两则故事虽写的都是捕蛇人的逸闻佚事,但内容相反,前篇为捕蛇人医救他人;后者为捕蛇人为他人所救。两则故事既能独立成篇,也可穿珠成串,合二为一。小说从捕蛇人舞蛇的高超技艺写起,带着不解之谜结束。作者的有感而发附于故事之后,就事议理,顺理成章,没有丝毫的斧凿之迹,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
在语言的运用和人物形象的描摹上,小说文白相间、简约晓畅,开头几句尤为动人,寥寥几笔就将捕蛇人的舞蛇绝技诉之眼前,“提”、“盘”、“加”、“挂”四个字,仿佛使人看见捕蛇人玩耍毒蛇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情。一句“犹弄索也”,足见捕蛇人舞蛇之技的娴熟高超。小说后半部分描绘“粤中某蛇人”的心理变化异常细致入微。其寻觅蛇洞时,“提笼戴笠,徘徊野外”,既而“睹路旁一蛇穴,大喜,蹲而察之”,既而“遽伸右手探穴,触蛇舌,大痛骤肿……泪簌簌下……默念吾殆死矣”。巧遇牧童后,捕蛇人以手、口代言,示意牧童救之,终于化险为夷。小说中,捕蛇人虽只说了一句话“孽畜几误我!”但通过其中蛇毒前后的心理变化,感情的跌宕,可看出其对捕蛇的渴望、遇险求生时的悲哀可怜和遇救后对毒蛇的愤怒之情,使捕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文字简约传神,如“蹲而察之”、“审视曰”、“遍察之”、“撮而喂之且罄”等等,文笔精粹,言简意赅。对捕蛇人形象的刻划,小说采取白描的手法,虽无一句华艳之词,但笔走龙蛇,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