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上疏
范文正好论事。仁宗朝有内侍怙势作威,倾动中外。文正时尹京,乃抗疏,列其罪欲上,凡数夕环步于庭,以筹其事。家有藏书预言兵者,悉焚之。戒其子纯祐等曰:“我今上疏言斥君侧宵人,必得罪以死。我既死,汝辈勿复仕宦,但于坟侧教授为业。”既奏,神文嘉纳,为罢黜内侍。圣贤相遇,千载一时矣。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字希文,文正是他的谥号。他少时家贫而刻苦力学,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举进士。入仕以后,为官清廉刚正。在地方时吊民疾苦,除弊布新:处朝廷则以直言敢谏闻名,史称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庆历三年作参政知事时,针对北宋朝廷“积贫积弱”的政局,提出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十项政治改革主张,和欧阳修、富弼等人推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由于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这次改革失败。范仲淹还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工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其散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传诵。
这篇《范仲淹上疏》选自宋王得臣撰的《塵史》,该书多记朝廷掌故,耆旧遗闻。选篇描写的是范仲淹为诛除奸佞而冒死上疏的故事。内容简短层次清楚。开头先用一句话交待范仲淹的性格,“好论事”三个字将其忠直敢谏的形象突出在读者面前。接着用八个字“怙势作恶,倾动中外”来说明仁宗的内侍飞扬跋扈、气势嚣张。然后重点描写范仲淹上疏前的思想斗争。范仲淹“时尹京”,即当时正作京师开封府尹,官职不大,要上疏弹劾皇帝跟前炙手可热的太监,无疑是风险很大的。所以他将太监的罪状条目写好后,“凡数夕环步于庭,以筹其事”,并没有直接陈述,而是好几天在家里围绕庭院行走,反复思考策划这件事,可以想见其思想斗争的激烈。为了避免罗织构罪,家中藏有论及兵法的书,全部焚烧掉。这是因为唐朝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给宋统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夺得皇位后,用“杯酒释兵权”之计,将大将的军权削去,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给文人以高官厚禄,而对武将严加防范,兵书自然易触统治者的忌讳,范仲淹怕获罪抄家时因兵书而被疑为“不轨”,所以预作准备。此外,又对其子纯祐等安排后事,认为自己必死,希望子孙不走仕宦之道,平平稳稳地以“教授为业”。文末写上疏后,宋仁宗“嘉纳”,罢黜了宦官。作者赞为“圣贤相遇千载一时矣”。
这篇轶事小说从一个侧面刻画了范仲淹舍生取义的性格,给我们留了封建时代一个正直敢为的士大夫形象。在钦仰主人公的人格气节的同时,我们不能不为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淫威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而叹息!如作者所说,“圣贤相遇”,毕竟是“千载一时”的事情;言外之意,更多的情况是忠不见谅,智不为用,甚至斥逐赐死。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字希文,文正是他的谥号。他少时家贫而刻苦力学,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举进士。入仕以后,为官清廉刚正。在地方时吊民疾苦,除弊布新:处朝廷则以直言敢谏闻名,史称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庆历三年作参政知事时,针对北宋朝廷“积贫积弱”的政局,提出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十项政治改革主张,和欧阳修、富弼等人推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由于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这次改革失败。范仲淹还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工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其散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传诵。
这篇《范仲淹上疏》选自宋王得臣撰的《塵史》,该书多记朝廷掌故,耆旧遗闻。选篇描写的是范仲淹为诛除奸佞而冒死上疏的故事。内容简短层次清楚。开头先用一句话交待范仲淹的性格,“好论事”三个字将其忠直敢谏的形象突出在读者面前。接着用八个字“怙势作恶,倾动中外”来说明仁宗的内侍飞扬跋扈、气势嚣张。然后重点描写范仲淹上疏前的思想斗争。范仲淹“时尹京”,即当时正作京师开封府尹,官职不大,要上疏弹劾皇帝跟前炙手可热的太监,无疑是风险很大的。所以他将太监的罪状条目写好后,“凡数夕环步于庭,以筹其事”,并没有直接陈述,而是好几天在家里围绕庭院行走,反复思考策划这件事,可以想见其思想斗争的激烈。为了避免罗织构罪,家中藏有论及兵法的书,全部焚烧掉。这是因为唐朝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给宋统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夺得皇位后,用“杯酒释兵权”之计,将大将的军权削去,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给文人以高官厚禄,而对武将严加防范,兵书自然易触统治者的忌讳,范仲淹怕获罪抄家时因兵书而被疑为“不轨”,所以预作准备。此外,又对其子纯祐等安排后事,认为自己必死,希望子孙不走仕宦之道,平平稳稳地以“教授为业”。文末写上疏后,宋仁宗“嘉纳”,罢黜了宦官。作者赞为“圣贤相遇千载一时矣”。
这篇轶事小说从一个侧面刻画了范仲淹舍生取义的性格,给我们留了封建时代一个正直敢为的士大夫形象。在钦仰主人公的人格气节的同时,我们不能不为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淫威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而叹息!如作者所说,“圣贤相遇”,毕竟是“千载一时”的事情;言外之意,更多的情况是忠不见谅,智不为用,甚至斥逐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