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豪士
乾符中,洛中有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恣陈锦衣玉食,不以充诎为戒。饮馔华鲜,极口腹之欲。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止亦在东洛,深感其家恩旧,欲召诸子从容。有敬爱寺僧圣刚者,常所来往,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某与为门徒久矣,每见其饮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不可致。止于精洁修办,小筵亦未为难。”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箸。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到水餐,俱致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成若餐荼食檗。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某前者所说岂谬哉!”而因造其门以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谓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其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餐,又嫌何事?”乃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僧抚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及大寇先陷瀍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乃与圣刚同时窜避,潜伏山谷,不食者三日。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百,买于土杯同食。腹枵既甚,粱肉之美不如。僧笑而谓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可与诸郎君吃否?”皆低头惭靦,无复词对。
《洛中豪士》选自唐代康骈所著《剧谈录》。全书记述的皆为唐朝天宝以来之杂事,题目乃编选者所加,在不同的选本中,不同的编选者赋予本文的标题亦不尽相同,《炼炭》、《李使君》与《洛中豪士》同是一篇文章。该文以极短的篇幅,典型的事例,揭露了豪贵子弟奢侈无度,极尽考究的生活,并通过遇乱后饥不择食的丑态,对这些膏梁纨绔进行了深刻而辛辣的讽刺。文章结构完整而谨严,语言清丽而明快,选材精巧,剪裁得当,是唐传奇中一篇瑰丽之作。
在封建社会里,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恣陈锦衣玉食,不以充诎为戒,饮馔华鲜,极口腹之欲。”这并不足怪,然而“以炭炊馔”,必“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实在鲜为人知,这篇小说就是选取了豪贵子弟每食必先炼炭的典型事例,睹影知竿,对封建社会中贵公子的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揭露。同时,由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他们的财产被“剽掠俱尽”及至“潜伏山谷,不食者三日”,以“脱粟为餐”时,则觉得“梁肉之美不如”。圣刚和尚嘲笑他们“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可与诸郎君吃否?”使得那几个贵公子羞愧得无言以对。前后鲜明而强烈的对照,使文章具有深长的讽刺意味,它无情地鞭挞了豪贵子弟的灵魂,对整个奢侈腐败的剥削阶级也是一个冷峻的嘲弄,而对所有在生活中过分苛求和挑剔的世人,亦不无教益和警策。
这篇小说写的是唐僖宗年间事,文章很短小,尚不足七百字,但内容充实,意蕴深远,通过洛中几个“豪士”在李使君家赴宴时“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箸,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把贵公子自以为尊贵无比的虚伪相,刻画得维妙维肖。后来“及大寇,先陷瀍洛,财产剽掠俱尽”,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感受到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剥削加剧,人民生活困苦,农民揭竿而起,唐朝统治风雨飘摇的广阔社会背景。同众多的唐人传奇一样,本文是一篇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作品。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才真正摆脱了笔记的状态,《洛中豪士》堪称一篇相当成熟的作品,其结构完整而谨严,事件有始有终,前后贯通。通过李使君“出牧罢归,”萌动宴请豪贵子弟之念始,写和尚圣刚劝止未成,李使君“广求珍异”,执意相请,而饮宴中,贵公子们“曾不下箸”,李使君“揖之再三”他们才“唯沾果实而已”。及次日,圣刚问及贵公子,他们说:“燔炙煎和,未得其法”,“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随后笔锋一转,农民起义军经此,贵公子们在山中潜伏,三日不食,当食脱粟之餐,亦觉胜过“梁肉之美”,全文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序,剪裁得当,叙述完整。文中贵公子的形象也很典型。他们在李使君家作客时,“俱致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餐荼食檗。”把几个纨绔子弟刻画得栩栩如生。李使君则是个温良谦和的封建文人代表,由于其自身地位的局限,对这些豪贵子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和尚圣刚则与李使君不同,他对这些纨绔子弟了如指掌。因此,讥讽他们的虚伪一针见血。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自然晓畅,对表现文章的主旨、刻画人物性格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洛中豪士》选自唐代康骈所著《剧谈录》。全书记述的皆为唐朝天宝以来之杂事,题目乃编选者所加,在不同的选本中,不同的编选者赋予本文的标题亦不尽相同,《炼炭》、《李使君》与《洛中豪士》同是一篇文章。该文以极短的篇幅,典型的事例,揭露了豪贵子弟奢侈无度,极尽考究的生活,并通过遇乱后饥不择食的丑态,对这些膏梁纨绔进行了深刻而辛辣的讽刺。文章结构完整而谨严,语言清丽而明快,选材精巧,剪裁得当,是唐传奇中一篇瑰丽之作。
在封建社会里,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恣陈锦衣玉食,不以充诎为戒,饮馔华鲜,极口腹之欲。”这并不足怪,然而“以炭炊馔”,必“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实在鲜为人知,这篇小说就是选取了豪贵子弟每食必先炼炭的典型事例,睹影知竿,对封建社会中贵公子的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揭露。同时,由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他们的财产被“剽掠俱尽”及至“潜伏山谷,不食者三日”,以“脱粟为餐”时,则觉得“梁肉之美不如”。圣刚和尚嘲笑他们“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可与诸郎君吃否?”使得那几个贵公子羞愧得无言以对。前后鲜明而强烈的对照,使文章具有深长的讽刺意味,它无情地鞭挞了豪贵子弟的灵魂,对整个奢侈腐败的剥削阶级也是一个冷峻的嘲弄,而对所有在生活中过分苛求和挑剔的世人,亦不无教益和警策。
这篇小说写的是唐僖宗年间事,文章很短小,尚不足七百字,但内容充实,意蕴深远,通过洛中几个“豪士”在李使君家赴宴时“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箸,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把贵公子自以为尊贵无比的虚伪相,刻画得维妙维肖。后来“及大寇,先陷瀍洛,财产剽掠俱尽”,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感受到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剥削加剧,人民生活困苦,农民揭竿而起,唐朝统治风雨飘摇的广阔社会背景。同众多的唐人传奇一样,本文是一篇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作品。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才真正摆脱了笔记的状态,《洛中豪士》堪称一篇相当成熟的作品,其结构完整而谨严,事件有始有终,前后贯通。通过李使君“出牧罢归,”萌动宴请豪贵子弟之念始,写和尚圣刚劝止未成,李使君“广求珍异”,执意相请,而饮宴中,贵公子们“曾不下箸”,李使君“揖之再三”他们才“唯沾果实而已”。及次日,圣刚问及贵公子,他们说:“燔炙煎和,未得其法”,“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随后笔锋一转,农民起义军经此,贵公子们在山中潜伏,三日不食,当食脱粟之餐,亦觉胜过“梁肉之美”,全文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序,剪裁得当,叙述完整。文中贵公子的形象也很典型。他们在李使君家作客时,“俱致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餐荼食檗。”把几个纨绔子弟刻画得栩栩如生。李使君则是个温良谦和的封建文人代表,由于其自身地位的局限,对这些豪贵子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和尚圣刚则与李使君不同,他对这些纨绔子弟了如指掌。因此,讥讽他们的虚伪一针见血。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自然晓畅,对表现文章的主旨、刻画人物性格收到相得益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