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慈

2022-11-30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通。尝在曹公座,公笑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放云:“此易得耳。”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公大拊掌,会者皆惊。公曰:“一鱼不周坐客,得两为佳。”放乃复饵钓之。须臾引出,皆三尺余,生鲜可爱。公便自前脍之,周赐座席。公曰:“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公恐其近道买,因曰:“吾昔使人至蜀买锦,可敕人告吾使,使增市二端。”人去,须臾还,得生姜。又云:“于锦肆下见公使, 已敕增市二端。”后经岁余,公使还,果增二端。问之,云:“昔某月某日,见人于肆下, 以公敕敕之。”
        后公出近郊,士人从者百数。放乃赍酒一罂,脯一片,手自倾罂,行酒百官,百官莫不醉饱。公怪,使寻其故。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
        公怒,阴欲杀放。放在公座,将收之,却入壁中,霍然不见。乃募取之。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后人遇放于阳城山头,因复逐之,遂走入羊群。公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曹公不复相杀,本试君术耳。今既验,但欲与相见。”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人即云:“此羊是。”竟往赴之。而群羊数百,皆变为羝,并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许。”于是遂莫知所取焉。

        《左慈》在《搜神记》卷一。还见于《北堂书钞》、《法苑珠林》、《太平御览》,均引自《搜神记》。由此,《左慈》定为干宝原撰。
        《左慈》叙述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传说故事。作品描写一个名叫左慈的术士,少有神通并多次以他的神术戏弄曹操,后来曹操大怒,暗中打算杀死左慈。但是左慈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致使曹操和他的爪牙无计可施。
        据史书记载,左慈其人为东汉末方士。字元放,庐江(今属安微)人。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为葛玄之师,“葛玄从慈受之。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左慈的传说又见于《后汉书·左慈传》、《神仙传》。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左慈掷杯戏曹操”一段亦是由《搜神记·左慈》发展而来的。
        《左慈》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具有积极浪漫主义倾向。浪漫主义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左慈这个形象以及他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人民对荒淫无道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和反感,左慈及他的神术就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尽管干宝写《搜神记》的目的是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他搜集编撰的这个民间传说本身却是人民大众心理的写照。
        《左慈》的写作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故事中的两个活生生的但又截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左慈与曹操。这两个人在作品中是对立的形象。左慈是人民群众理想愿望的代表,他机智而有神通,能运用神术当众从盘中钓出松江鲈鱼,须臾间从蜀中取回生姜,曹操的发难并没有难倒他。他用一罂酒、一片脯醉饱百官,而这些酒肉竟是来自酒肆,使得曹操大怒。曹操抓他,他“却入壁中,霍然不见”,欲捕他时,他又变人变羊,使得曹操无法施展他的淫威。左慈这个形象及他的神术的塑造与刻画,使读者颇感可爱,他的神术固然是作者奇丽的幻想,然而读者却能因他戏弄曹操、遁入壁中、变为羝使捕者莫辨而拍案叫绝。因为他的神术是广大人民寄予的一种愿望,恰恰是人民想做而不能做到的。因而左慈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必然引起读者的共鸣。
        曹操在文中是统治者的代表。他狡诈、阴险、虚伪,在作品中与左慈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宴会上提出要食“松江鲈鱼”、“蜀中生姜”,这无异于唐代杨贵妃在长安要食南国的鲜荔枝。后“公出近郊,士人从者百数”。从这几段描写读者便可见当时统治者们奢侈荒淫的生活之一斑。曹操处处多疑狡诈,他让左慈去买蜀中生姜,又怕他在附近买了,便让左慈顺便通知他的使者,命他多买回两端锦。这当然难不住神法在身的左慈。曹操暗中派人抓左慈时,却抓不到他。于是派人到羊群中告诉他说:“曹公不复相杀,本试君术耳。今既验,但欲与相见。”此时,“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化为老羝的左慈,如此回敬捕之者,颇为幽默。他洞悉捕者之诈,所以“群羊数百,皆变为羝”,都做感恩戴德之状使捕之者“莫知所取”。这一段描述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统治者及其爪牙阴险狡诈的面目也被揭露得体无完肤。
        《三国演义》中诗赞左慈“飞步凌云遍九州,独凭遁甲自遨游。等闲施设神仙术,点悟曹瞒不转头。”赞颂左慈道术仙机,讽刺曹操奸雄权势。《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书中明显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一般认为,这与宋元时期民族矛盾中“人心思汉”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思想局限性有一定关系。然而从《搜神记》中曹操与左慈的形象,以及作者对两个典型人物的倾向性来看,“抑曹”倾向似由来已久。
        《左兹》这篇小说语言简朴,采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形象,用形象本人的语言和行为去说话,作者再用朴实简约的语言把故事贯穿起来,人物就显得栩栩如生。鲁迅先生说:“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这也许是六朝志怪小说语言特点的成因之一吧。《搜神记》中也有一大部分只用三言两语记述的零星琐碎的“新闻”,如: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怪则怪矣,却难以作小说观。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