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将括母
·刘向·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君子谓:括母为仁智。《诗》曰:“老夫灌灌,小子骄骄,匪我言耄,尔用忧谑。”此之谓也。
颂曰:孝成用括,代颇距秦。括母献书,知其覆军。愿止不得,请罪止身。括死长平,妻子得存。
〔选自《列女传》〕
●●在封建社会里,大臣获罪,株连九族,此种血腥之事,历史上屡见不鲜。然而世上的事情是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也会有一些例外发生。这里讲的就是战国末期,赵括之母凭着自己卓越见识,机智避开残酷的法网,安保一家老小的故事。
赵括,身为一名统帅,因指挥失误,一次战役,就使四十多万兵力全军覆灭,大伤国家元气,其罪可谓大矣。但他的家属并未因此而受株连,这确实是一件奇事。这奇事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要归功于赵括的母亲。她性格稳重,思维缜密,气度不凡。她深知自己儿子的致命弱点,不堪重任,否则于国于家都将带来极大的灾难。所以当她得知赵括为将后,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母以子贵”,盲目喜悦,而是非常冷静,严峻地对待这件事。她上书力谏:“括不可使将。”将赵括与其父赵奢进行对比。一比与下属的关系,赵奢在世时,疏财结友,上下关系密切;而赵括一旦为将,便逞威风,端架子,下属官吏对他畏而远之。二比对赏赐的态度,赵奢深明“无兵便无将”之大义,把大王及宗室的赏赐都拿去分给军吏士大夫;而赵括却将“王所赐金帛尽藏之”。三比责任心。赵奢受命之日,一心尽职,从不过问家事;而赵括则“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天天派人出去打听有哪些廉价田宅可以买进,着意置私产。三个对比归结于一点,即赵奢一心为公,而赵括私心太重。所以她诚恳希望赵王慎重考虑,不要让赵括担此重任。但此时赵王根本听不进括母这些肺腑之言,她看到事不可挽回时,便提出赵括如不称职,打败仗,自己一家能否不受株连的问题,其次,还决定于赵王。虽然长平一役全军覆灭,使他痛心不已,但他能信守诺言,终不加诛,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形式来揭示人物性格。老舍先生曾说过:“要知道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异,谈吐亦异。赵母与孝成王身份不同,“使括为将”与各自的利害关系不同,所以他们二人对赵括能否为将的看法也不同。赵括之母很了解儿子的弱点,预见到他为将的后果,她一怕儿子误国,从此失去他;二怕残酷的连坐法令施及自家,落得个满门抄斩,出于母亲的本能,她要保护儿子,保护家庭。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劝说赵王改变决定。所以在奏书中,她将赵括与丈夫赵奢对比。她的话辞意恳切,情理备致,用心良苦,其焦虑,担扰,企盼无不溢于言表。
赵孝成王的话虽不多,但他固执、自负、刚愎自用的性格表现得很突出,“毋,置之,吾计已决矣!”他对赵母很不客气,不要再说了,把你的话搁在一边吧。他自信不会看错人,所以固执己见。
这篇小说取材自《史记》,在材料的取舍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史记》原文中有两段评论赵括的话。一、赵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二、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这两句话很精彩,都是真知灼见,但若选进去,必将淡化主要人物——赵母的形象。所以作者果断地把这些内容都删掉,使材料更集中,更明确,成功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精明沉稳的老太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