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定女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郡人张广定者,遭乱避地。有女年四岁,不能步涉,又不可担负,计弃之固当饿死,不欲令其骸骨之露;村口有古大冢,上颠先有穿穴,乃以器盛缒之,下此女于冢中,以数月许干饭及水浆与之而舍去。候世平定,其间三年,广定得还乡里,欲收冢中所弃女骨更殡埋之。广定往视,女故坐冢中,见其父母犹识之,甚喜。而父母初疑其鬼也,入就之,乃知其不死。问从何得食?女言:“粮初尽时甚饥,见冢角有一物,伸颈吞气;试效之,转不复饥; 日月为之,以至于今。父母去时所留衣被, 自在冢中,不往来,衣服不败,故不寒冻。”广定索女所言物,乃是一大龟耳。女出食谷,初小腹痛,呕逆,久许乃习。
        陈寔所作的《异闻记》属杂记体志怪,与以前的志怪小说不同,它不是用史传形式记录人物的事迹,也有别于地理博物体志怪记载山川动植物及远国异民传说,而是杂记今古各种异怪故事,“是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突破和创新,在题材和手法上获得极大的自由,因而一经出现便成为志怪的主要形式。”(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异闻记》现已散佚,鲁迅先生从古籍中辑出两篇,《张广定女》便是其中之一,因而,它便成为《异闻记》的重要传世之作,反映了《异闻记》的风格和特点。
        《张广定女》写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件怪事:张广定夫妇为避战乱,将女儿丢弃在一个古冢中,三年后归来,却发现女儿出人意料地活着,原来她是仿效乌龟的呼吸而活下来的。
        是否真有其事,现已无从查考,但可以肯定,它记载的是当时的民间传闻,并加进了许多想象成分。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可看出这个故事得以流传的端倪。汉代,神仙方术和谶纬迷信盛行,人们求长生,信迷信,认为万物有灵。自古以来,乌龟就被认为是四灵之一,传说张女效龟息得生,与这种说法有关。这个传闻既迎合了古代的迷信说法,又顺应了当时的求长生不老之风,因而流传于世,并且对后世也有影响。苏东坡的诗《和读山海经十二首》:“乱离弃弱女,破冢割思怜。宁知效龟息,三岁号穷山。长生定可学,当信仲弓言。支床竟不死,抱一无穷年。”所咏的就是这个故事。
        同时,将这一奇闻异事放在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考虑,又可窥见东汉末年的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小说一开头就交待了事情的原委:“郡人张广定者,遭乱避地。”战乱使人们不得不离乡背井,流离失所,而张广定尤为不幸,他的女儿年方四岁,“不能步涉,又不可担负。”又怎能忍受颠沛之苦?百般无奈,张广定决定将孩子遗弃,夫妇俩自走他乡。作父母的不得不抛弃自己的亲骨肉,再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更为凄惨的了,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当时的乱离状况。曹操曾有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如果说这一诗句是对东汉末年乱世的形象描述,那么张广定弃女之事就是人民所受痛若的明证。饿殍遍野,百姓家破人亡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乱世多怪事,这就是张女传奇的特殊背景。在决定弃女之时,张广定的内心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只要有一点办法,他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女儿,又怎能忍心让女儿死后,尸骨暴露而无人收敛呢!他终于为女儿找到了“安息之所”——一个古冢。张广定将女儿安置在古冢中,安置的办法,小说中叙述是详尽的:“以器盛缒之”、“以数月许干饭及水浆与之而舍去”。虽然死亡的命运难以逃脱,但是,哪怕女儿能多活一天,也是父母之所愿,这里,既活现出张氏夫妇对女儿的爱心,又造设悬念,为后文留下伏笔。
        三年后,世事终于平定,张广定得以返乡,去收拾女儿的尸骨,准备将其厚葬。然而,女儿仍然坐在冢中,仍然认识自己的父母,并且显得非常高兴。简直是太出乎意料了,莫非是女儿鬼魂吗?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自然,在读者眼前展现了这样一幅图景:女儿见到久别的父母满心欢喜,而父母见可怜的女儿仍然活着,却无比惊诧,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确信张女没有死时,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说通过张氏夫妇与女儿间的一问一答,使真相大白:张女因仿效乌龟呼吸而不饥饿,因父母所留衣被而免于寒冷。而那个大龟竟也还在,证实了张女的话,使疑虑顿然冰释。令人在为张广定庆幸的同时,不禁对此事称奇。那么以后呢?张女能够适应人间的生活吗?小说简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女出食谷,初小腹痛,呕逆,久许乃习。”
        这篇小说具有较明显的叙事特点,结构完整,丝丝入扣,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这篇小说与以前的小说有所不同,以前的小说文人气较浓,文字绮丽、雅致,而这篇则较为朴实,文字也较为平白。另一方面,它以当时的民间传闻为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跳出了志怪小说以神仙、帝王传说为题材的俗套。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