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避姜三莽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姚安公闻先曾祖润生公言: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憨。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 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馀,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阅微草堂笔记》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谈狐论鬼占了绝大部分篇章。作者绝非仅仅因为“退直之余……聊以消闲……弄笔遣日者也”(《滦阳续录》自序),“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而是“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已见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加之作者“隽思妙语,足以解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因此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园圃中,虽有封建杂芜之缺憾,却不乏瑶草琼花之馨香。于谈狐说鬼之中,闪烁着隽智的思想光辉。这也是此书面世以来广为流布,为历代读者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篇不怕鬼的故事。选自卷八《如是我闻》(二)。本篇中,作者没有直接论及鬼之有无,去阐发怕与不怕的道理,而是另辟蹊径,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有声有色地讲述了一个名叫姜三莽的人寻找鬼而不得的过程。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文章从“勇而憨”的姜三莽听说“宋定伯捉鬼”写起。他大为高兴,说:“我今天才知道鬼是可以捉住的。如果每夜抓一个鬼,使他变成羊,天亮到屠宰牲畜的集市上卖掉。足够我一天的酒肉之资了!”仅人物的一句话便使人感受到姜三莽“憨”的性格。宋定伯捉鬼的事脍炙人口,是魏晋时《列异传》中的一则记载。相传为曹丕所作,是我国较早出现的不怕鬼的故事之一。南阳宋定伯少年时,夜行逢鬼,以智缚之,至集市,著地化为一羊,宋定伯卖之,得钱千五百,乃去。谁也不曾见过鬼,未知其形状,姜三莽一听说便信以为真,足见其“憨”得可爱。
        紧接着,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捉鬼的经过。他夜夜肩扛棍棒,手拿绳索,潜行于荒坟废冢之间,如猎人之伺狩狐兔,可是“竟不能遇”。于是他又到“素称有鬼之处”,假装醉酒睡着以引诱鬼来,仍然不见鬼的踪影。后来,好不容易在一天夜里,隔着树林看见几点磷火,他跳起来奔向那里,可是未及赶到,那磷光已如火星般散失了。他不得不懊恼地怅怅而返。终于因“如是者月余,无所得,乃止”。文章分四层步步深入地讲述了姜三莽找鬼的经过,层层递进地紧扣文章开头的“勇”字。
        读者完全可以在姜三莽既憨且勇的找鬼行动中有所感悟,受到启迪和教育。作为小说,写到这里可以结束了。可是纪昀又用了近全篇五分之一的文字对故事加以评判和议论。指出鬼之所以侮人都是凭藉人对他的惧怕而施威的,三莽蔑视鬼,以其气焰威慑鬼魅,鬼反而因害怕三莽而躲藏起来了。作者讲出对立的双方因矛盾主导方面的不同,矛盾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人”与“鬼”这一对矛盾,议论精当,鞭辟入里。
        在记述和描写之后加以议论,是从司马迁作《史记》开创的传统,它为历代史家所继承,又为历代小说家所模仿。《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不少入情入理、深入浅出的议论为人所称道。这些议论或采自他人之口中,或出自作者笔下,或一言破的,或委婉周详,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然而,作为小说,这种议论则显然有蛇足之嫌。
        比起《聊斋志异》的奇幻的情节、精巧的结构、华丽的文笔来,《阅微草堂笔记》相去甚远。它“质尚黜华,追踪魏晋”,走的是记录见闻,应笔成章,非有意为小说的路子。《聊斋志异》是因事而写人,其创作更接近现代的小说观念。而《阅微草堂笔记》则侧重记事以明理,这就难怪其存在情节不够丰富,人物缺乏典型,而且议论颇多的弱点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