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嘉隐
·刘肃·
贾嘉隐年七年,以神童召见。时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于朝堂立语。李戏之曰:“吾所依者何树?”嘉隐对曰:“松树。”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嘉隐曰:“以公配木,则为松树。”无忌连问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曰:“槐树。”无忌曰:“汝不能复矫对耶?”嘉隐应声曰:“何须矫对,但取其以鬼配木耳。”勣曰:“此小儿作獠面,何得如此聪明?”嘉隐又应声曰:“胡面尚为宰相,獠面何废聪明!”勣状貌胡也。
〔选自《大唐新语》〕
●●这是一篇描写神童贾嘉隐的作品,生动、活泼地写出了年仅七岁的贾嘉隐思维敏捷,善于应对,而又少年顽皮,词锋锐利的性格特色,作品除必要的背景交待之外,全用对话突现人物,同时,人物神情心态的描述简洁而富有动感,形成了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色。
贾嘉隐七岁以神童的身份获得皇帝的召见,进入宫中,恰与已是太尉的长孙无忌和已是司空的李勣相遇。长孙无忌和李勣出于长者对少年的善意调侃,立即想与这少年开开玩笑。于是站在槐树旁的李勣说:“吾所倚者何树?”问题极为简单,有明显的逗弄意味。没想到贾回答:“松树。”这是故意不往正确上说,也显然尚有寓含。于是李勣不由问道:“此槐也,何忽言松?”贾的解释聪明而含才智:“以公配木,则为松树。”——您被封为英国公,“公”站在树木之旁;一个“公”字旁边一个“木”字,当然是“松”了!“公”指人,“木”指树,“公”与“木”的联想机巧、睿智,贾嘉隐确实不愧神童称号。贾的这个回答机巧中兼有尊重,既巧妙又不失少者的谦恭。长孙无忌,未等贾的话声落下,连声又问同一个问题:“吾所倚者何树?”显然是要难为一个神童:看你还怎么回答!贾立即回答:“槐树。”长孙无忌马上说:“你不能再故意违反常情地进行辩了吧?”言外之意是:你到底实话实说了,不能再卖弄聪明了吧?语言中含有明显的取笑揶揄意味和幸灾乐祸的情绪。对此,贾嘉隐当然能体会,于是他不客气了,应声回答:“用不着故意矫情,我所以说是槐树,取意是一个‘鬼’站在树‘木’的旁边!”语言机巧至极,把长孙无忌比作为“鬼”,也把故意对为难自己的人刺痛了一下。李勣见此,不甘于弱,又故意说出一句刺痛贾嘉隐的话:“这个小孩子长了一张丑面孔,怎么会这么聪明呢?”这句话意在揭贾痛处,嘲笑其丑,挫其锐气,挽回败局。没想到贾嘉隐又应声而说:“你长了一张胡人一样的脸,尚且可以作宰相,我长了一张丑脸为什么就不能聪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同样的方法,回击了李勣,仍处上风。
作品内容并无太深含意,但行文活泼,富于趣味,用对话写出了人物。长孙无忌和李勣,对贾嘉隐,以嘲弄始,以败局终,讨了个无趣,令人哑然失笑;而贾嘉隐则在对话中显示了他的才智机巧和少年气盛,不甘屈居人后的锐气。三个人物都在对话中得到了表现,有的还特色十分突出。作者对“对话”手法的运用技巧纯熟,天然无斧凿痕迹,也使作品行文活泼、流畅,情节快迅演进。文虽短而精悍。
此外,在人物对话中,作者也间或有一、二句极简括的人物神情语态的描述,像长孙无忌的“连问之”,像贾嘉隐的“应声曰”,“又应声曰”。前者写长孙无忌不待贾嘉隐有思考之机,连续发问“进击”的举动,显现出他意在难倒神童的心态;后者写出了贾嘉隐回答的快捷,烘托了他出语之时的气氛,也令人想见其神态。而且用词强调动感,使对话一直在“此始落,彼又起”的快速之中进行。这样,作品就不仅写出了对话的内容,也烘托了气氛,连贯了情节,使作品不是以对话形式写下的“对话体”散文,而是小有情节波澜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