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
河南王舜卿,父为显宦,致政归。生留都下,支领给赐,因与妓玉堂春姓苏者狎。创屋宇,置器饰,不一载,所赍罄尽。鸨啧有繁言。生不得已出院,流落都下,寓某庙中。廊间有卖果者见之曰:“公子乃在此耶!玉堂春为公子誓不接客,命我访公子所在。今幸无他往。”乃走报苏。苏诳其母,往庙酬愿。见生,抱泣曰:“君,名家公子,一旦至此,妾罪何言。然胡不归?”生曰:“路遥费多,欲归不得。”妓与之金曰:“以此置衣饰,再至我家, 当徐区画。”生盛服仆从,复往。鸨大喜,相待有加。设宴,夜阑,生席卷所有而归。鸨知之,挞妓几死,因剪发跣足,斥为庖婢。未几,山西商闻名求见,知其事,愈贤之,以百金为赎身。逾年发长,颜色如故,携归为妾。初商妇皮氏,以夫出,邻有监生,挽妪与通。及夫娶妓,皮妒之。夜饮,置毒酒中。妓逡巡未饮,夫代饮之,遂死。监生欲娶皮,乃唆皮告官云:“妓毒杀夫。”妓曰:“酒为皮置。”皮曰:“夫始绐为正室, 不甘为次,故杀夫,冀改嫁。”监生阴为左右,妓遂成狱。
生归,父怒斥之。遂矢志读书,登甲科,后擢御史,按山西录囚。潜访得监生邻妪事,逮以来,不伏。因潜匿一胥于庭下柜中。监生、皮氏与妪,俱受刑于柜侧。官伪退,吏胥散。妪年老,不堪受刑,私谓皮曰:“尔杀人累我。我止得监生五金及两匹布,安能为若受刑?”二人恳曰:“姆再忍须臾,我罪得脱, 当重报。”柜中胥闻此言,即大声曰:“三人已尽招矣。”官出胥为证,俱伏法。王令乡人伪为妓兄,领回籍,阴置别邸,为侧室。
本篇选自《情史类略》卷二情缘类。此类作品大多讲男女有情,然而又好事多磨,屡经波折,但最后终成眷属之类的故事。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为一般人所喜闻乐见,因为这样的结局符合读者心理;但容易形成格式化,导致千篇一律。而且还会多少染上一种宿命的色彩,缺少悲剧所具有的动人心魄的力量。
但这篇《玉堂春》在同类小说中却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它虽然也是以大团圆结局,却有一种悲剧的气氛,还含有公案小说的成分。更重要的是通过玉堂春的无端受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对邪恶的痛恨。
主人公玉堂春虽然沦落青楼,却有着高尚的品格。她没有通常妓女的势利,而是爱情专注。当王舜卿“所赍罄尽”,“流落都下”时,她仍然“为公子誓不接客”,并且甘冒风险,为王舜卿筹划路费,使王舜卿得以回到家中,而她自己则因此被笞“几死”。玉堂春不会不知道:王舜卿此去可能就是永诀。这对她这样地位的女子,将是一个何等沉重的打击。但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王舜卿的处境。爱情应是给予,玉堂春真正是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她舍身以酬知己,可见她所追求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契合无间,并不仅只是肉体上的男欢女爱,这种爱情是纯真而神圣的。
玉堂春为解除王舜卿的困顿付出了昂贵代价。鸨母毒打她之后,又将她“剪发跣足,斥为庖婢”。她也知道:王舜卿回返的可能性极小,她也并不想要王舜卿给她什么报偿,所以后来嫁给了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与徽州商人在全国是有名的。经商自然要四处奔波,所以他之能见玉堂春就不是偶然的了。而更重要的是他对玉堂春是尊重与敬佩的。“知其事,愈贤之”,“以百金为赎身”,然后“携归为妾”。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商人与一般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和寻欢作乐的豪绅嫖客是大不相同的。玉堂春之肯为他的妾,恐怕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故事到这里似乎是各得其所,应该收场了,却不料又另生枝节,玉堂春之夫误饮毒酒而死,她也被诬入狱。她以一弱质女子,又失去了唯一的靠山, 自然难以抵挡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压迫,看来她只有死路一条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又可以结束了,却不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生一波折,王舜卿以御史巡按山西,使玉堂春绝处逢生,并与王舜卿团聚,这就是所谓的“情缘”。这种“缘”实际上是一种人造巧合,人工斧凿的痕迹十分显露。玉堂春不如杜十娘那样机敏刚烈,在命运面前显得十分被动,但她却也是一个有主见,忠于爱情的的妇女形象,也多少带有杜十娘那样的“侠”气。
王舜卿形象较为苍白。他本是一介贵公子,除了靠“支领给赐”生活外,别无长计,所以一旦资斧“告罄”,便只好借寓庙中,无以为生。如果不是玉堂春舍身相救,恐怕就要辗转沟壑,做馁尔之鬼了。后来他矢志读书,登第做官。这样的情节,虽然雷同,但当时的读书人仅此一条进身之路。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忘昔情旧恩,救出玉堂春,并纳为侧室,终谐秦晋。
王舜卿这时已历练出一些才干,从他设计套供可以看出。他“令乡人伪为妓兄,领回籍,阴置别邸”,也显出他的心计。但人们有理由怀疑,如果不是鬼使神差的巧合,王舜卿心里是否还有玉堂春的位置?可能是不会有的。故事对王舜卿的描写与他的身份性格极相吻合。这样的处理是冷静而合于情理的,也是符合时代与社会真实的。
故事中次要人物的描写亦是有声有色的。如鸨母的势利和横暴,充分体现出封建社会畸型产物的特点和本质,这固然是她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但也暴露出封建统治的黑暗。其他如监生与皮氏的无耻阴险与倾陷无辜,也都很生动。
全篇文字寥寥,质朴无华,故事却颇完整,情节一波三折,曲折生动,所以广为流传;并被改编成戏剧,至今活跃于舞台之上,由此可见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生归,父怒斥之。遂矢志读书,登甲科,后擢御史,按山西录囚。潜访得监生邻妪事,逮以来,不伏。因潜匿一胥于庭下柜中。监生、皮氏与妪,俱受刑于柜侧。官伪退,吏胥散。妪年老,不堪受刑,私谓皮曰:“尔杀人累我。我止得监生五金及两匹布,安能为若受刑?”二人恳曰:“姆再忍须臾,我罪得脱, 当重报。”柜中胥闻此言,即大声曰:“三人已尽招矣。”官出胥为证,俱伏法。王令乡人伪为妓兄,领回籍,阴置别邸,为侧室。
本篇选自《情史类略》卷二情缘类。此类作品大多讲男女有情,然而又好事多磨,屡经波折,但最后终成眷属之类的故事。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为一般人所喜闻乐见,因为这样的结局符合读者心理;但容易形成格式化,导致千篇一律。而且还会多少染上一种宿命的色彩,缺少悲剧所具有的动人心魄的力量。
但这篇《玉堂春》在同类小说中却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它虽然也是以大团圆结局,却有一种悲剧的气氛,还含有公案小说的成分。更重要的是通过玉堂春的无端受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对邪恶的痛恨。
主人公玉堂春虽然沦落青楼,却有着高尚的品格。她没有通常妓女的势利,而是爱情专注。当王舜卿“所赍罄尽”,“流落都下”时,她仍然“为公子誓不接客”,并且甘冒风险,为王舜卿筹划路费,使王舜卿得以回到家中,而她自己则因此被笞“几死”。玉堂春不会不知道:王舜卿此去可能就是永诀。这对她这样地位的女子,将是一个何等沉重的打击。但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王舜卿的处境。爱情应是给予,玉堂春真正是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她舍身以酬知己,可见她所追求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契合无间,并不仅只是肉体上的男欢女爱,这种爱情是纯真而神圣的。
玉堂春为解除王舜卿的困顿付出了昂贵代价。鸨母毒打她之后,又将她“剪发跣足,斥为庖婢”。她也知道:王舜卿回返的可能性极小,她也并不想要王舜卿给她什么报偿,所以后来嫁给了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与徽州商人在全国是有名的。经商自然要四处奔波,所以他之能见玉堂春就不是偶然的了。而更重要的是他对玉堂春是尊重与敬佩的。“知其事,愈贤之”,“以百金为赎身”,然后“携归为妾”。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商人与一般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和寻欢作乐的豪绅嫖客是大不相同的。玉堂春之肯为他的妾,恐怕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故事到这里似乎是各得其所,应该收场了,却不料又另生枝节,玉堂春之夫误饮毒酒而死,她也被诬入狱。她以一弱质女子,又失去了唯一的靠山, 自然难以抵挡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压迫,看来她只有死路一条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又可以结束了,却不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生一波折,王舜卿以御史巡按山西,使玉堂春绝处逢生,并与王舜卿团聚,这就是所谓的“情缘”。这种“缘”实际上是一种人造巧合,人工斧凿的痕迹十分显露。玉堂春不如杜十娘那样机敏刚烈,在命运面前显得十分被动,但她却也是一个有主见,忠于爱情的的妇女形象,也多少带有杜十娘那样的“侠”气。
王舜卿形象较为苍白。他本是一介贵公子,除了靠“支领给赐”生活外,别无长计,所以一旦资斧“告罄”,便只好借寓庙中,无以为生。如果不是玉堂春舍身相救,恐怕就要辗转沟壑,做馁尔之鬼了。后来他矢志读书,登第做官。这样的情节,虽然雷同,但当时的读书人仅此一条进身之路。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忘昔情旧恩,救出玉堂春,并纳为侧室,终谐秦晋。
王舜卿这时已历练出一些才干,从他设计套供可以看出。他“令乡人伪为妓兄,领回籍,阴置别邸”,也显出他的心计。但人们有理由怀疑,如果不是鬼使神差的巧合,王舜卿心里是否还有玉堂春的位置?可能是不会有的。故事对王舜卿的描写与他的身份性格极相吻合。这样的处理是冷静而合于情理的,也是符合时代与社会真实的。
故事中次要人物的描写亦是有声有色的。如鸨母的势利和横暴,充分体现出封建社会畸型产物的特点和本质,这固然是她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但也暴露出封建统治的黑暗。其他如监生与皮氏的无耻阴险与倾陷无辜,也都很生动。
全篇文字寥寥,质朴无华,故事却颇完整,情节一波三折,曲折生动,所以广为流传;并被改编成戏剧,至今活跃于舞台之上,由此可见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