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温公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温公之任崇福,春夏多在洛,秋冬在夏县。每日与本县从学者十许人讲书,用一大竹筒,筒中贮竹签,上书学生姓名。讲后一日,即抽签令讲,讲不通,则公微数责之。公每五日作一暖讲:一杯,一饭,一面,一肉,一菜而已。温公先垅,在鸣条山。坟所有余庆寺。公一日省坟,止寺中。有父老五六辈上谒,云欲献薄礼,乃用瓦盆盛粟米饭,瓦罐盛菜羹,真饭土簋,啜土铏也。公享之如太牢。既毕,复前启曰:“某等闻端明在县日,为诸生讲书。村人不及往听,今幸略说。”公即取纸笔,书《庶人章》讲之。既已,复前白曰:“自《天子章》以下,各有《毛诗》两句,此独无有何也?”公默然少许,谢曰:“某平生虑不及此,当思其所以奉答。”村父笑而去,每见人曰:“我讲书曾难倒司马端明!”公闻之不介意。
        宋神宗崇熙二年(1096),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革去御史中丞官职,改任闲职官员的荣誉职——崇福观。《司马温公》叙述的便是司马光这个时期的故事。
        司马光作为杰出的历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记述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长达1362年间的史事,是我国一部杰出的编年史历史巨著。司马光曾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史,被当时人称为“端明相公”,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这样一位大学问家,自然应该通今博古,无所不晓。然而此篇却记述了这位一代大文豪被一位村学究问倒的故事。
        作品通过淡淡的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位乐观、豁达、谦虚、大度的司马温公的形象。在平直的叙述中,使人物如在目前,和蔼可亲。
        司马光被革职后,没有颓唐气馁,而是热情地体味普通人的生活。每值秋冬时节,便回到自己的家乡夏县,每天为家乡十几个从学者讲书。他讲得颇有兴味,为鼓励学习,巩固知识,别出心裁地在竹筒里放上写有学生姓名的竹签,第二天抽签测验,“讲不通”,就对学生略加责备。可见司马温公与学生的关系颇为融洽。淡淡地描画,丝毫不事烘托和渲染,这种表现形式,与司马光融融和悦的心境,与师生间欢恰的情感达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内容与形式自然而然地化为一体了。象潺潺的小河流水舒缓自如。
        据有关史书记载:“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 自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且“性不喜华靡”。生活俭朴,不事奢华。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一般百姓。祭祖坟时,一群乡学究拜见他,用瓦盆瓦罐盛着农家饭菜招待这位曾显赫一时的大官,司马光却如品尝最隆重的祭品那样香甜。其实,他在作“暖讲”时,也不过“一杯,一饭,一面,一肉,一菜而已”。当人们提出要听听温公讲课时,他既不摆大架子故作高深,也不假装客气,而是“即取纸笔,书《庶人章》讲之”。他从容地针对对象,有选择地写了《孝经·庶人章第六》这一专讲平民如何尽孝尽忠的内容。《孝经》是一部先秦时期的著作,共十八章。关于作者,说法有二,一说乃孔子著,(班固《汉书·艺文志》)。一说为曾子所著,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者究竟是谁,尚待考证。全书自第二篇《天子第二》至最后一篇《丧章第十八》,每篇都引用《毛诗》中的两句作结(汉朝人毛亨所注之《诗经》,后人称《毛诗》),而独《庶人章第六》未引用毛诗。村学究用这个问题询问司马光。一时间众目睽睽,期待之情集中到司马光身上,只见他“默然少许”,道歉说“某平生虑不及此,当思其所以奉答”。对学生抽签提问的大学问家被别人问住了。而且他丝毫不回避问题,并态度诚恳地表示,“思其所以奉答”。何等谦虚!当听说村学究每对人言“我讲书曾难倒司马端明”时,司马光“闻之不介意”。读至此,不禁想起孔老夫子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海无涯,了无止境。寥寥数语就将司马光谦虚好学的精神,宽怀大度的风姿凸现出来。
        文章在淡淡的、质朴无华的叙述中,树立起一个光彩照人,敦厚儒雅,平易谦和的高大形象。司马光广阔的胸怀,治学的求实精神,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