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孙女宫中思情(第七回节选)

2023-11-11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且说金郎自分家以后,放牛回家仍在兄嫂处吃饭。马氏以家产完全独享,心中甚是满意,一日三餐随茶便饭,金郎稍减苦痛。且年岁渐已长大,知道好歹,马氏若更加虐待,又怕告诉其兄,兼之家人暗中劝勉,所以糊涂过了一二年,金郎已有十二岁了,不时与牛作伴,有时牧牛、看书。金郎如今安好,这且按下。
        再说天孙织女自那年同看守仙娥,往天河东云锦宫内工织,固然日夜勤劳,那一种凄凉苦楚一言难尽,不知何日可能圆满?一日工作晚歇之时,适值大雪飘天,龙藏形、鹊匿巢。窗外惨景,引起愁人心事,即叹道:

于工天宫我尚苦,贬下凡尘他更凄。

天孙织女叹罢,向守宫天娥道:“我至此多年,终年终日受此苦处,不知何日何时可得圆满之期,跳出陷坑之外?尚有第十二金童贬下凡尘,不知往何地方,又不知受何苦处,不知尚有相会之日否?”看守仙娥答道:“天孙勿须多悲,玉帝自然知道,安有受苦不得圆满之日乎!即第十二金童凡尘受苦,亦是天数,无须天孙多虑。”天孙织女道:“话虽如此,金童若非因我之故,彼亦不至贬下凡尘。今已分离一十二年,尚不曾得有一相会之日,我明日定要仰叩云锦圣母,转奏玉帝,何日可届圆满?”看守仙娥道:“我劝天孙耐守,候玉旨便了!”二仙女你言我说,不觉昏昏睡去。直至天明,天孙硬着头皮来至圣母殿上,叩伏禀道:“多蒙圣母收留十二年,小仙女勤劳工作,苦不堪言,但不知何日可得圆满,又不知能与金童再有相会之日否?乞圣母准旨,转奏玉帝!”云锦圣母道:“天孙不必问我,今年已届十二年,还有一年,至明年此日此时,汝等始可圆满,刻不心慌意乱,亦是枉然。还请天孙耐守!”天孙泣道:“圣母所言,小仙自宜谨慎小心,届期尚祈通示,以遂吾等之心愿,藉可以了夙缘,那时再为拜谢洪恩!”云锦圣母道:“此时不必多渎,纵然急破心肠,不能逆天而行,快往工室中去罢。”天孙织女领命,仍回工室去了。这里圣母坐在殿上想道:“天孙织女尚有怜爱金童之心,可见感动了夫妇之情。闻得瑶池圣母前次所言,玉帝已允许难满,可以婚配,不免明日待我拜谒瑶池圣母,可有挽救之策?”云锦圣母想罢,又一转念道:“天机已定,此时去问,也是枉然!”故此就未曾前去。
        韶光易逝, 日月如梭,转瞬之间,又是一年。将届七月初间,正是第十二金童超升之日了。天孙织女又耐守了一年,无非时常要求云锦圣母作法。圣母准其代为转达,故至此时,不得不代往动问,即传命众仙女预备云车,往斗牛宫瑶池圣母处去。仙娥领命,即出了云锦宫,沿天河直往西方,经由无尘大道,顷刻之间下了云车。将到宫门,守宫仙女见云锦圣母到来,连忙至内宫奏知瑶池圣母。圣母闻奏,即同宫娥来至殿上,只见云锦圣母同仙娥已至阶前。彼此相见,一同坐下,仙女捧上仙茗甘露水来,啜毕,云锦圣母道:“特来奏询圣母,那年天孙织女发往云锦宫内,工织多年。今已圆满之期,特来会商如何办法?”瑶池圣母道:“圣母今日至此,我也知为此事故,既若辈各受了苦楚,玉帝亦有怜爱之心。今日暂请圣母回宫,我明日即到通明殿玉清宫中朝见玉帝,请旨定夺。然后差太白金星下凡超拔金童、金牛星同上天庭,完全一切手续。”圣母笑道:“悲极生乐,乐极生悲,乃理之恒情!我们当从中撮合,方作慈善之念。”瑶池圣母点头称是,笑而不答,云锦圣母遂告别而去不提。不一时,天妃圣母又到,步入殿,瑶池圣母也是招待,谈了多时,瑶池圣母告以云锦圣母已经来过,又劳天妃圣母到来。实为慈念之所致。二圣母谈了几句,即告别出宫去了。瑶池圣母坐下一想:“事已届期,不得不申奏玉帝!”即命仙女取上文房四宝,铺上本章,亲笔一挥,奏册一本。次日清早,带同宫娥二名,出了斗牛宫,驾起六云车,不一时,先到了玉清宫的仪门,步入玉清宫中。见了玉帝,伏俯山呼“万岁”,玉帝道:“有本呈上,待朕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
        臣瑶池散仙,奏达玉帝驾前,为超拔金童、天孙团圆事。金童自那年贬下凡尘受苦,天孙织女发往云锦宫内工织, 已至十三年圆满之期,尚有金牛星下凡拥护。仰乞陛下恩准,差太白金星下凡,带领金童、金牛星同升天庭,再和天孙织女配合,以了夙缘。此乞陛下垂鉴为幸!

臣瑶池散仙谨呈


        此本呈奏玉帝,不知玉帝可能恩准?且待下回分解。

        “牛郎织女”故事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传奇”之一。千百年来名传遐迩,自成一脉。它同《孟姜女》、《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以其神奇、优美、浓郁的悲剧色彩,成为祖国文学遗产中的传世瑰宝,光彩耀人。而《牛郎织女》小说,则辗转形成于历代的传播者,直至撰成案头文学,仍无有统一的定本。据考,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刻本,书林仙源余成章梓,题“儒林太仪朱名世编”,为四卷,无回目,上图下文。日人田中庆太郎藏(《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及《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均有记载)。国内傅惜华先生亦曾有藏本,十年动乱傅先生惨死,此书亦不知下落存佚。后人有无名氏者依明刊本经修改加工,镌有石印本传世。题为《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本篇所节录的《天孙女宫中思情 玉清殿圣母请旨》即选自此类石印本之第七回。是书无序无跋,亦无著作者名姓,凡十二回,自称讲的是“天河配、鹊桥相会的历史”(见第一回)。由此可见,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至今仍带有民间文学集体性、变异性的一般特征,同时在体裁和内容上生发出千万种变化,称这个传奇故事的影响深广当不言自明。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传说故事脱胎于古代神话,与天体的日月星辰相关倒是不容置疑的。牛郎、织女,古称“双星”,一在“天河之西、有星煌煌”,一在“天河之东,有星微微”。《诗经》里即有多处提到这两个星宿。《大东》篇便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从服箱”为哀怨,譬喻银河两岸的“双星”,虽辛苦劳作,却徒费精力,似乎心有所扰,无法消除苦难。《毛诗》则叙以“河鼓谓之牵牛”。《大雅·棫朴》有“倬彼云汉,为章为天”的诗句,《大雅·云汉》又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来称赞。这些都指明了所谓“云汉”就是我们头顶上的那条玉带银河。可以肯定,在古代以男耕女织,喜将自然物人格化的极原始的纯真、朴素里,牛郎织女已有了简单的故事,《诗经》则以人世间的悲怨联想于为天河云汉所阻隔的两星,仰头遥望,倾诉衷肠,已经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成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至《古诗十九首》,便以“迢迢牵牛星、姣姣河汉女”作题示,直接让两星呈现人形,秉赋人性,灵通人事,使传说故事初具轮廓。东汉应劭《风俗通义》里出现了“七夕织女当游河,使鹊为桥”的记述,致传说故事的主要素材大体完备:人物有牛郎、织女;场景有云汉天河;情节有鹊桥相会。至六朝梁殷芸的《小说》(已佚,见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传说故事才基本成型。至于“七夕”之说,西汉时已有“七夕上街看织女”的风俗。在民间更从“五色缕相羁”的“连爱”发展成女儿家穿针“乞巧”了。后世文人墨客每有以诗文抒胸臆,其间寄寓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祝愿。“天孙”即为织女星的别名,最早见载于唐人诗“降天孙于东崿”(明《卓氏藻林》引)。唐初尊李耳,老子又被奉为道教之主,其中张天师一派偏专供玉帝神位。于是张天师的女儿便成了“天孙”。无论有怎样的牵强附会,倒也成为其传说故事的变化之一。
        选本自称是在讲“历史”,全书叙述了牛郎乃玉帝驾前差使“第十二位金童”,因在斗牛宫“违旨戏侮天孙,摘取梅花”,被“贬下凡尘”十三年。天孙亦罚作工室囿于云锦宫内。圆满之期,金童复归天廷。玉帝以怜恤之念,准其夫妇团圆。岂料金童、天孙贪情恋欢,不尽天职,且“尚不知悔”,于是二次遭难,命各居天河东西,惩以“永远分别、再不会面”。后经众仙保奏,曲全悔过方法,才有每年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以遂思念的传说与典故。
        所录的一节,单表云锦宫内罚以工织的天孙女,已尝尽十二年煎熬之苦,终日思愁不断,对金童在下界受难更是悲怨交加,深有自责。胸中幽忧块垒,时时倾诉于仙娥;更忍耐不住苦求于圣母,一心“转奏玉帝”,寄望于降玉旨以“遂心愿、了夙缘”。终因其情深真切,感动了云锦、遥池、天妃三位圣母,才有从中撮合,奏册玉帝作慈善之念的举动。
        小说的文字具有拟话本通俗流畅,耐读耐听的特色。全篇以人物的对话问答为主,人物的悲苦、幽愤见之于言行,笔触很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征。同时,作者注意场面景物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倒是紧扣题旨,恰到好处。间以人物心理的刻画,烘托气氛而引人入胜。
        篇首,作者即以景物衬托人物此时的心境:“大雪飘天,天河内,龙藏形,鹊匿巢”。又辛劳了一天的天孙织女,面对着灰蒙的天幕,纷飞的大雪,一片“窗外惨景”,油然地“引起愁人心事”。每日里,坐守机杼,手飞银梭,工织不辍。自己吃苦倒也罢了,心中却时时思念着凡尘的金童。长吁短叹也好,悔恨悲怨也罢,怎禁得“于工天宫我尚苦,贬下凡尘他更凄”的肠断心碎?果然是十二年里“那一种凄凉苦楚一言难尽”,不知何日圆满到头?“愁人心事”在“窗外惨景”里显得愈加沉重了。天孙织女此时连眼前天河内的龙与鹊都看不见,又怎么能不勾引起她对金童十二年杳无音讯的深切怀念呢?常言道“快活无非天宫”,可是看看十二年来的“日夜勤劳”,陪伴织女的只有“窗外惨景”,心头唯有“凄凉苦楚”,虽身在天河之东的云锦宫内,“愁人”的“心事”重重,一番凄凉的心境,二句断肠的叹息,“天宫”哪还有什么快活可言。
        若仅是织女只身受苦,倒也能忍耐;唯其金童被贬下界尘世,天孙心中终是牵念:“不知往何地方?又不知受何苦处?不知尚有相会之日否,”一连三个“不知”紧随,而织女的千般思绪、万种悲愁,齐从口出。问得急切,令人心碎。使织女的心理状态毕现,而人物形象也真实生动、维妙维肖了。小说中天孙织女与仙娥的对话,以及乞求锦云圣母的语辞,充分表现了在两种场景、同一个织女以不同的身份吐露出的同样的内心表白。先向天娥道:“不知何日可得圆满之期,跳出陷坑之外?”径直将处罚看作“陷坑”。十二年磨劫,心中积怨难消,疑惑也更多,“陷坑”一词语含悲愤,泣中饮血。所以有“三个不知”的发问随其后,十二年的勤劳沉默,一但开问,便如决堤波涛,其势不可挡。“明日定要仰叩云锦圣母,转奏玉帝”一句,已是忍无可忍,非要讨个究竟、问个明白了。在仙娥面前织女似一无所顾,话语中含有明显的愤懑。虽然一个是受罚的天孙织女,一个是守宫的奉命仙娥,她们之间的对话,倒是真情的坦然流露。织女的内心由凄苦而幽怨而悲愤,胸中积郁一泄而不可收。而仙娥左一句“勿须多悲”,右一句“无须多虑”;又是“劝耐守”,又是“候玉旨”,虽然语中满是同情,终是个尽职的看守。对比之中,反衬托出织女的大胆与反抗,显出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呼之欲出。作者这样写是符于二者的身份:被惩禁囿十二年的织女,终究是个“天孙”,与宫娥的地位还是相差甚远的。
        至于描写抱定了决心“定要仰叩”的织女,“天明”时真要见锦云圣母,却是副“硬着头皮”,横下一条心的样子。你看她“叩伏禀道:‘多蒙圣母收留十二年,小仙女勤劳工作,苦不堪言’”,“多蒙”、“收留”两词语多乖巧,实隐藏着心酸。“苦不堪言”四字仍道不尽千百个难眠之夜的凄凉。此时千言万语欲诉,不知先说那一句好。“但不知何日可得圆满,又不知能与金童再有相会之日否?”终究是圆满之期与再有相会是顶重要的。说出之后,反倒平静了,索性“乞圣母准旨,转奏玉帝!”将“耐守”、“候旨”、“勿须多悲”、“无须多虑”的劝解一发抛在了脑后。以至于在圣母回答之后仍然追一句“届期尚祈通示”。织女虽在苦难中煎熬了十二年,心底仍深藏着遂心了缘的夙愿,这便是支持她能坚持至今的基础。此时亦干脆言明,却也一吐为快。小说进展到要写“天孙女宫中思情”,作者不过多地用诗词,用吟唱、用景物衬托,而是采用了人物发自肺腑的语言和两个场景里的行动,摆脱了一般话本小说的俗套,但又保持着市井文学里耳闻目睹的传统。这一段文字简洁形象,有声有色,感情浓烈,令人难忘。至于锦云圣母的回答与劝解,终是保持着上仙的尊严,出语含而不露,然而“玉帝已允许难满,可以婚配”的消息织女无法早知,“凄凉苦楚”仍须有一年的劫难,这大概就是在劫难逃的天意吧,而执掌天意的正是那所谓“至尊无极,功德巍巍”的玉帝。可见“怜恤之念”、“遂人心愿”的赞语原是显示天帝权威的专用词。金童与天孙为此付出了最大的代价,那就是最终的俯首听命。
        牛郎、织女被拆散分离的原因,一直是传说故事出现种种变化的关键。如本篇选本中将其归结于双星婚后的贪恋欢情,不尽天职,因而玉帝怒加严惩,实际是作者美化玉帝,有损于牛郎织女的形象。“牛郎织女”故事最能打动人心的,始终是男耕女织的真诚的夫妻之爱,以及虽有银河终年分隔,也一心一意地盼着那七月七日的鹊桥相会,倾诉衷肠。这才是故事在流传过程形成的最基础的情节,是小说或故事的精华。相比之下,选本的社会意义也就多有削弱了。
        虽然如此,选本在“牛郎织女”故事流传和完善中的借鉴,以及所选录的文字里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和场景环境的描写,仍多有可取之处。唐代杜牧《秋夕》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中抒写一个宫女孤寂的生活与心境。无论是时间、场景、地点和环境、动作都似乎有天孙织女“愁人心事”、叹息不已的意境。尤其是末一句,使空守银烛,仰望夜空、沉思不觉的神态跃然纸上,令人毫不怀疑“牛郎织女”故事给予了她多少寄托与慰藉。诗人笔力传神,意境无穷,可见与“天孙女宫中思情”一节类似的传说,早已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精华而脍炙人口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