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2024-03-03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顾虎头为人画扇,作嵇阮,都不点眼睛,便送还扇主。扇主问之,顾答曰:“点眼睛便欲能语!”
        《俗说》三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两《唐志》未录。此书现已亡失。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得五十二则。似成书于南朝齐梁年间。是书主要记东晋和刘宋时期社会上层人物的佚闻杂事,内容相当烦杂琐碎。除个别篇章外,社会意义也不深刻,但艺术上却不乏成功之作。《点睛》一则,即属此列。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名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因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但就是这样一位长于绘画的“三绝”大师,在为扇主画阮籍、嵇康两位竹林贤人肖像时,居然不画眼睛,真个奇而又奇了。看似不通情理,荒诞不堪,实则蕴含深刻的道理。顾长康画人注重画眼睛,曾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东晋方言,意为这个,此处专指眼睛)之中。”主张“以形写神”,认为人物画中的点睛之笔是绘画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故有“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著名绘画理论。沈约所作《点睛》一篇,体现的就是顾虎头的创作思想,强调的恰恰是“点睛”。作者借顾恺之言行,隐约而坚决地表达了自己行文叙事的指导思想,即作文章也要如此,也要有点睛之笔。名为顾长康点睛,实为沈约点睛。作品本身即为点睛之作,而虎头之言即为作者点睛之笔。
        沈约不饮酒,少嗜欲,唯好图书,家中藏书多达二万卷,京城之中无人可匹。且昼夜不倦,博览群书,以文会友,时有“沈诗任笔”之说,而称雄竟陵。其诗辞藻绮丽,注重声律对偶和谐,并提倡“四声八病”之说,与谢眺等共创了新体诗,即“永明体”,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发展,为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沈约为文,亦如其诗,着意雕饰,以表现其“高才博洽”。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了情文互用而偏重文藻的观点。然《点睛》一文,却少雕琢,简约质朴,隽永含蓄,生动传神。篇幅虽极短小,但通过有选择地记述人物的只言片语或微小举动,而把一代名画家的风度、气质、爱好,特长写得鲜明生动,从而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在体现创作意图的“点睛之笔”中,作者纯熟地运用了“欲擒故纵”的创作手法,以不点睛来强调点睛,贴切自然,令人醒目,给读者以无限遐想:如若点上眼睛,岂止是“能语”,只怕活生生的风姿特秀、身长七尺八寸,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嵇中散和畏谗惧祸,纵酒佯狂,寄情老庄,言谈玄远,壮志难酬的阮步兵也会出现在看官面前。后人在论述顾恺之画时,曾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赞誉,以此评价沈约之文,亦不为过矣。
        唐人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其云:“武帝(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张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这就是“画龙点睛”成语的出处。然究其根源,却是沈约《点睛》篇之变文。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