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人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吴黄龙年中,吴都海盐有陆东美,妻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时人号为“比肩人”。夫妇皆云比翼,恐不能佳也。后妻死,东美不食求死,家人哀之,乃合葬。未一岁,冢上生梓树,同根二身,相抱而合成一树,每有双鸿,常宿于上。孙权闻之嗟叹,封其里曰“比肩”,墓又曰“双梓”。后子弘与妻张氏,虽无异,亦相爱慕,吴人又呼为“小比肩”。
        自晋至隋,志怪的创作颇为繁荣。上自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学子、僧人道徒,都有志怪的作者。在众多的志怪作者中,更有一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撰有志怪《述异记》十卷,原书已佚。从今存的九十条辑文中看,《述异记》在六朝志怪中尚属中上之作,“比肩人”就是《述异记》中的一个著名的故事。
        “比肩人”讲的是三国时期一个夫妻恩爱、生死不渝的动人故事。《红楼梦》中“好了歌”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可是,世上恩爱夫妻确实也不少见。但恩爱而达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的程度,就比较少了。而能同生共死、不惜以身殉之的夫妻就更少了(当然,现在并不提倡殉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中夫妻关系的那种平等色彩。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历来都是讲“夫唱妇随”,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子只是男子的点缀、附属品,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可在“比肩人”这个故事中,陆东美和妻子朱氏的关系是平等的。妻子亡故后,“东美不食求死”。不是女子为男子殉情,而是男子为他所心爱的女子去死。“比肩人”的故事,虽然没有汉末焦仲卿夫妇和《搜神记》中韩凭夫妇故事那种反抗礼教的尖锐主题,可是,这一故事中夫妇关系的平等色彩也是有悖于传统的封建伦理规范的。
        故事发展到两人合葬,并未出现超现实的因素,完全是一个现实的故事。但紧接着关于冢墓的种种描绘,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未一岁,冢上生梓树,同根二身,相抱而合成一树,每有双鸿,常宿于上。
        这种超现实的想象,是对现实中遗憾的一种弥补,也是一曲美满姻缘的热情赞歌。生则比肩、死亦不离的婚姻理想,化成了同根相连、紧紧搂抱的梓树,比翼齐飞的双鸿。
        类似的想象还出现在《孔雀东南飞》以及韩凭夫妇的故事中。
        焦仲卿、刘兰芝双双殉情以后,“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命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韩凭夫妇为康王迫害致死以后,“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于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类似的想象还出现在另一些六朝志怪之中。可见它们同源于互相启迪、彼此补充的民间传说的大系统,反映了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比肩人”摒弃了一般志怪中常见的怪诞悖理的成分,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说教。它以健康的情调、浪漫主义的幻想,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婚姻理想。只是由于故事略去了社会背景的描写,使它未能融入更多、更深刻的思想内容。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我国古代小说还处在一个不自觉的起步阶段,那么,这种情节的单纯、社会内容的单薄,也就可以理解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