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无名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合,所值黄金千镒。公主纳之藏中,岁余取之,尽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
        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擿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白之。”尉白其故, 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见对玉阶,乃言之。”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絰,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莫,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此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 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本篇选自《纪闻》。《纪闻》书中多记唐代开元到乾元年间的事迹。书名顾名思义是作者据实纪事,未曾虚构,大抵有据。
        这篇文言短篇小说描述的是一桩破案的故事,是我国最早的公案小说之一。小说的主要梗概是: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曾将价值黄金千镒的两食合宝物赏赐给她的女儿。太平公主非常珍爱,可时间不长,宝物却被盗贼偷走。宝物被盗,龙颜震怒,责令府县侦破此案。府县两级官员貌似雷厉风行,上级催逼下级,层层加压,企图旋即破案,但毫无进展。此时主人公苏无名上场,他略施巧计,告诫官府不要打草惊蛇,终于在寒食节里乘这伙盗贼巡视假墓伺机移赃之际,将他们擒获,追回了公主丢失的宝物。
        这篇小说反映了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盗贼竟然把太平公主珍爱的宝物偷走,说明当时社会秩序不稳定,下层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困苦不堪。少数人已经为生活所迫而走上了铤而走险的反抗道路。有人认为:小说中的胡人,似指唐代外国商人如大食、波斯等国人。笔者管见:如指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亦不为过。《苏无名》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首先,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显现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作品开篇写宝物被盗,“天后大怒”,责令府县限期破案,否则判罪或处死,气氛异常紧张。这里,作者运用对比的艺术表现方法,将府县官吏和苏无名这两类人物形象,集中在同一时间、地点、场景中展开描写,通过简洁生动的对话,充分显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作品中写道:
        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接着,当吏卒们提出要苏无名帮助解脱困境时,他慨然应允,三次造访,一见县尉,二见长史,三见至高无上的皇帝。他站立在玉阶之上,面君陈词:
        “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
        这里,在如何侦破宝物被盗案件的问题上,洛州府县两级官吏担心受责,只知鹦鹉学舌,缩短破案期限,保全自己性命的言行、恰恰表明他们是酒囊饭袋、昏聩无能之辈;而苏无名临危受命时的慷慨陈词,所用的欲擒故纵的稳兵之计,则显示出他胸有成竹,足智多谋,从容擒盗的非凡本领。两相对比,不同人物的智慧与才华,孰高孰低,虽未加贬褒,不言自明。
        其次。文章层层推理,论如析薪,逻辑性强,颇具推理小说的特征。推理小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靡西方小说领域内的一个新品种,但从《苏无名》这篇我国古代侦破小说中亦可以见到她的雏型。苏无名当时虽然不是有意识地运用推理的方法,但他的正确分析判断,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思维过程,正是他能侦破宝物被盗案的关键所在。作品最后一节这样写道:
        “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贼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
        “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此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
        盗宝案之所以能够侦破,说明苏无名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他是这样进行推理的:
        其一,凡是寒食节里祭奠扫墓的人都要到墓地去。察看赃物有无变化的胡人伪装成祭奠扫墓的人,所以,察看赃物有无变化的胡人一定要到墓地去。
        其二,如果是祭奠死者,那么这些胡人应该感到悲哀,现在这些胡人不感到悲哀,所以这些胡人不是祭奠死者。
        其三,如果暂缓擒拿盗贼的期限,那么盗贼会认为偷盗宝物的事情尚未发现,不必将赃物及时转移。
        苏无名正是由于眼光锐利,善于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举动。因此当见到胡人出葬时,他已留意到他们不是为死者送葬。在吏卒们请求他帮助侦破宝物被盗案时,他立刻想到盗宝案与胡人出葬之间的密切关系,最终能够将人赃俱获,一网打尽。此外,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