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古代微型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干宝·


        张华为豫章太守,善易卦,明于政刑,下吏罪人畏之,不敢犯令。或当死者,悉放归辞父母。时有一人犯盗处死,克日欲诛,放归辞别,限满赴州就刑。其人在路号哭,经赵朔家。赵朔问何故哭,答曰:“某拙谋为盗,犯法当死。昨蒙太守给假辞父母,限满赴州就刑,所以悲泣。”朔曰:“何不避去。”答曰:“使君明于易筮,前后避者皆获得,是以不敢违日。”朔曰:“汝不用哭,吾令汝生。但用吾计,自当获免。汝可取之遍到行渡河,即取竹筒盛水三尺长,安于腹上,仍黄沙中卧,经三日然后可还,终始擒汝不得也。”其人一依朔言。至假满,法司怪人久违限,乃以名闻。华乃观易六卦成,断曰:“何故腹上水深三尺,背卧黄沙,此人必投水死,更不用寻也。”此谓之善易。其人经一年,改名姓处于乡里。既脱其死即赍重赂酬于朔,朔一无受焉。
        

〔选自《搜神记》〕

●●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它记述了善易卦、明政刑的豫章太守张华,也刻画了聪明智慧,救人于危难的义士赵朔。双方围绕着一个犯人的生与死,展现了一场在必死中求生的戏剧冲突,读罢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小说主人公张华善于易筮,能通神明,法力无边。他明察秋毫,谁也逃不出他的法网,“下吏罪人畏之”。但他的性格还有另外一侧面,即过于自信,“或当死者,悉放归辞父母。”善易而过分迷信易筮,只是依仗教条和主观推断处理政务,不做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反被假象所蒙骗。相传《易》为上古周文王所作,是专讲算卦的书,周人以蓍草占卦,后人称为易筮。张华明于易卦,自以为无所不知,不料居然有人诱其上当,反而成了个愚蠢可笑的人物。
        诱其上当的赵朔是个敢于和官府对抗的不徒。当他向知犯人因限满赴州就刑而悲痛号哭时,公然煽动犯人逃走。逃脱“明于易筮,前后避者皆获得”的张太守的法网可能吗?至此读者不禁生一悬念。作者在这求生无路的特定背景下,引出了赵、张二人斗智斗法的生动具体的情节。从赵朔从容不迫而又周密自信的人物对白中,读者看到了一位仗义豪爽,富于同情,足智多谋,对易筮似乎也颇有研究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简练笔法把赵朔的锦囊妙计描述出来,言简意赅,不用过多笔墨,更添了几分神秘。用这简单的办法就能逃之夭夭了吗?读者至此不禁又生一悬念。正是这不断引人入胜的笔法把故事推向高潮。“其人一依朔言”几字用得极妙,它把犯人怎样脱逃的情形明确地交代出来,不做正面实写,只用虚说一笔轻松带过,毫无重复累赘之处。这样,与上文实写之处相结合,可谓虚实相间,恰如其分。
        读者最感兴趣的是犯人最后的命运,这是赵、张二人矛盾冲突的焦点。犯人逾期未归,司法衙门便把这人的名字报告了。周易共有六十四个卦形,张华算了六个卦后,便盲日地推断出,“何故腹上不深三尺,背卧黄沙,此人必投水死,更不用寻也。”犯人轻易地逃生了。倘若他能派人验一下尸身,这种表面现象并不难识破,即使不去寻看尸体,再多算几卦,仔细研究一番,可能也不至上当。然而张华自恃聪明,反被聪明所误,由正确的前题,以一般代替特殊地演绎出错误的结论。人们从这个小故事的结局可以吸取到许多有益的教训,受到许多富于哲理的启示。
        小说结尾以画龙点睛之笔使赵朔这一形象更加完美。轻着笔墨,写他于酬谢之重贿“一无受焉”,一个令人钦佩的形象兀然突起。赵朔不仅是个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而且是个不取私利、品格高尚的义士。
        作者干宝,晋书本传对他有如下评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这篇小说确实体现了他叙事简洁,直而能婉的艺术技巧,表现出他善于抓住典型事例和曲折情节塑造人物的写作才能。作者采用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寥寥数笔的白描手段,勾勒出生动而又鲜明的形象,这都是我国古代作家叙事记人常用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