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达
晋沙门慧达,姓刘名萨荷,西河离石人也。未出家时,长于军旅,不闻佛法,尚气武,好田猎。年三十一,暴病而死。体尚温柔,家未殓,至七日而苏。
说云:“将尽之时,见有两人执缚将去,向西北行。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见有一人,执弓带剑,当衢而立,指语两人,将荷西行。见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声言:“勿与之也。”有人从地踊出,执铁杵,将欲击之。荷遽走,历入十许家皆然,遂无所得。
复西北行,见一妪乘车,与荷一卷书,荷受之。西至一家,馆宇华整,有妪坐于户外,口中虎牙。屋内床帐光丽,竹席青几,复有女子处之。问荷:“得书来不?”荷以书卷与之,女取余书比之。俄见两沙门,谓荷:“汝识我不?”荷答:“不识。”沙门曰:“今宜归命释迦文佛。”荷如言发念,因随沙门俱行。
遥见一城,类长安城,而色甚黑,盖铁城也。见人,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沙门曰:“此狱中鬼也。”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著人头,头断;著脚,脚断。二沙门云:“此寒冰狱也。”荷便识宿命,知两沙门,往维卫佛时,并其师也。作沙弥时,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虽有佛,竟不得见从。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见从伯,在此狱里。谓荷曰:“昔在邺时,不知事佛。见人灌像,聊试学之,而不肯还直,今故受罪。犹有灌福,幸得生天。”次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观见甚多。狱狱异城,不相杂厕;人数如沙,不可称计。楚毒科法,略与经说相符。
自荷履践地狱,示有光景。俄而忽见金色,晖明皎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大士也。”皆起迎礼。有二沙门,形质相类,并行而东。荷作礼毕。菩萨具为说法,可千余言,末云:“凡为亡人设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世姻媾亲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苦,即得免脱。七月望日,沙门受腊,此时设供,弥为胜也。若制器物,以充供养,器器摽题,言为某人亲奉上三宝,福施弥多,其庆逾速。沙门、白衣,见身为过,及宿世之罪,种种恶业,能于众中尽自发露,不失事条,勤诚忏悔者,罪即消灭;如其弱颜羞惭,耻于大众露其过者,可在屏处,默自记说,不失事者,罪亦除灭。若有所遗露,非故隐蔽,虽不获免,受报稍轻。若不能悔,无惭愧心,此名执过不反,命终之后,克坠地狱。又他造塔及与堂殿,虽复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诚供助,获福甚多。若见塔殿或有草秽,不加耘除,蹈之而行,礼拜功德,随即尽矣。”又曰:“经者尊典,化导之津。《波罗蜜经》功德最胜,《首楞严》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读诵经处,其地皆为金刚,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能勤讽持,不堕地狱。般若定本及如来钵,后当东至汉地。能立一善于此经钵,受报生天,倍得功德。”所说甚广,略要载之。荷临辞去,谓曰:“汝应历劫,备受罪报;以尝闻经法,生欢喜心,今当见受轻报,一过便免。汝得济活,可作沙门。洛阳、临淄、建业,鄮阴、成都五处,并有阿育王塔,又吴中两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颇得真相。能往礼拜者,不堕地狱。”语已东行,荷作礼而别。
出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道边有高座,高数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执笔北面而立,谓荷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创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证荷杀鹿年月时日。荷惧然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 自视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忽然不觉还复全形。执笔者复问:“汝又射雉。亦尝杀雁。”言已,又投镬汤,如前烂法。受此报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谓荷曰:“汝受轻罪,又得还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后,复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遥见故身,意不欲还,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 而得稣活。
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达。太元末,尚在京师。后往许昌,不知所终。
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文士的宣扬,梁代崇信佛教,特别是武帝的三次舍身为“寺奴”,更使释教成为国教。此风之下,佛教徒所作以宣教为目的的志怪亦较多,王琰所撰《冥祥记》是其中较重要的一部。
《隋志》杂传类著录曰:“《冥祥记》十卷,王琰撰。”两《唐志》同,《新志》入小说家。慧皎《高僧传序》、法琳《破邪论》、道宣《三宝感通录》及《法苑珠林》等书中均载。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得一百三十一则及自序一篇。此书似成于梁初,“释慧进”条云:“前齐永明中”一句可证。然所记无梁事。王琰及佛门弟子,虔信佛教,是书即其感于观世音菩萨金像显验而作,《自序》云:“年在幼稚,于交趾贤法师所受五戒。”并得到观世音菩萨金像一座,虔心供养,曾数显灵。“循复其事,有感深怀,沿此征觌,缀成斯记。”所记皆为佛事,多讲善恶报应,旨在劝人积德行善,勿杀生灵,崇奉佛教,是一部自神其教的宗教宣传品,可说是“释氏辅教书”的代表作。总观其书,虽情节偶有所取,也不乏反映人民疾苦之作,但由于缺少社会意义,现实性较之初期的志怪反而薄弱,内容也不免千篇一律,故可取者甚少。但在艺术上,却不无独到之处,不少篇章叙事最为委曲详尽,描摹细密,文笔生花,时有可观。《慧达》一则,可为代表,故略述一二,以概其全。
此则乃记地狱。共分七节。首节交代主人公沙门慧达出身、经历、爱好及死而复生。次节写其将尽之时被缚往地狱时路上所见情节。三节记老妪与书、女子索之及同二沙门对话。四节写至“寒冰狱”及“刀山地狱”,并补叙前两沙门来历,插与从伯相逢,始明入地狱之缘由。五节写遇观世大士,并聆听说教。六节写此后在地狱中备受磨难及遣归。七节写复活后感观音显灵而出家奉法。文中所表现的观念和主题,不外乎善恶报应,要人们相信阳间做了坏事,在阴间必然要受种种折磨和惩罚,以规劝世人生前应该多做好事,笃信佛教。迷信色彩自然十分浓重。然而,换个角度考虑一下,人难道不应该多做点好事,而少做点坏事吗?杀鹿猎雁尚要受到惩戒,况杀人乎!联想当时的社会背景,佛教得以流传,除统治者需要外,还适应了人民在孤苦无告的情况下寄希望于神明的心理需要,以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起码的理想。
思想内容不可取者甚多,然而其艺术成就却是公认的。
其一,文章充分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大胆采用新鲜奇特的幻想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死而复苏已属新奇,地狱之行更透着奇特,观世大士显灵应验写得活灵活现,这样的关于佛法神力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情节和形式,无疑对后世志怪、传奇和神魔小说的艺术构思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这一点可以从《西游记》等书中寻绎出它的影响。
其二,文笔委曲多变,叙事详尽细密。由于作者刻意求精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描写等表现手段,把个佛教故事写得栩栩如生。特别像观世大世那样的明显说教,也能摆脱空洞乏味的陈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写黄泉路上之所见:执弓带剑人引路;空中声言,勿与之食;地踊之人以杵击;乘车老妪、虎牙老妪、索书之女子;与二沙门对话,处处显得精细曲折。再如写地狱:铁城之鬼,“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狰狞万分。寒冰狱,“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著人头,头断;著脚,脚断”,可怖万分。写地狱之刑,“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四体,溃然烂碎。”十八层地狱之阴森恐怖,跃然纸上。成功之处还在于叙事当中,兼有场景描写,如:“向西北行,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屋舍甚多,白壁赤柱。”“屋内床帐光丽,竹床青几。”“遥见一城,类长安城,而色甚黑。”“山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这种烘托手法的成功运用,在唐前志怪中是较为少见的,标志着志怪小说趋于成熟。
其三,语言繁简得当,因事而异。对刀山地狱的描写运用了“粗陈梗概”的写法,寥寥几笔带过,而对观世大士不惜笔墨,极尽详密。如:“俄而忽见金色,晖明皎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大士也’。皆起迎礼。”对观世大士的教诲也不厌其烦地加以强调,用心可谓良苦。旨在宣教,阐明佛法,乃主题之所在,故不以多为赘。
其四,《冥祥记》,篇幅最长者当属此则,达一千五百言,确为创记录的数字,与唐传奇相比毫无逊色,亦不再是“粗陈梗概”的简单记述,而过渡成为情节曲折,人物较生动的短篇小说,为唐传奇的发展提供了可鉴之资。
《冥祥记》的艺术成就由此可见一斑,《慧达》一篇更充分显示了志怪小说在艺术上的跃进,在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该书被后世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
说云:“将尽之时,见有两人执缚将去,向西北行。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见有一人,执弓带剑,当衢而立,指语两人,将荷西行。见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声言:“勿与之也。”有人从地踊出,执铁杵,将欲击之。荷遽走,历入十许家皆然,遂无所得。
复西北行,见一妪乘车,与荷一卷书,荷受之。西至一家,馆宇华整,有妪坐于户外,口中虎牙。屋内床帐光丽,竹席青几,复有女子处之。问荷:“得书来不?”荷以书卷与之,女取余书比之。俄见两沙门,谓荷:“汝识我不?”荷答:“不识。”沙门曰:“今宜归命释迦文佛。”荷如言发念,因随沙门俱行。
遥见一城,类长安城,而色甚黑,盖铁城也。见人,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沙门曰:“此狱中鬼也。”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著人头,头断;著脚,脚断。二沙门云:“此寒冰狱也。”荷便识宿命,知两沙门,往维卫佛时,并其师也。作沙弥时,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虽有佛,竟不得见从。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见从伯,在此狱里。谓荷曰:“昔在邺时,不知事佛。见人灌像,聊试学之,而不肯还直,今故受罪。犹有灌福,幸得生天。”次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观见甚多。狱狱异城,不相杂厕;人数如沙,不可称计。楚毒科法,略与经说相符。
自荷履践地狱,示有光景。俄而忽见金色,晖明皎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大士也。”皆起迎礼。有二沙门,形质相类,并行而东。荷作礼毕。菩萨具为说法,可千余言,末云:“凡为亡人设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世姻媾亲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苦,即得免脱。七月望日,沙门受腊,此时设供,弥为胜也。若制器物,以充供养,器器摽题,言为某人亲奉上三宝,福施弥多,其庆逾速。沙门、白衣,见身为过,及宿世之罪,种种恶业,能于众中尽自发露,不失事条,勤诚忏悔者,罪即消灭;如其弱颜羞惭,耻于大众露其过者,可在屏处,默自记说,不失事者,罪亦除灭。若有所遗露,非故隐蔽,虽不获免,受报稍轻。若不能悔,无惭愧心,此名执过不反,命终之后,克坠地狱。又他造塔及与堂殿,虽复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诚供助,获福甚多。若见塔殿或有草秽,不加耘除,蹈之而行,礼拜功德,随即尽矣。”又曰:“经者尊典,化导之津。《波罗蜜经》功德最胜,《首楞严》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读诵经处,其地皆为金刚,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能勤讽持,不堕地狱。般若定本及如来钵,后当东至汉地。能立一善于此经钵,受报生天,倍得功德。”所说甚广,略要载之。荷临辞去,谓曰:“汝应历劫,备受罪报;以尝闻经法,生欢喜心,今当见受轻报,一过便免。汝得济活,可作沙门。洛阳、临淄、建业,鄮阴、成都五处,并有阿育王塔,又吴中两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颇得真相。能往礼拜者,不堕地狱。”语已东行,荷作礼而别。
出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道边有高座,高数十丈,有沙门坐之,左右僧众,列倚甚多。有人执笔北面而立,谓荷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创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证荷杀鹿年月时日。荷惧然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 自视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忽然不觉还复全形。执笔者复问:“汝又射雉。亦尝杀雁。”言已,又投镬汤,如前烂法。受此报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谓荷曰:“汝受轻罪,又得还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后,复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遥见故身,意不欲还,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 而得稣活。
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达。太元末,尚在京师。后往许昌,不知所终。
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文士的宣扬,梁代崇信佛教,特别是武帝的三次舍身为“寺奴”,更使释教成为国教。此风之下,佛教徒所作以宣教为目的的志怪亦较多,王琰所撰《冥祥记》是其中较重要的一部。
《隋志》杂传类著录曰:“《冥祥记》十卷,王琰撰。”两《唐志》同,《新志》入小说家。慧皎《高僧传序》、法琳《破邪论》、道宣《三宝感通录》及《法苑珠林》等书中均载。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得一百三十一则及自序一篇。此书似成于梁初,“释慧进”条云:“前齐永明中”一句可证。然所记无梁事。王琰及佛门弟子,虔信佛教,是书即其感于观世音菩萨金像显验而作,《自序》云:“年在幼稚,于交趾贤法师所受五戒。”并得到观世音菩萨金像一座,虔心供养,曾数显灵。“循复其事,有感深怀,沿此征觌,缀成斯记。”所记皆为佛事,多讲善恶报应,旨在劝人积德行善,勿杀生灵,崇奉佛教,是一部自神其教的宗教宣传品,可说是“释氏辅教书”的代表作。总观其书,虽情节偶有所取,也不乏反映人民疾苦之作,但由于缺少社会意义,现实性较之初期的志怪反而薄弱,内容也不免千篇一律,故可取者甚少。但在艺术上,却不无独到之处,不少篇章叙事最为委曲详尽,描摹细密,文笔生花,时有可观。《慧达》一则,可为代表,故略述一二,以概其全。
此则乃记地狱。共分七节。首节交代主人公沙门慧达出身、经历、爱好及死而复生。次节写其将尽之时被缚往地狱时路上所见情节。三节记老妪与书、女子索之及同二沙门对话。四节写至“寒冰狱”及“刀山地狱”,并补叙前两沙门来历,插与从伯相逢,始明入地狱之缘由。五节写遇观世大士,并聆听说教。六节写此后在地狱中备受磨难及遣归。七节写复活后感观音显灵而出家奉法。文中所表现的观念和主题,不外乎善恶报应,要人们相信阳间做了坏事,在阴间必然要受种种折磨和惩罚,以规劝世人生前应该多做好事,笃信佛教。迷信色彩自然十分浓重。然而,换个角度考虑一下,人难道不应该多做点好事,而少做点坏事吗?杀鹿猎雁尚要受到惩戒,况杀人乎!联想当时的社会背景,佛教得以流传,除统治者需要外,还适应了人民在孤苦无告的情况下寄希望于神明的心理需要,以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起码的理想。
思想内容不可取者甚多,然而其艺术成就却是公认的。
其一,文章充分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大胆采用新鲜奇特的幻想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死而复苏已属新奇,地狱之行更透着奇特,观世大士显灵应验写得活灵活现,这样的关于佛法神力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情节和形式,无疑对后世志怪、传奇和神魔小说的艺术构思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这一点可以从《西游记》等书中寻绎出它的影响。
其二,文笔委曲多变,叙事详尽细密。由于作者刻意求精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描写等表现手段,把个佛教故事写得栩栩如生。特别像观世大世那样的明显说教,也能摆脱空洞乏味的陈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写黄泉路上之所见:执弓带剑人引路;空中声言,勿与之食;地踊之人以杵击;乘车老妪、虎牙老妪、索书之女子;与二沙门对话,处处显得精细曲折。再如写地狱:铁城之鬼,“身甚长大,肤黑如漆,头发曳地”,狰狞万分。寒冰狱,“其处甚寒,有冰如席,飞散著人头,头断;著脚,脚断”,可怖万分。写地狱之刑,“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四体,溃然烂碎。”十八层地狱之阴森恐怖,跃然纸上。成功之处还在于叙事当中,兼有场景描写,如:“向西北行,行路转高,稍得平衢,两边列树。”“屋舍甚多,白壁赤柱。”“屋内床帐光丽,竹床青几。”“遥见一城,类长安城,而色甚黑。”“山南大道,广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称计。”“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这种烘托手法的成功运用,在唐前志怪中是较为少见的,标志着志怪小说趋于成熟。
其三,语言繁简得当,因事而异。对刀山地狱的描写运用了“粗陈梗概”的写法,寥寥几笔带过,而对观世大士不惜笔墨,极尽详密。如:“俄而忽见金色,晖明皎然。见人长二丈许,相好严华,体黄金色。左右并曰:‘观世大士也’。皆起迎礼。”对观世大士的教诲也不厌其烦地加以强调,用心可谓良苦。旨在宣教,阐明佛法,乃主题之所在,故不以多为赘。
其四,《冥祥记》,篇幅最长者当属此则,达一千五百言,确为创记录的数字,与唐传奇相比毫无逊色,亦不再是“粗陈梗概”的简单记述,而过渡成为情节曲折,人物较生动的短篇小说,为唐传奇的发展提供了可鉴之资。
《冥祥记》的艺术成就由此可见一斑,《慧达》一篇更充分显示了志怪小说在艺术上的跃进,在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该书被后世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