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斩韩信(节选)
按《汉书》云:吕后送高皇回来,常思斩韩信之计,中无方便。若高皇征陈豨回来,必见某过也。吕后终日不悦。驾去早经二月有余,令左右请萧何入内。 吕后问丞相曰:“高皇出征,临行曾言子童与丞相同谋定计,早获斩韩信,要其僽过,问丞相有计么?”萧何闻言,心中大惊,暗思:韩信未遇,吾曾举荐他挂印,东荡西除,亡秦灭楚,收伏天下。今一统归于刘氏,今作闲人坐家致仕。今亦要将韩信斩首。吕后逼吾定计,不由我矣,实可伤悲。韩信好苦哉!萧何哽咽未对, 吕后大怒曰:“丞相不与朝廷分忧,倒与反臣出力! 尔当日三箭亦保韩信反乎?”萧何急奏曰:“告娘娘与小臣三日暇,限于私宅中思计如何?”太后准秦。
还于私宅,闷闷而不悦,升厅坐间,有左右人来报,楚王下一妇人,名唤青远,言有机密事要见相公。萧何曰:“唤来。”青远叩厅而拜:“告相公:妾有冤屈之事。韩信教唆陈豨造反,却把妾男长兴杀了。因此妾状告相公。”萧何听妇人言其事,唬得萧何失色,暗引妇人青远入内见太后。萧相言其韩信教唆陈豨谋反。吕后大惊,问萧相如何。萧何言:“牢中取一罪囚,貌相陈豨,斩之。将首级与使命于城外,将来诈言高皇捉讫陈豨斩首。教使将头入宫,韩信闻之,必然忧恐。更何说韩信入宫,将他问罪,与女人青远对词证之。”太后曰:“此计甚妙。”
即日闻之,杀了陈豨,更听有使命至,将陈豨首级入宫。韩信大怒:打即匹夫,我教你恁的如何却反了! 自作念之间,左右人报与韩信,有萧相门外下马,韩信急忙接着萧相上厅,各序尊卑,礼毕而坐,数巡酒,礼终。萧何言曰:“今有使命到来,将陈豨首级进入宫来,太后设宴,众诸侯群臣尽要入内。楚王今日与吾相同入内,吾于太后行保大王,于楚地依元旧职,镇守如何?信大悦。
二人出宅,并马而相逐入内来。韩信岂知是赚他之计?至内门里,韩信到萧墙左右,回头不见萧何。韩信拍马言曰:“吾中萧何之计也,不能复去,吾之命逡巡之间亡矣!”俗谚有云:
却说吕太后令武士从一壁转过,将信擒下。那金瓜武士推拥着韩信,在吕后殿前。韩信见吕后,执手难言,两泪交流,言声“屈死”。太后笑曰:“高皇有甚亏你处,唆使陈豨雁门造反者?”韩信言曰:“小臣并无此意。”吕后唤那女人青远证言韩信。吕后不容分诉,即传令武士,金瓜簇下。韩信言:“等高皇回朝,臣死也未迟,且看垓下苦战之时。”吕后不从。韩信骂:“无端贱婢,你宫中暗藏沈孛私通,偏无欺君之罪!”
武士押信至未央宫下,建法场。信问曰:“谁为监斩官?”刽子答曰:“萧何为监斩官。”萧何不来,别委监官到来,言曰:“大王知罪三件么?”信曰:“不知三罪。“监官曰:“前南粱盗官马一也,隐藏钟离昧二也,教唆陈豨反三罪也。”韩信懊悔言道:“我不听蒯通之言、钟离昧之语,误我落在贱人之手!”吕后传令教疾忙下手,赐韩信而死。后有胡曾诗二首为证:
大汉十年九月十一日,韩信归世。其时天昏地暗, 日月无光。长安无有一个不下泪,哀哉,哀哉,四方人民嗟叹不息:“可惜枉坏了元帅!”人皆言萧何共吕后定计。当日萧何三箭,登坛拜将。今日成败都是萧何用机,人皆作念怨之。
平话,宋元间讲史的别称,或称不加弹唱的平说的话本。现存虞氏刊本的《全相平话》只有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前汉书续集、三国志五种。以上这五种平话有些部分是直录史书,而更多的材料来源于民间传说。有些情节是虚构出来的。有些故事只能在历史上找到一些线索。应该说这些富于幻想性的故事构成了话本的艺术特色。
《前汉书续集》又名《吕后斩韩信》。全书以斩韩信为中心,讲述了刘邦得天下,杀掉一批功臣,韩信部下为主报仇。吕后又擒戚夫人,鸩赵王如意。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封吕氏三王。刘泽起兵,诛吕氏三千。文帝即位,复兴汉室。
所选“斩韩信”一节,紧衔征陈豨。上文写陈豨反,萧何举荐韩信征讨陈豨。高祖早思斩除韩信而未果。这次虽然放心不下,终是率军亲征。首战,陈豨巧布阵,大败汉军。高祖忧虑。正值这紧要关头,叙写吕后送高祖回来,与萧何定计,诈言杀了陈豨,以绝韩信的退路,用计斩韩信。
“平话”是讲史,从脉络上是依据《史记》繁衍而成。斩韩信一事在《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中均已提及。最为详实的为《淮阴侯列传》。可以说斩韩信一节保持了《史记》的基本风貌。但讲史又是以史实作为根据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倾向性和刻画的人物更加鲜明,虚构、想象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语言上运用了宋元时期的口语,因而使作品增强了文学的魅力。
据《史记》载:高祖率兵征陈豨后,韩信与陈豨暗中通信“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并与家人策谋“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吕后听到了要造反的消息才与萧何具体策谋。虽然司马迁对韩信寄与极大的惋惜之情,但作为史学家依然秉笔直书。而到了平话中则倒换了顺序。青远于吕后具体策谋斩韩信之后才告发韩信,萧何定出了计谋。这样,萧何的形象软弱中庸起来,更突出了吕后的凶狠奸狡。文章起笔叙写吕后送走高祖,就常思斩韩信之计,逼萧何定计策。萧何一句哽咽,吕后立即勃然大怒:“丞相不与朝庭分忧,倒与反臣出力!尔当日三箭亦保韩信反乎?”语言犀利,直刺萧何。几句话便刻画出一副阴险毒辣凶狠的嘴脸。闻其语如见其人。一代开国元勋唯唯诺诺,更衬托吕后的不可一世。当韩信被捉“两泪交流,言声‘屈死’”时,吕后却朗然大笑。尽管韩信苦求“且看垓下苦战之时”,吕后终不为其所动。这里既有政治斗争的冷酷无情,又蕴含着其人心狠手毒。
萧何本是吕后诛韩信得力的助手。在小说里却把萧何做了一番润饰。文学的虚构更为明显。如吕后逼萧何出计时,那一大段心理描写。出计,良心不忍;不出,吕后相逼。真是“实可悲哀,韩信好苦哉!”此时说韩信苦,还不如说是萧何苦。萧何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友情和忠君间徘徊。最后促使他作出抉择的是听到“韩信教唆陈豨造反”,萧何失色,定出了斩韩信之计。“谋杀”与“谋反”的时间错位,使人物形象的忠君、懦弱、足智多谋更加鲜明。
斩韩信一场,《史记》中仅一笔带过“信入,吕后使武士传信,斩之长乐钟室。”而平话繁衍得曲折,动人。先写萧何与韩信并马相逐入内,再写吕后将韩信擒下,二人以言相对。韩信哀求,吕后不从,韩信大骂,文章颇具戏剧性冲突,引起读者的惋惜和痛恨。斩韩信时,作者虚构了当时的场景:“长安无有一个不下泪”,“四方人民嗟叹不息:‘可惜枉坏了元帅!’”这里寄托着作者的悲哀和憎恨,使“狡免死,走狗烹”这一封建社会的历史悲剧更加鲜明地展示出来。
“平话”的语言明白易懂,虽然作者距今有六百多年,但读起来大致上仍是平白如话。以斩韩信时,韩信之语为例。《史记》载:“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史记》已从诘屈聱牙的语言中挣脱出来,近于汉代的白话语言。在平话中则为:“我不听蒯通之言、钟离昧之语,误我落在贱人之手!”再与今天的语言相比,更能看出白话语言的发展变化。平话既为大众的文学,那么使用大众的语言来讲史,也就使历史文学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还于私宅,闷闷而不悦,升厅坐间,有左右人来报,楚王下一妇人,名唤青远,言有机密事要见相公。萧何曰:“唤来。”青远叩厅而拜:“告相公:妾有冤屈之事。韩信教唆陈豨造反,却把妾男长兴杀了。因此妾状告相公。”萧何听妇人言其事,唬得萧何失色,暗引妇人青远入内见太后。萧相言其韩信教唆陈豨谋反。吕后大惊,问萧相如何。萧何言:“牢中取一罪囚,貌相陈豨,斩之。将首级与使命于城外,将来诈言高皇捉讫陈豨斩首。教使将头入宫,韩信闻之,必然忧恐。更何说韩信入宫,将他问罪,与女人青远对词证之。”太后曰:“此计甚妙。”
即日闻之,杀了陈豨,更听有使命至,将陈豨首级入宫。韩信大怒:打即匹夫,我教你恁的如何却反了! 自作念之间,左右人报与韩信,有萧相门外下马,韩信急忙接着萧相上厅,各序尊卑,礼毕而坐,数巡酒,礼终。萧何言曰:“今有使命到来,将陈豨首级进入宫来,太后设宴,众诸侯群臣尽要入内。楚王今日与吾相同入内,吾于太后行保大王,于楚地依元旧职,镇守如何?信大悦。
二人出宅,并马而相逐入内来。韩信岂知是赚他之计?至内门里,韩信到萧墙左右,回头不见萧何。韩信拍马言曰:“吾中萧何之计也,不能复去,吾之命逡巡之间亡矣!”俗谚有云:
韩信将军智略多,萧何三箭定山河,
不知勋业翻成怨,成也萧何败也何!
却说吕太后令武士从一壁转过,将信擒下。那金瓜武士推拥着韩信,在吕后殿前。韩信见吕后,执手难言,两泪交流,言声“屈死”。太后笑曰:“高皇有甚亏你处,唆使陈豨雁门造反者?”韩信言曰:“小臣并无此意。”吕后唤那女人青远证言韩信。吕后不容分诉,即传令武士,金瓜簇下。韩信言:“等高皇回朝,臣死也未迟,且看垓下苦战之时。”吕后不从。韩信骂:“无端贱婢,你宫中暗藏沈孛私通,偏无欺君之罪!”
武士押信至未央宫下,建法场。信问曰:“谁为监斩官?”刽子答曰:“萧何为监斩官。”萧何不来,别委监官到来,言曰:“大王知罪三件么?”信曰:“不知三罪。“监官曰:“前南粱盗官马一也,隐藏钟离昧二也,教唆陈豨反三罪也。”韩信懊悔言道:“我不听蒯通之言、钟离昧之语,误我落在贱人之手!”吕后传令教疾忙下手,赐韩信而死。后有胡曾诗二首为证:
可惜淮阴侯,曾分高祖忧;
三秦如席卷,燕赵刻时收。
夜堰沙囊水,舒斩逆臣头;
高祖无后幸,吕后斩诸侯。
大汉十年九月十一日,韩信归世。其时天昏地暗, 日月无光。长安无有一个不下泪,哀哉,哀哉,四方人民嗟叹不息:“可惜枉坏了元帅!”人皆言萧何共吕后定计。当日萧何三箭,登坛拜将。今日成败都是萧何用机,人皆作念怨之。
平话,宋元间讲史的别称,或称不加弹唱的平说的话本。现存虞氏刊本的《全相平话》只有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前汉书续集、三国志五种。以上这五种平话有些部分是直录史书,而更多的材料来源于民间传说。有些情节是虚构出来的。有些故事只能在历史上找到一些线索。应该说这些富于幻想性的故事构成了话本的艺术特色。
《前汉书续集》又名《吕后斩韩信》。全书以斩韩信为中心,讲述了刘邦得天下,杀掉一批功臣,韩信部下为主报仇。吕后又擒戚夫人,鸩赵王如意。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封吕氏三王。刘泽起兵,诛吕氏三千。文帝即位,复兴汉室。
所选“斩韩信”一节,紧衔征陈豨。上文写陈豨反,萧何举荐韩信征讨陈豨。高祖早思斩除韩信而未果。这次虽然放心不下,终是率军亲征。首战,陈豨巧布阵,大败汉军。高祖忧虑。正值这紧要关头,叙写吕后送高祖回来,与萧何定计,诈言杀了陈豨,以绝韩信的退路,用计斩韩信。
“平话”是讲史,从脉络上是依据《史记》繁衍而成。斩韩信一事在《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中均已提及。最为详实的为《淮阴侯列传》。可以说斩韩信一节保持了《史记》的基本风貌。但讲史又是以史实作为根据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倾向性和刻画的人物更加鲜明,虚构、想象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语言上运用了宋元时期的口语,因而使作品增强了文学的魅力。
据《史记》载:高祖率兵征陈豨后,韩信与陈豨暗中通信“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并与家人策谋“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吕后听到了要造反的消息才与萧何具体策谋。虽然司马迁对韩信寄与极大的惋惜之情,但作为史学家依然秉笔直书。而到了平话中则倒换了顺序。青远于吕后具体策谋斩韩信之后才告发韩信,萧何定出了计谋。这样,萧何的形象软弱中庸起来,更突出了吕后的凶狠奸狡。文章起笔叙写吕后送走高祖,就常思斩韩信之计,逼萧何定计策。萧何一句哽咽,吕后立即勃然大怒:“丞相不与朝庭分忧,倒与反臣出力!尔当日三箭亦保韩信反乎?”语言犀利,直刺萧何。几句话便刻画出一副阴险毒辣凶狠的嘴脸。闻其语如见其人。一代开国元勋唯唯诺诺,更衬托吕后的不可一世。当韩信被捉“两泪交流,言声‘屈死’”时,吕后却朗然大笑。尽管韩信苦求“且看垓下苦战之时”,吕后终不为其所动。这里既有政治斗争的冷酷无情,又蕴含着其人心狠手毒。
萧何本是吕后诛韩信得力的助手。在小说里却把萧何做了一番润饰。文学的虚构更为明显。如吕后逼萧何出计时,那一大段心理描写。出计,良心不忍;不出,吕后相逼。真是“实可悲哀,韩信好苦哉!”此时说韩信苦,还不如说是萧何苦。萧何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友情和忠君间徘徊。最后促使他作出抉择的是听到“韩信教唆陈豨造反”,萧何失色,定出了斩韩信之计。“谋杀”与“谋反”的时间错位,使人物形象的忠君、懦弱、足智多谋更加鲜明。
斩韩信一场,《史记》中仅一笔带过“信入,吕后使武士传信,斩之长乐钟室。”而平话繁衍得曲折,动人。先写萧何与韩信并马相逐入内,再写吕后将韩信擒下,二人以言相对。韩信哀求,吕后不从,韩信大骂,文章颇具戏剧性冲突,引起读者的惋惜和痛恨。斩韩信时,作者虚构了当时的场景:“长安无有一个不下泪”,“四方人民嗟叹不息:‘可惜枉坏了元帅!’”这里寄托着作者的悲哀和憎恨,使“狡免死,走狗烹”这一封建社会的历史悲剧更加鲜明地展示出来。
“平话”的语言明白易懂,虽然作者距今有六百多年,但读起来大致上仍是平白如话。以斩韩信时,韩信之语为例。《史记》载:“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史记》已从诘屈聱牙的语言中挣脱出来,近于汉代的白话语言。在平话中则为:“我不听蒯通之言、钟离昧之语,误我落在贱人之手!”再与今天的语言相比,更能看出白话语言的发展变化。平话既为大众的文学,那么使用大众的语言来讲史,也就使历史文学易于被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