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

2024-02-11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羿年五岁,父母与入山。其母处之大树下,待蝉呜,还欲取之,群蝉俱呜,遂捐弃。羿为山间取养。羿年二十能习弓矢,仰天叹曰:“我将射远方,矢至吾门止。”因捍即射,矢摩地截草,径至羿门,随矢去。
        羿是古代神话中的天神。本文使羿由射日的天神,演化为射箭寻家的少年。羿五岁时,被父母遗弃在深山里,在母亲犹豫之时,群蝉俱鸣决定了他的命运。他没有在山中消失,被山间所养,二十岁时学习射箭。他想念父母,不挟遗弃之嫌,仰天长叹感动了天神,如所愿一箭射到了自已的家门,他随着射出的小路回到家里。这个保留着传说色彩的清新优美的故事,富于生活情趣,不同于神话中的羿的传说。羿在神话中是善射之神,有关羿传说的记载集中在《淮南子》中,他由天神派到人间除害,射杀猛兽修蛇,灭风神火神的威风,射下不按顺序一齐出现的九个太阳,战绩显赫,是拯救人民出水深火热之灾的天神,这是上古先民神话中颇为著名的。在阶级社会里羿成为为君服务,甚至自己篡权做了君主的神性英雄,并和嫦娥的传说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羿的神话,但众多的神话都没有涉及到羿的出生及童年生活,《括地图》中的传说弥补了这个不足,并对羿形象进行了再加工,取与神话传说相关的因素,即习弓矢而善射发生联想,和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弃儿现象结合,给羿创造了一个辛酸而晦暗的青少年时代。它源自民间的传说,折射出平民百姓的审美意向。神可敬也可畏,只能敬而远之;而被遗弃在山中,长大后一心寻家的少年形象,则倾注了人们对羿的怜爱之情,反映了人们对弃儿命运的关注,希望他们有美好的结局,能与家人团圆。民间艺术家根据社会下层的社会要求和欣赏心理,赋旧人物以新内容,在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西汉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人们把重归家园,合家团聚的美好愿望,通过改造天神羿的故事反映出来。希望被迫分散的骨肉在一块净土上安然无恙,有朝一日借助神灵的帮助与亲人团圆。这极富人情味的故事,是民间艺术家将幻想和现实结合的产物,它没有文人小说中常见的夸张和虚饰,以朴实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受到人们喜爱。
        《括地图》是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羿的传说别具一格。它不是发生在想象中海外或海内边极地带异国的奇事,是把痛苦现实理想化,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人们通过幻想,给自己创造一个自由的艺术世界,在这里人们的精神创造力得到发挥,审美要求得到满足,人类的天性得到表现。越是在动乱的时代,越会产生诸如桃花源之类的幻想,在战乱频仍骨肉被迫分离的西汉末,产生出羿寻家的传说也就不奇怪了。这篇小说简朴流畅,在短小的篇幅里叙述了羿被遗,被养,寻家的经过,有声有色,扣人心弦,详于父母不忍丢弃儿子而又不得不把它遗弃在深山,略于“山间取养”的生活。留有读者驰骋想象的余地,不拘泥于表面文章。射箭寻家是全文中最精彩的形象描写,箭射出后“摩地截草,径至羿门”,本是虚构的情节,却以极生动的形象性和极强的实笔写出,如作者亲眼所见一般。“径”可语带双关,一是箭头一直向前,至羿的家门才停止,也可以理解为箭头过后出现了一条小路,为归家的羿指明方向。这篇短文有一定的故事性,有形象,有虚构,且相对完整,已经具备了小说的特征,是汉末小说苑中的精品。由于《括地图》佚失,一直为研究小说者所忽略,未能产生应有的影响。
        《括地图》从“语怪之祖”《山海经》中取材不少,模仿的痕迹甚明,也保留了一些优美的民间传说。《括地图》没有流传下来。《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都引有佚文,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出三十多条,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也有辑本。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