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复生
邑志:昔以艺术著者,如璩君瑕之画,杨伯立之诗词,陈悟泉之数学,董杏芬之仙术,皆挂人口。而褚复生(士宝)又以拳勇称。褚居西郭,家素封, 自幼负膂力,好技击。既长,游学四方,与毕昆阳、武君卿为友,遂精枪法。横矛飞赴,旋转如风,名曰“四平枪”,数百人莫能近。福王南渡,以兵部员外郎何刚荐,授伏波营游击。未之官而南都破,遂终老于家。其技不轻授人,得其传者,惟王圣蕃、池天荣二人。池又传于浙江提督乔照。同时邑有独骨张擎者,虎颈版肋,力举百钧,横行市廛,恒为商旅患。众请褚除之,褚曰:“试观其技。”于是众商设席延张,褚亦赴焉。酒再行,褚挑以微语,张自夸其勇,酒酣起舞,攘臂作格拉势。褚徐徐以箸点其胸,曰:“子盍坐而言乎?”张遂坐,终席默然,褚亦无语。顷之张辞去。众谓褚曰:“渠傲睨若此,君何不一交手?”褚曰:“彼若稍逊犹可活,惟以骄故,今必死于途矣。”众犹未信。次日闻张死于亭桥,遍体色青如靛,乃共骇服。盖褚运神功,中人要害处,则于三时之顷,伤即入骨,能致死耳!今城西隅有褚家坟,其子孙犹聚族居云。
本文选自毛氏的《墨余录》。《墨余录》出版于同治庚午年(1870),同治甲戍年(1874)重新删定。其版本, 目前看到的有以下四种:(一)清同治庚午年(1870)湖州醉六堂吴氏刻本,这是此书最早的刻本,书名为《对山书屋墨余录》。(二) 同治甲戍年(1874)甲戍定本。(三) 民国二年(1913)上海中华文艺社排印本。(四)《香艳丛书》排印本,书名《对山余墨》一卷。系节选本,共选十九篇,多糟粕。
《墨余录》包括笔记、文言小说两部分。在清代笔记小说中是较为优秀的一种。多数篇章叙事清楚,说理透辟,描写生动,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当时以及后来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褚复生》选自《墨余录》卷十二,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小说。作者通过简洁清楚的记述,生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身怀绝技的江湖侠客的传奇形象,赞扬了他的神功和为民除害的优秀品质。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作家艺术追求的第一要素。深受司马迁《史记》影响的中国古代作家更把真实性放在作品的首位。带有浓厚传记文学色彩的《褚复生》也不例外。作者把真实性贯穿于全文始终,熔铸于字里行间。
《褚复生》开篇便搬出上海县志,历数种种名人之后,自然而概括地推出主人公。不仅记其名、其字、住址,还兼及富裕的家境。这是传记文学惯用的手法,引经据典,以证实所记人事确凿无疑。接着,作者从多方面着墨勾勒。“自幼负膂力,好技击”说明他的神技其来有自,非一日之功。“游学四方”极简练地交待了其侠气、枪技、富有心计之由来。其枪技“旋转如风”,“数百人莫能近”。蜻蜓点水,比喻夸张连用,形象鲜明生动,其神勇跃然纸上。“授伏波营游击”以及其传技情况的朴实记载,无一不散发着浓厚的真实气息。文章最后,“今城西隅有褚家坟,其子孙犹聚族居云。”以亲自所见的口气,不仅对文章的真实性进一步印证,而且和开头遥相呼应,使全文完整如一。
在深远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传奇手法,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强烈的对比成功地导演了一场绝妙神奇、趣味盎然的武打戏,展示了主人公非凡的武技,揭示了他的独特性格。作者匠心独运,首先不吝笔墨,用“虎颈版肋”的比喻和“力举百钧”的夸张刻画出褚的强大对手。“横行市廛,恒为商旅患”写出了张擎的蛮横不可一世,同时为复生除害一表侠肝义肠做了不可或缺的交代。作者的这种欲抑先扬除了衬托作用外,还造成了一个强烈悬念:二虎相争、必有一番恶斗。当这一悬念充满读者心头以后,作者笔锋一转,宕然而去,设计了一个智斗巧胜的动人情节。出人意料,令人拍案称奇。
在这一情节中,作者娴熟地运用对比手法,对两位斗手的语言、行动交替描写,步步推进故事发展,从而塑造出两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大智惹愚,大勇若怯。众请褚除张,褚云“试观其技”。平平静静,自自然然,全不露一丝声色。正所谓真人不露相也。亦表现褚的成熟、富有阅历和谦逊。酒过数巡,“褚挑以微语”,一如斗牛士执红披风撩逗斗牛兴起。此时的褚复生已经掌握了格斗的主动权,足见复生足智多谋。“徐徐以箸点其胸”,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显示复生的从容不迫,武功之炉火纯青。“徐徐”、“点”二词用得力透纸背,把复生的形神传达得淋漓尽致。“惟以骄故,今必死于途矣”,点明了张死是他个人酿成的悲剧,亦显示了复生的胸有成竹。以上寥寥几笔,一个身怀绝技,潇洒自如,机智自信,具有大侠风度的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地活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对其敌手的刻画更为简洁,三两笔便把他的动作、神态写得活灵活现。面对褚的试探,他反应强烈,“自夸其勇”。正所谓露相不真人。一句话暴露出张的平庸浅薄、骄傲自大。骄兵必败,这句一出,张已经迈上了死亡之路。“酒酣起舞,攘臂作格拉势”,多么骄横狂妄、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这一个庞然大物纯是银样蜡枪头,徒有其表,不堪一击。只被复生“徐徐以箸点其胸”,便“终席默然”,次日即命殒归天。张前后截然不同的神态动作充分说明他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张和褚的鲜明对比则有力地突出了褚的可贵品质和神功。
为了突出戏剧性,作者采用避实就虚笔法,对正面的格斗不加藻饰,不露声色,不渲染夸张,不剑拔弩张,也是“徐徐”“点”了一下。难怪众人误为褚复生根本没和张擎交手(其实格斗已经结束)。这种虚写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此外,作者还以补叙方式交待张的死况,反衬褚神功的骇人威力。
尽管全文有着深厚的真实性,但在真实的肥沃土壤上,怒放着浪漫主义的鲜花。作者以极度夸张的传奇手法,告诉了读者一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塑造出一个神乎其神的游侠。虽然全文不足四百字,读后还是突出地感受到一股神奇的气息扑面而来。
本文选自毛氏的《墨余录》。《墨余录》出版于同治庚午年(1870),同治甲戍年(1874)重新删定。其版本, 目前看到的有以下四种:(一)清同治庚午年(1870)湖州醉六堂吴氏刻本,这是此书最早的刻本,书名为《对山书屋墨余录》。(二) 同治甲戍年(1874)甲戍定本。(三) 民国二年(1913)上海中华文艺社排印本。(四)《香艳丛书》排印本,书名《对山余墨》一卷。系节选本,共选十九篇,多糟粕。
《墨余录》包括笔记、文言小说两部分。在清代笔记小说中是较为优秀的一种。多数篇章叙事清楚,说理透辟,描写生动,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当时以及后来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褚复生》选自《墨余录》卷十二,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小说。作者通过简洁清楚的记述,生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身怀绝技的江湖侠客的传奇形象,赞扬了他的神功和为民除害的优秀品质。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作家艺术追求的第一要素。深受司马迁《史记》影响的中国古代作家更把真实性放在作品的首位。带有浓厚传记文学色彩的《褚复生》也不例外。作者把真实性贯穿于全文始终,熔铸于字里行间。
《褚复生》开篇便搬出上海县志,历数种种名人之后,自然而概括地推出主人公。不仅记其名、其字、住址,还兼及富裕的家境。这是传记文学惯用的手法,引经据典,以证实所记人事确凿无疑。接着,作者从多方面着墨勾勒。“自幼负膂力,好技击”说明他的神技其来有自,非一日之功。“游学四方”极简练地交待了其侠气、枪技、富有心计之由来。其枪技“旋转如风”,“数百人莫能近”。蜻蜓点水,比喻夸张连用,形象鲜明生动,其神勇跃然纸上。“授伏波营游击”以及其传技情况的朴实记载,无一不散发着浓厚的真实气息。文章最后,“今城西隅有褚家坟,其子孙犹聚族居云。”以亲自所见的口气,不仅对文章的真实性进一步印证,而且和开头遥相呼应,使全文完整如一。
在深远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传奇手法,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强烈的对比成功地导演了一场绝妙神奇、趣味盎然的武打戏,展示了主人公非凡的武技,揭示了他的独特性格。作者匠心独运,首先不吝笔墨,用“虎颈版肋”的比喻和“力举百钧”的夸张刻画出褚的强大对手。“横行市廛,恒为商旅患”写出了张擎的蛮横不可一世,同时为复生除害一表侠肝义肠做了不可或缺的交代。作者的这种欲抑先扬除了衬托作用外,还造成了一个强烈悬念:二虎相争、必有一番恶斗。当这一悬念充满读者心头以后,作者笔锋一转,宕然而去,设计了一个智斗巧胜的动人情节。出人意料,令人拍案称奇。
在这一情节中,作者娴熟地运用对比手法,对两位斗手的语言、行动交替描写,步步推进故事发展,从而塑造出两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大智惹愚,大勇若怯。众请褚除张,褚云“试观其技”。平平静静,自自然然,全不露一丝声色。正所谓真人不露相也。亦表现褚的成熟、富有阅历和谦逊。酒过数巡,“褚挑以微语”,一如斗牛士执红披风撩逗斗牛兴起。此时的褚复生已经掌握了格斗的主动权,足见复生足智多谋。“徐徐以箸点其胸”,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显示复生的从容不迫,武功之炉火纯青。“徐徐”、“点”二词用得力透纸背,把复生的形神传达得淋漓尽致。“惟以骄故,今必死于途矣”,点明了张死是他个人酿成的悲剧,亦显示了复生的胸有成竹。以上寥寥几笔,一个身怀绝技,潇洒自如,机智自信,具有大侠风度的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地活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对其敌手的刻画更为简洁,三两笔便把他的动作、神态写得活灵活现。面对褚的试探,他反应强烈,“自夸其勇”。正所谓露相不真人。一句话暴露出张的平庸浅薄、骄傲自大。骄兵必败,这句一出,张已经迈上了死亡之路。“酒酣起舞,攘臂作格拉势”,多么骄横狂妄、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这一个庞然大物纯是银样蜡枪头,徒有其表,不堪一击。只被复生“徐徐以箸点其胸”,便“终席默然”,次日即命殒归天。张前后截然不同的神态动作充分说明他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张和褚的鲜明对比则有力地突出了褚的可贵品质和神功。
为了突出戏剧性,作者采用避实就虚笔法,对正面的格斗不加藻饰,不露声色,不渲染夸张,不剑拔弩张,也是“徐徐”“点”了一下。难怪众人误为褚复生根本没和张擎交手(其实格斗已经结束)。这种虚写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此外,作者还以补叙方式交待张的死况,反衬褚神功的骇人威力。
尽管全文有着深厚的真实性,但在真实的肥沃土壤上,怒放着浪漫主义的鲜花。作者以极度夸张的传奇手法,告诉了读者一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塑造出一个神乎其神的游侠。虽然全文不足四百字,读后还是突出地感受到一股神奇的气息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