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自悼
江左某氏女,逸其姓名字号。父早卒,七岁从其舅氏,读经生应读之书,旁及词翰。比长而下笔洒洒,耽吟咏,尤工度曲。肌肤微丰,面如满月。性冲和,未尝叱媪婢,媪婢亦不忍拂其意,惟裙底双莲,未能作新月样。缘小时涉山游历,不耐十分缠缚,亦不效时俗之乞灵于木底者,然娉婷之态, 不减仙子临波。
当庭前海棠盛开,有女姨表生过之,徘徊花下。少顷,女姗姗而来,谓生曰:“海棠无香,何来蜂蝶?”生笑曰:“对此嫣容,销魂真个,何必闻香为乐耶?虽然,蜂蝶有意昵花,海棠无香藉口,孰有情,孰无情,必有能辨之者。”女闻,不怒不言,亦不走。面晕久之,顾谓婢子曰:“报夫人烹茶去。”婢行,小语曰:“甚么情不情,情不正则言不顺。”言甫毕,其母出矣。茶话片时,快快而归。生是年馆桑柘里,道远不获时过从。寒窗冷壁,独枕孤灯,每忽忽不乐。至泛蒲节,急归棹。翌旦即驰去,晨妆未竟也。与女母寒暄久坐,因呼饭饭生。然其家必至未正始举箸,生以枵腹辨色而来,饥焰中烧,去留难可,坐针毡,心辘轳,非楮墨所能肖似。饭罢,始见。一见则万斛闲愁,入无何有乡去矣。女初觌面,似有惊色,若讶生消瘦者。坐定,生询女曰:“妹近作诗否?”答言:“久不事此。”问:“度曲否?”答言:“日弄丝管,骇人听闻,歌儿为贱者称,本不当娴习,幼时随兄,偶然学得,夜阑博父母欢,今女红日不暇,亦安用此月下呜呜哉!”出语如松风,睨其神色,冷若冰霜。生方疑之,女已告退。生归如木偶,三日而病,经旬势益惫。虽问疾频来,而彼姝之芳讯杳然。乃甚悔前此花底通辞,未必两心相印,得毋自贻伊戚。悔心生,病渐减,一月而霍然起。自是,或有晤会,皆温凉酬应,一不及情。
荏苒两年余,值生秋试归,诣之,卒遇水榭。女率尔问曰:“君前年到此,归而病何也?”生陡忆前事,反无语,面发赤。女曰:“君方试归,侬乃隔年问,侬诚何心!”生触前语,笑曰:“心不正则言不顺。”女曰:“尚记得口头油滑语耶?”言毕,作怒容,斜目以视。生心动,然不敢造次。正欢笑间,生父以有事,使人唤归,归则神情若失。时近挂榜,凡应试诸生,悉举止失措,以是众亦莫觉察。迨秋闱被放,意兴索莫,寂居屯舍,惟以酒浇愁,盖是年生下榻在乡也。冬仲去乡,授馆郡城,岁暮卷帐返,与女仅一面,来岁人日又一面,元宵即赴馆。八月秋试毕,值女家多故,招生代为经理。
一夕,生薄醉挑灯读《石头记》。其母令女携婢媪来,叩生斋。生启户入,则询琐琐黄白,生一一告之已竟。女曰:“所看何书?”生示之。女曰:“此书足移情性,以后不看也可。”生曰:“未免有情,谁能遣此?”女曰:“君误矣。情之极必主淫……。”语至“主”字,缩口不言,脸放桃花颜色,其娇羞状貌,令生颠倒不能自主。乃托言烛尽,令媪婢去将烛来。媪婢欲行,女亦起曰:“漏深矣,请安息。妹去,当遗老妪携烛至。”生曰:“良夜迢迢,暂停玉趾,宜无不可,胡为矫情若是!”女曰:“君弗愦愦,侬奉命而来,絮絮移时,必为北堂引领。侬非木石,已鉴君心,但世情恶薄,更甚罗云。惟祝如天之福,得意秋风,或能偿愿。不然,天下之母,谁不贪一斛珠者。”生聆言几泣下,呜咽对女曰:“金石语,亦伤心语,谨受教。”不谓是秋,复报罢,益毷氉无聊。然年已逾冠,议婚者接踵,生屡梗父母命,皆不就。
明年,生或月一至焉,或月二三至焉,至则无不见。见必与其母俱,无间可通款曲。又明年,有传生将聘某氏女者。女得信,病欲死,凡两日死而苏,苏而死者七。生往视,则首如飞蓬,面白于纸,对生但含泪。生亦不知致病之由,惟一缕酸心,直欲作鲛人之泣,乃退。小婢调茗至,向生作贺曰:“昨闻某日要定某家亲。果尔,则婢子将索果子吃也。”生沉吟久之,顿悟。因假无心之词,谓女母曰:“人言何妄,金谓余欲聘某氏女。”母曰:“亦大佳,聘也可。”生曰:“犹有待耳。”母问故,生曰:“亦难明告,心事若个知也。”语次,帐中呼阿索茶饮。 自病,水浆涓滴不入口,至是皆大欢喜。女是夜竟酣睡。明日,生复往视,已坐床头啖粥矣。见生至,欲下床谢。生按之,体虚弱仰卧焉。母色变,生大惭,谢罪。女曰:“何来莽汉!阿扶我起,啖粥正甜也。”生以女无愠状,德之。然不能坚坐,叩辞去。其母责之曰:“狂童,狂态若此,其何以堪!”女曰:“彼出无心,儿宁有意!母在何至以非礼相加,不过适然事耳,又何责焉!”母乃不复言,夜阑闷坐灯前。老妪曰:“姑病已痊,何默坐闷思?”母不答,妪又曰:“病愈固大幸,及是时二十三年而嫁,盍早为计。”母叹曰:“未得其人。”妪曰:“门族风采,如某生者,何如?”母曰:“贫。”良久,旋曰:“汝于姑前逆探焉。如甘冻馁,亦听之。”妪示意女,女曰:“凡事本于天,遑恤冻馁?”妪以女言达诸母,拟传庚至生家,而意殊未决。会有乞婚于堂上者,炫以厚币。母惑之,与女商。女无言,哭之哀。母无如何,婉却之,越日,冰人又至,述其家求婚意,益虔益恭,且夸其家之殷实,美其婿之老成。母益惑,夜告女曰:“某家足温饱,嫁则可慰吾心。汝意不然,其将以丫角老闺中耶?”女泣曰:“且待三年,任母择嫁,儿必从。”母曰:“余发星星,尔犹待字,其奈之何?”女失声,母怒,拂袖去。女大哭大呕,复大委顿。母乃乘其昏迷,徇卜者见喜弭灾之说,竟许焉。女抚床一恸,气息奄奄,日夜但求速死。瞀乱中,忽梦一红衣女告之曰:“弗情痴,汝意中人知汝缘字而病,病且半月,置若罔闻。汝何恋恋!”女醒味梦言,心大灰,病亦顿瘳。
先是,生受馆乡屯,闻女将缔姻,窃料绝难成就。后探得的耗,万箭攒心,脏腑尽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唯思灯前花下,数番密意柔情,设当日甘作野鸳鸯,则豆蔻梢头,尽可春风暗度,奈何留全璧以遗牧竖,真成恨事。而生自是绝迹女庭,不复天台觅路矣。女于遣嫁前夕,以重金啖其乳妪缄书将生。其书曰:
病久,杳不见来,何至冰肠若是!妹命薄,不能自由。咫尺天涯,夙愿徒成画饼。虽然,与君数年来,情意默契,纵嬉笑谐谑,不避猜嫌,实则过水春风,略无痕迹。笔底减人禄算,君毋益以谣言。妹病后,发脱欲童,面目可厌。事之所以酿成若此者,所谓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他日破絮蒙头,重诉天宝、开元遗恨,今则凡百利口,亦无从说起。书去,不必复,惟善自保重。临颖涕泣,不知所云。
生得书,泣下沾衣,辄乎“负负”。然不能守笔头之戒,秋风刺骨,人静更阑,其自悼若此,余窃其稿,略润色焉。
梓华生曰:奈何留全璧以遗牧竖,然而为牧竖者仙矣。普天下善男子,异口同声,合十讽曩谟叨利天诸佛菩萨,救苦救难,祝世世托生桃林之野,结茅十笏,安稳牛眠。题词:
转眼兰桥路不通,云廊月榭镜台空。
挑灯勘破《红楼梦》,剩有闲情托恼公。
闺阁怜才未是痴,留春无计惜春迟。
秋风红豆相思种,不数微之与牧之。
《昔柳摭谈》是清代冯起凤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八卷,收传奇和笔记小说共七十余篇。其中《秋风自悼》一篇,便是在几千年封建礼法的重压下,无数痴男怨女所演出的爱情悲剧中一首缠绵悲切的挽歌。
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有心追求爱情,无力反抗礼教的“逆反式英雄”。对于两人之间的恋爱过程,作者以饱含同情之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初次见面,言语交锋,虽未以身相许,总归一见钟情。然而,碍于长辈,囿于礼教的女方却不得不在久别重逢之后以“冷若冰霜”的面目出现,致使某生“归如木偶,三日而病。”这段情节,已将某生之真情揭出。下面,自然就要看女方的反应如何了。果然,在传言“某生将聘某氏女”之后,“女得信,病欲死。”幸亏某生用“使之闻之”的办法,才救下了姑娘的一条性命。及待其姨母贪图金钱名位,终于决定以女他嫁时,女方“抚床一恸,气息奄奄,日夜但求速死。”行文至此,两心相印之势已成,誓死不渝之情弥坚。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某生病而复苏的缘由是“未必两心相印,得毋自贻伊戚?”的自我解嘲;而女方“病亦顿瘳”的原因也是“醒味梦言”后的心灰意冷,顿释前情。应该说,这两个人之所以不能象崔莺莺、张生那样终成秦晋,也不能象焦仲卿夫妇那样以死殉情,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们自身缺乏那种对于相互情感之可靠性的坚定信念。自己一方的感情是可以肯定的,但对方的坚定程度到底是如何呢?总是有些将信将疑、拿捏不准了。如是,则人言自可离间,破坏者不难插足。所以,作者虽然立意在抒缠绵悱恻之情,然而一旦其情过于稀松疲软、不堪一击,那爱也就很难如愿以偿了。
当然,这里并无意认为上述感觉就是本文所追求的社会效果,恰恰相反,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逆来顺受、不敢怒也不敢言的青年男女的可悲结局,对封建礼法“杀人不见血”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无声的揭露和控诉!在清代晚期,封建社会早已病入膏肓的黑暗时代里,这对受了“正统教育”的人除了借“秋风”以“自悼”之外,又能有什么更好的结果呢?
这篇小说在文章结构与言情笔法上都比较明显地有取法于“聊斋”和“红楼”的痕迹。尽管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在不少细节上还是很有特色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是下了一番苦心的。以女方为例,开篇就写出她“耽吟咏”“尤工度曲”“肌肤微丰”“面如满月”如此之肖像描述,想来是脾气禀性极为“冲和”了。又着意点明她从小喜欢“涉山游历”,所以未能裹出“新月样”的一双小脚,并以“亦不效时俗之乞灵于木底者”,暗示出女方虽受了正统教育,但自有一股求自由、争解放的思想倾向。因此,她才能在偶遇某生以言语相挑时,“不怒不言,亦不走”,表现出相当的自尊自重与落落大方。然而,前文的“未尝叱媪婢”等语,又和后边的“对生但含泪”“女无言,哭之哀”等首尾相应,恰如其分地刻画出此女温柔贤淑,不善争斗的懦弱之处。而在临嫁遗书之中,她的怨天尤人的情绪终于达到顶点,对于其母贪求富贵,拆散鸳鸯的可鄙行为,她至此仍未反击一言,反而信誓旦旦地寄希望于来世。又有“陵虽孤恩,汉亦负德”的自承罪责之语,可怜一个具有“不减仙子临波”之貌的青年女子,就这样断送在了封建礼法的罗网之中。
小说对于男主角某生的刻画也是别具一格的。初遇女方,他戏言以挑之,自以为逢一知己。然而机缘不巧,只好“怏怏而归”。二次寻芳,饥肠愁肠于一身,其苦难耐,然而一见丽人“则万斛闲愁,入无何有乡去矣。”可惜,某生虽不乏怜香惜玉之情,却仅止一个“银样蜡枪头”而已。科举之路不通,正面反抗又不敢,徒具一腔柔情,到头只落个“如今却被秋风误”的可悲结局。然而更为可叹的是,从其“自悼诗”看,虽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之处。却依旧是舞弄文墨,看破红尘而已,并未吸取到什么比较深刻且有益的教训来,至于“奈何留全璧以遗牧竖”之类,那就更属败笔了。
当庭前海棠盛开,有女姨表生过之,徘徊花下。少顷,女姗姗而来,谓生曰:“海棠无香,何来蜂蝶?”生笑曰:“对此嫣容,销魂真个,何必闻香为乐耶?虽然,蜂蝶有意昵花,海棠无香藉口,孰有情,孰无情,必有能辨之者。”女闻,不怒不言,亦不走。面晕久之,顾谓婢子曰:“报夫人烹茶去。”婢行,小语曰:“甚么情不情,情不正则言不顺。”言甫毕,其母出矣。茶话片时,快快而归。生是年馆桑柘里,道远不获时过从。寒窗冷壁,独枕孤灯,每忽忽不乐。至泛蒲节,急归棹。翌旦即驰去,晨妆未竟也。与女母寒暄久坐,因呼饭饭生。然其家必至未正始举箸,生以枵腹辨色而来,饥焰中烧,去留难可,坐针毡,心辘轳,非楮墨所能肖似。饭罢,始见。一见则万斛闲愁,入无何有乡去矣。女初觌面,似有惊色,若讶生消瘦者。坐定,生询女曰:“妹近作诗否?”答言:“久不事此。”问:“度曲否?”答言:“日弄丝管,骇人听闻,歌儿为贱者称,本不当娴习,幼时随兄,偶然学得,夜阑博父母欢,今女红日不暇,亦安用此月下呜呜哉!”出语如松风,睨其神色,冷若冰霜。生方疑之,女已告退。生归如木偶,三日而病,经旬势益惫。虽问疾频来,而彼姝之芳讯杳然。乃甚悔前此花底通辞,未必两心相印,得毋自贻伊戚。悔心生,病渐减,一月而霍然起。自是,或有晤会,皆温凉酬应,一不及情。
荏苒两年余,值生秋试归,诣之,卒遇水榭。女率尔问曰:“君前年到此,归而病何也?”生陡忆前事,反无语,面发赤。女曰:“君方试归,侬乃隔年问,侬诚何心!”生触前语,笑曰:“心不正则言不顺。”女曰:“尚记得口头油滑语耶?”言毕,作怒容,斜目以视。生心动,然不敢造次。正欢笑间,生父以有事,使人唤归,归则神情若失。时近挂榜,凡应试诸生,悉举止失措,以是众亦莫觉察。迨秋闱被放,意兴索莫,寂居屯舍,惟以酒浇愁,盖是年生下榻在乡也。冬仲去乡,授馆郡城,岁暮卷帐返,与女仅一面,来岁人日又一面,元宵即赴馆。八月秋试毕,值女家多故,招生代为经理。
一夕,生薄醉挑灯读《石头记》。其母令女携婢媪来,叩生斋。生启户入,则询琐琐黄白,生一一告之已竟。女曰:“所看何书?”生示之。女曰:“此书足移情性,以后不看也可。”生曰:“未免有情,谁能遣此?”女曰:“君误矣。情之极必主淫……。”语至“主”字,缩口不言,脸放桃花颜色,其娇羞状貌,令生颠倒不能自主。乃托言烛尽,令媪婢去将烛来。媪婢欲行,女亦起曰:“漏深矣,请安息。妹去,当遗老妪携烛至。”生曰:“良夜迢迢,暂停玉趾,宜无不可,胡为矫情若是!”女曰:“君弗愦愦,侬奉命而来,絮絮移时,必为北堂引领。侬非木石,已鉴君心,但世情恶薄,更甚罗云。惟祝如天之福,得意秋风,或能偿愿。不然,天下之母,谁不贪一斛珠者。”生聆言几泣下,呜咽对女曰:“金石语,亦伤心语,谨受教。”不谓是秋,复报罢,益毷氉无聊。然年已逾冠,议婚者接踵,生屡梗父母命,皆不就。
明年,生或月一至焉,或月二三至焉,至则无不见。见必与其母俱,无间可通款曲。又明年,有传生将聘某氏女者。女得信,病欲死,凡两日死而苏,苏而死者七。生往视,则首如飞蓬,面白于纸,对生但含泪。生亦不知致病之由,惟一缕酸心,直欲作鲛人之泣,乃退。小婢调茗至,向生作贺曰:“昨闻某日要定某家亲。果尔,则婢子将索果子吃也。”生沉吟久之,顿悟。因假无心之词,谓女母曰:“人言何妄,金谓余欲聘某氏女。”母曰:“亦大佳,聘也可。”生曰:“犹有待耳。”母问故,生曰:“亦难明告,心事若个知也。”语次,帐中呼阿索茶饮。 自病,水浆涓滴不入口,至是皆大欢喜。女是夜竟酣睡。明日,生复往视,已坐床头啖粥矣。见生至,欲下床谢。生按之,体虚弱仰卧焉。母色变,生大惭,谢罪。女曰:“何来莽汉!阿扶我起,啖粥正甜也。”生以女无愠状,德之。然不能坚坐,叩辞去。其母责之曰:“狂童,狂态若此,其何以堪!”女曰:“彼出无心,儿宁有意!母在何至以非礼相加,不过适然事耳,又何责焉!”母乃不复言,夜阑闷坐灯前。老妪曰:“姑病已痊,何默坐闷思?”母不答,妪又曰:“病愈固大幸,及是时二十三年而嫁,盍早为计。”母叹曰:“未得其人。”妪曰:“门族风采,如某生者,何如?”母曰:“贫。”良久,旋曰:“汝于姑前逆探焉。如甘冻馁,亦听之。”妪示意女,女曰:“凡事本于天,遑恤冻馁?”妪以女言达诸母,拟传庚至生家,而意殊未决。会有乞婚于堂上者,炫以厚币。母惑之,与女商。女无言,哭之哀。母无如何,婉却之,越日,冰人又至,述其家求婚意,益虔益恭,且夸其家之殷实,美其婿之老成。母益惑,夜告女曰:“某家足温饱,嫁则可慰吾心。汝意不然,其将以丫角老闺中耶?”女泣曰:“且待三年,任母择嫁,儿必从。”母曰:“余发星星,尔犹待字,其奈之何?”女失声,母怒,拂袖去。女大哭大呕,复大委顿。母乃乘其昏迷,徇卜者见喜弭灾之说,竟许焉。女抚床一恸,气息奄奄,日夜但求速死。瞀乱中,忽梦一红衣女告之曰:“弗情痴,汝意中人知汝缘字而病,病且半月,置若罔闻。汝何恋恋!”女醒味梦言,心大灰,病亦顿瘳。
先是,生受馆乡屯,闻女将缔姻,窃料绝难成就。后探得的耗,万箭攒心,脏腑尽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唯思灯前花下,数番密意柔情,设当日甘作野鸳鸯,则豆蔻梢头,尽可春风暗度,奈何留全璧以遗牧竖,真成恨事。而生自是绝迹女庭,不复天台觅路矣。女于遣嫁前夕,以重金啖其乳妪缄书将生。其书曰:
病久,杳不见来,何至冰肠若是!妹命薄,不能自由。咫尺天涯,夙愿徒成画饼。虽然,与君数年来,情意默契,纵嬉笑谐谑,不避猜嫌,实则过水春风,略无痕迹。笔底减人禄算,君毋益以谣言。妹病后,发脱欲童,面目可厌。事之所以酿成若此者,所谓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他日破絮蒙头,重诉天宝、开元遗恨,今则凡百利口,亦无从说起。书去,不必复,惟善自保重。临颖涕泣,不知所云。
生得书,泣下沾衣,辄乎“负负”。然不能守笔头之戒,秋风刺骨,人静更阑,其自悼若此,余窃其稿,略润色焉。
梓华生曰:奈何留全璧以遗牧竖,然而为牧竖者仙矣。普天下善男子,异口同声,合十讽曩谟叨利天诸佛菩萨,救苦救难,祝世世托生桃林之野,结茅十笏,安稳牛眠。题词:
转眼兰桥路不通,云廊月榭镜台空。
挑灯勘破《红楼梦》,剩有闲情托恼公。
闺阁怜才未是痴,留春无计惜春迟。
秋风红豆相思种,不数微之与牧之。
《昔柳摭谈》是清代冯起凤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八卷,收传奇和笔记小说共七十余篇。其中《秋风自悼》一篇,便是在几千年封建礼法的重压下,无数痴男怨女所演出的爱情悲剧中一首缠绵悲切的挽歌。
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有心追求爱情,无力反抗礼教的“逆反式英雄”。对于两人之间的恋爱过程,作者以饱含同情之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初次见面,言语交锋,虽未以身相许,总归一见钟情。然而,碍于长辈,囿于礼教的女方却不得不在久别重逢之后以“冷若冰霜”的面目出现,致使某生“归如木偶,三日而病。”这段情节,已将某生之真情揭出。下面,自然就要看女方的反应如何了。果然,在传言“某生将聘某氏女”之后,“女得信,病欲死。”幸亏某生用“使之闻之”的办法,才救下了姑娘的一条性命。及待其姨母贪图金钱名位,终于决定以女他嫁时,女方“抚床一恸,气息奄奄,日夜但求速死。”行文至此,两心相印之势已成,誓死不渝之情弥坚。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某生病而复苏的缘由是“未必两心相印,得毋自贻伊戚?”的自我解嘲;而女方“病亦顿瘳”的原因也是“醒味梦言”后的心灰意冷,顿释前情。应该说,这两个人之所以不能象崔莺莺、张生那样终成秦晋,也不能象焦仲卿夫妇那样以死殉情,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们自身缺乏那种对于相互情感之可靠性的坚定信念。自己一方的感情是可以肯定的,但对方的坚定程度到底是如何呢?总是有些将信将疑、拿捏不准了。如是,则人言自可离间,破坏者不难插足。所以,作者虽然立意在抒缠绵悱恻之情,然而一旦其情过于稀松疲软、不堪一击,那爱也就很难如愿以偿了。
当然,这里并无意认为上述感觉就是本文所追求的社会效果,恰恰相反,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逆来顺受、不敢怒也不敢言的青年男女的可悲结局,对封建礼法“杀人不见血”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无声的揭露和控诉!在清代晚期,封建社会早已病入膏肓的黑暗时代里,这对受了“正统教育”的人除了借“秋风”以“自悼”之外,又能有什么更好的结果呢?
这篇小说在文章结构与言情笔法上都比较明显地有取法于“聊斋”和“红楼”的痕迹。尽管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在不少细节上还是很有特色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是下了一番苦心的。以女方为例,开篇就写出她“耽吟咏”“尤工度曲”“肌肤微丰”“面如满月”如此之肖像描述,想来是脾气禀性极为“冲和”了。又着意点明她从小喜欢“涉山游历”,所以未能裹出“新月样”的一双小脚,并以“亦不效时俗之乞灵于木底者”,暗示出女方虽受了正统教育,但自有一股求自由、争解放的思想倾向。因此,她才能在偶遇某生以言语相挑时,“不怒不言,亦不走”,表现出相当的自尊自重与落落大方。然而,前文的“未尝叱媪婢”等语,又和后边的“对生但含泪”“女无言,哭之哀”等首尾相应,恰如其分地刻画出此女温柔贤淑,不善争斗的懦弱之处。而在临嫁遗书之中,她的怨天尤人的情绪终于达到顶点,对于其母贪求富贵,拆散鸳鸯的可鄙行为,她至此仍未反击一言,反而信誓旦旦地寄希望于来世。又有“陵虽孤恩,汉亦负德”的自承罪责之语,可怜一个具有“不减仙子临波”之貌的青年女子,就这样断送在了封建礼法的罗网之中。
小说对于男主角某生的刻画也是别具一格的。初遇女方,他戏言以挑之,自以为逢一知己。然而机缘不巧,只好“怏怏而归”。二次寻芳,饥肠愁肠于一身,其苦难耐,然而一见丽人“则万斛闲愁,入无何有乡去矣。”可惜,某生虽不乏怜香惜玉之情,却仅止一个“银样蜡枪头”而已。科举之路不通,正面反抗又不敢,徒具一腔柔情,到头只落个“如今却被秋风误”的可悲结局。然而更为可叹的是,从其“自悼诗”看,虽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之处。却依旧是舞弄文墨,看破红尘而已,并未吸取到什么比较深刻且有益的教训来,至于“奈何留全璧以遗牧竖”之类,那就更属败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