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问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耳。”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乃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独得其六,欧阳修居其首。他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而执文坛牛耳,“天下翕然师尊之”。他的文章“纡徐委备”、“条达舒畅”,被时人奉为“今之韩愈”。(见苏轼《六一居士集叙》)欧阳修不仅开一代文风,而且还开了宋代笔记小说之先声,被世人称为“宋学”的开创者之一。这篇《卖油翁》选自他的《归田录》。
全文不长,一百四十余字,但波澜起伏,描摹生动,刻画人物极富情致,不愧为一篇精心构制的佳作。其实,这篇收在《归田录》里的《卖油翁》系修改后的定稿,初稿则见欧公另一著作《笔说》。为了明了前后写作的经过,我们不妨把《笔说》中的那篇仅一百零五字的原文抄出,以便参照对读:
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耳。”陈忿然曰:“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胡卢,设于地,置一钱,以杓酌油,沥钱眼中入胡卢,钱不湿。曰:“此无他,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作者修改前后两稿的良苦用心。作者记述陈尧咨善射之事并非向壁虚构,而是于史有据。《宋史》陈尧咨有传,说他“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并自号“小由基”。可见欧公所述有所本,但其中又有采摭所闻的成份。文章开始的写法略作更动,在对陈尧咨的称谓上,由初稿的直呼其名,改为“康肃”谥号尊称。陈氏身为长辈,欧公生也晚,改写后以晚生尊祟前贤、不妄自尊大,颇具恭谦达礼之风。把“以射艺自高”改定为“善射,当世无双”,前者过于平直,后者则纡徐有致,正由于“善射”,才“以此自矜”,点明了以射艺自矜是事出有因,为下文事情的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定稿中“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比《笔说》中的初稿增加了“睨之”、“久而不去”几个字,点铁成金,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睨之”即用眼乜斜着看,偶然路过,初不经意的样子颇为传神,“久而不去”,即卖油翁在驻足观察。“见其矢十中八九”,通过老翁的眼睛看出,说明陈氏确有高超的射艺。“但微颔之”,言简义丰,表明老翁“久而不去”并非有闲情逸致,而是心有所悟。这样一写,比初稿“射多中”不仅行文曲折,而且有了更深的意蕴。紧接着,用对比手法把陈尧咨与卖油翁进行了描摹:当陈氏诘问老翁“你懂得射艺吗?我的箭法不高明吗?”话语中饱含轻侮蔑视他人的傲慢,这时,陈氏那种矜夸自傲、目中无人的派头神气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出乎意料的是,老翁非但没有献谀奉迎,仅只淡淡地回答道:“无他,但手熟耳”,与以往深表折服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话中颇有些不足道哉的味道,这岂不气煞了这位陈大人,以为这位引车卖浆者流的老翁小视了他。对此,老翁泰然处之,以沥油入钱孔而不湿来现身说法,证明“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熟罢了”言之不谬,这时,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卖油老翁不慌不忙、神色自若地用勺子把油酌起,一线细油注入钱孔而不沾湿,甚至听到了油流注入葫芦时发出的清脆声响,这种描绘是何等精彩,用笔是何等洗练!不禁令人叹为观止。定稿仅比初稿多了六个字,就把老翁的置钱、酌油、沥油入孔、油入葫芦等全过程极其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来,可谓一字千金。在事实面前,那位陈大人也只好心悦诚服地“笑而遣之”了。定稿中的“遣”与初稿中的“释”一字之易,而意蕴大为不同。在“释”字中,也包含了陈大人的通达大度。所以,欧阳修在这篇小说的末尾举以庄子的“庖丁解牛”、“运斤斫轮”为证,引发出“熟能生巧”这一生活中的平凡道理。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精于谋篇布局,通过陈尧咨和卖油老翁两个人物的细致摹画,寓“熟能生巧”这一平凡的哲理于小说之中,自然而巧妙,读后令人折服。陈尧咨前后思想的变化过程写得入情入理,从而进一步使老翁所谈的道理得到了印证。老翁以沥油入孔的现身说法表明了自己言之不谬,其中饱含了他对生活真理的深刻见地。所以,这篇小说堪称精品。
通过这篇小说,使我们解悟到文章臻于妙境是要经过精心修改的。这篇《卖油翁》的初稿曾被苏轼称为“冲口而出,信笔而成,初不加意者”,而经过作者刻意求工的再三推敲,面目就非同一般了。欧阳修向以创作态度严谨闻名于世。宋人沈喆在《寓简》中说道:“欧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千百年来传诵于世的《醉翁亭记》也是他苦心铸词。改至再三而后成的,据《朱子语类》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欧阳修文备众体,各异其工。在翰林时,与同僚出游,偶见一奔马踏死一条狗。众人以此试记其事。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踏而杀之。一人说:有马驰于街市,卧犬遭之而毙。对此,欧阳修说:如果这样修史,连床累架不能尽也。于是,他说:逸马杀犬于道。用字极为经济。(类似记述尚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只是人物变为宋初的穆修、张景,此例曾为鲁迅先生所援引。)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颇解为文之道,诚如他所说的“为文有三多,多看多做多商量也。”这是他积多年创作实践沤心沥血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这篇形同小小说的《卖油翁》对我们也不无启迪,文章不厌千回改,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与“熟能生巧”可视为同样的道理。
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独得其六,欧阳修居其首。他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而执文坛牛耳,“天下翕然师尊之”。他的文章“纡徐委备”、“条达舒畅”,被时人奉为“今之韩愈”。(见苏轼《六一居士集叙》)欧阳修不仅开一代文风,而且还开了宋代笔记小说之先声,被世人称为“宋学”的开创者之一。这篇《卖油翁》选自他的《归田录》。
全文不长,一百四十余字,但波澜起伏,描摹生动,刻画人物极富情致,不愧为一篇精心构制的佳作。其实,这篇收在《归田录》里的《卖油翁》系修改后的定稿,初稿则见欧公另一著作《笔说》。为了明了前后写作的经过,我们不妨把《笔说》中的那篇仅一百零五字的原文抄出,以便参照对读:
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耳。”陈忿然曰:“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胡卢,设于地,置一钱,以杓酌油,沥钱眼中入胡卢,钱不湿。曰:“此无他,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作者修改前后两稿的良苦用心。作者记述陈尧咨善射之事并非向壁虚构,而是于史有据。《宋史》陈尧咨有传,说他“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并自号“小由基”。可见欧公所述有所本,但其中又有采摭所闻的成份。文章开始的写法略作更动,在对陈尧咨的称谓上,由初稿的直呼其名,改为“康肃”谥号尊称。陈氏身为长辈,欧公生也晚,改写后以晚生尊祟前贤、不妄自尊大,颇具恭谦达礼之风。把“以射艺自高”改定为“善射,当世无双”,前者过于平直,后者则纡徐有致,正由于“善射”,才“以此自矜”,点明了以射艺自矜是事出有因,为下文事情的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定稿中“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比《笔说》中的初稿增加了“睨之”、“久而不去”几个字,点铁成金,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睨之”即用眼乜斜着看,偶然路过,初不经意的样子颇为传神,“久而不去”,即卖油翁在驻足观察。“见其矢十中八九”,通过老翁的眼睛看出,说明陈氏确有高超的射艺。“但微颔之”,言简义丰,表明老翁“久而不去”并非有闲情逸致,而是心有所悟。这样一写,比初稿“射多中”不仅行文曲折,而且有了更深的意蕴。紧接着,用对比手法把陈尧咨与卖油翁进行了描摹:当陈氏诘问老翁“你懂得射艺吗?我的箭法不高明吗?”话语中饱含轻侮蔑视他人的傲慢,这时,陈氏那种矜夸自傲、目中无人的派头神气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出乎意料的是,老翁非但没有献谀奉迎,仅只淡淡地回答道:“无他,但手熟耳”,与以往深表折服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话中颇有些不足道哉的味道,这岂不气煞了这位陈大人,以为这位引车卖浆者流的老翁小视了他。对此,老翁泰然处之,以沥油入钱孔而不湿来现身说法,证明“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熟罢了”言之不谬,这时,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卖油老翁不慌不忙、神色自若地用勺子把油酌起,一线细油注入钱孔而不沾湿,甚至听到了油流注入葫芦时发出的清脆声响,这种描绘是何等精彩,用笔是何等洗练!不禁令人叹为观止。定稿仅比初稿多了六个字,就把老翁的置钱、酌油、沥油入孔、油入葫芦等全过程极其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来,可谓一字千金。在事实面前,那位陈大人也只好心悦诚服地“笑而遣之”了。定稿中的“遣”与初稿中的“释”一字之易,而意蕴大为不同。在“释”字中,也包含了陈大人的通达大度。所以,欧阳修在这篇小说的末尾举以庄子的“庖丁解牛”、“运斤斫轮”为证,引发出“熟能生巧”这一生活中的平凡道理。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精于谋篇布局,通过陈尧咨和卖油老翁两个人物的细致摹画,寓“熟能生巧”这一平凡的哲理于小说之中,自然而巧妙,读后令人折服。陈尧咨前后思想的变化过程写得入情入理,从而进一步使老翁所谈的道理得到了印证。老翁以沥油入孔的现身说法表明了自己言之不谬,其中饱含了他对生活真理的深刻见地。所以,这篇小说堪称精品。
通过这篇小说,使我们解悟到文章臻于妙境是要经过精心修改的。这篇《卖油翁》的初稿曾被苏轼称为“冲口而出,信笔而成,初不加意者”,而经过作者刻意求工的再三推敲,面目就非同一般了。欧阳修向以创作态度严谨闻名于世。宋人沈喆在《寓简》中说道:“欧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千百年来传诵于世的《醉翁亭记》也是他苦心铸词。改至再三而后成的,据《朱子语类》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欧阳修文备众体,各异其工。在翰林时,与同僚出游,偶见一奔马踏死一条狗。众人以此试记其事。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踏而杀之。一人说:有马驰于街市,卧犬遭之而毙。对此,欧阳修说:如果这样修史,连床累架不能尽也。于是,他说:逸马杀犬于道。用字极为经济。(类似记述尚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只是人物变为宋初的穆修、张景,此例曾为鲁迅先生所援引。)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颇解为文之道,诚如他所说的“为文有三多,多看多做多商量也。”这是他积多年创作实践沤心沥血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这篇形同小小说的《卖油翁》对我们也不无启迪,文章不厌千回改,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与“熟能生巧”可视为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