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曾被看作是一部古代的地理书。其成书情况,据近代学者考证,大约出于战国时人之手,而在秦、汉时又有增益。现在流行的本子有十八卷,内容多记海内外山川、神祇、异物等等,其中亦保留了较为丰富的远古神话。《山海经》文笔简练而清晰,叙述也常常生动引人,其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因而,清朝的纪昀虽认为它“侈谈神怪,百无一真”,但又称它为“小说之祖”。这说明纪昀看到了我国远古神话已具有了小说的某些特质,是小说萌芽时期的产物这一特色。
中国远古神话,流传至今的不多,且较为零散,已不可能像古希腊、罗马神话那样给我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神的世界及神系列,但是仅从流传下来的片断记载来看,它对宇宙的生成,人类及世界万物的出现都有自己的“神话”的解释,表现了我们远古祖先对大自然充满探究兴趣的思考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尤其可贵的是,它也常常溶入了我们民族坚韧、勇毅、不畏强暴的精神气质,显示了粗犷而有气势、简炼而含蓄的中华民族的感情特色。艺术上,它们文字质朴,常常围绕一个中心人物而驰骋想象,情节完整,首尾毕具。可以说,小说的虚构特色,中国小说讲究情节完整的传统,在远古神话中都已初露端倪。《精卫填海》就是如此。它文字简短、质朴,叙述却清晰、富有层次,首尾完整。想象大胆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精卫)进行叙述、描写;思想内容上则隐含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
作品首先交待了精卫是多生柘木的“发鸠之山”上的一种鸟。其次描述它的形状,然后指出它名叫“精卫”,又说明它所以叫“精卫”是由它的叫声得名的——“其鸣自詨(叫)”(它的叫声就像自己叫自己)。叙述清晰,描绘精当,使一只精巧、美丽,不断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的小鸟,生动、形象地活跃在读者面前。但描述精卫的外形尚不是为文的目的,于是下文紧接着又讲述它的来历和行为:它是淹溺于东海的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死后变成的,它仇恨那使自己再也不能回返故乡的东海,不顾自己的弱小,蔑视东海的浩瀚,心存坚志,飞翔于西山东海之间,衔木石,“以堙东海”。东海之与精卫,不啻世界之于尘芥,但精卫的精神却宏大,磅礴,可以包吞环宇……作品就以这种实体上的大与小和精神上的强与弱的巨大反差,歌颂了精卫,歌颂了一种精神,表达了一种征服给人类以苦难的大自然的强烈而又执着的渴望。作品着力刻画描写的是一个由少女幻化而成的勇毅的小鸟,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只不过由于想象和虚构的共同作用,这个作品中的人物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她既是衔木石飞翔于东海碧波之上的精卫,也是含怨带愤的少女。两种形象的重叠幻化,更为作品平添了神奇、绚丽的色彩。
《精卫填海》是一则短小的故事,又是一个神异而优美的传说。它不沉溺于女娃溺死东海的悲怆,而着力于精卫形象的刻画,精卫精神的弘扬,有悲壮而无哀吟。语言简短、质朴,句式沉凝、舒缓。但质朴中含有强劲,舒缓中蕴有力量。如果从这篇神话那客观的叙述方法、着重刻画精卫的形象来说,确实显露了萌芽时期小说的某些因素。因此将它列入古代微型小说的范畴,恐怕不能算是牵强附会吧!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山海经》曾被看作是一部古代的地理书。其成书情况,据近代学者考证,大约出于战国时人之手,而在秦、汉时又有增益。现在流行的本子有十八卷,内容多记海内外山川、神祇、异物等等,其中亦保留了较为丰富的远古神话。《山海经》文笔简练而清晰,叙述也常常生动引人,其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因而,清朝的纪昀虽认为它“侈谈神怪,百无一真”,但又称它为“小说之祖”。这说明纪昀看到了我国远古神话已具有了小说的某些特质,是小说萌芽时期的产物这一特色。
中国远古神话,流传至今的不多,且较为零散,已不可能像古希腊、罗马神话那样给我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神的世界及神系列,但是仅从流传下来的片断记载来看,它对宇宙的生成,人类及世界万物的出现都有自己的“神话”的解释,表现了我们远古祖先对大自然充满探究兴趣的思考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尤其可贵的是,它也常常溶入了我们民族坚韧、勇毅、不畏强暴的精神气质,显示了粗犷而有气势、简炼而含蓄的中华民族的感情特色。艺术上,它们文字质朴,常常围绕一个中心人物而驰骋想象,情节完整,首尾毕具。可以说,小说的虚构特色,中国小说讲究情节完整的传统,在远古神话中都已初露端倪。《精卫填海》就是如此。它文字简短、质朴,叙述却清晰、富有层次,首尾完整。想象大胆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精卫)进行叙述、描写;思想内容上则隐含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
作品首先交待了精卫是多生柘木的“发鸠之山”上的一种鸟。其次描述它的形状,然后指出它名叫“精卫”,又说明它所以叫“精卫”是由它的叫声得名的——“其鸣自詨(叫)”(它的叫声就像自己叫自己)。叙述清晰,描绘精当,使一只精巧、美丽,不断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的小鸟,生动、形象地活跃在读者面前。但描述精卫的外形尚不是为文的目的,于是下文紧接着又讲述它的来历和行为:它是淹溺于东海的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死后变成的,它仇恨那使自己再也不能回返故乡的东海,不顾自己的弱小,蔑视东海的浩瀚,心存坚志,飞翔于西山东海之间,衔木石,“以堙东海”。东海之与精卫,不啻世界之于尘芥,但精卫的精神却宏大,磅礴,可以包吞环宇……作品就以这种实体上的大与小和精神上的强与弱的巨大反差,歌颂了精卫,歌颂了一种精神,表达了一种征服给人类以苦难的大自然的强烈而又执着的渴望。作品着力刻画描写的是一个由少女幻化而成的勇毅的小鸟,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只不过由于想象和虚构的共同作用,这个作品中的人物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她既是衔木石飞翔于东海碧波之上的精卫,也是含怨带愤的少女。两种形象的重叠幻化,更为作品平添了神奇、绚丽的色彩。
《精卫填海》是一则短小的故事,又是一个神异而优美的传说。它不沉溺于女娃溺死东海的悲怆,而着力于精卫形象的刻画,精卫精神的弘扬,有悲壮而无哀吟。语言简短、质朴,句式沉凝、舒缓。但质朴中含有强劲,舒缓中蕴有力量。如果从这篇神话那客观的叙述方法、着重刻画精卫的形象来说,确实显露了萌芽时期小说的某些因素。因此将它列入古代微型小说的范畴,恐怕不能算是牵强附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