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样画葫芦
·魏泰·
陶谷,自五代至国初,文翰为一时之冠。然其为人,倾险狠媚,自汉初始得用,即致李崧赤族之祸,由是缙绅莫不畏而忌之。太祖虽不喜,然藉其词章足用,故尚寘于翰苑。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闻望皆出谷下。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词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益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
〔选自《东轩笔录》〕
●●这篇小说叙述了翰林学士陶谷自恃资深名重,求官心切,不自量力,终于因为不受宋太祖赵匡胤赏识而怨望自嘲,大发牢骚的故事。
陶谷从唐五代迄于宋初,曾是文坛佼佼者。大家公认为“文翰为一时之冠”,另方面他是旧朝遗臣,为官日久、资历颇深,宋太祖刚建国,对于这样的文人,尚须“藉其词章足用”,因而将陶谷“真于翰苑”。不过是想借他的一技之长,庶几有益于朝廷之意,并未有器重提拔之心。小说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引出了矛盾冲突的起因,即陶谷求官。而后,故事就围绕这一矛盾而逐渐发展变化,陶谷自以为才高,朝廷升擢任用,理应提拔自己才是。他天天期待着升官,幻想着有朝一日,大权独揽。然而事与愿违,自建隆年以来,朝廷提拔的宰相,都不是从翰林苑中遴选的。更有甚者,这些出任宰相重职的官员,无论是声名还是威望,都远不如陶谷显赫。他自然感到不满,由不满而怨愤,由怨愤而按捺不住。一扫平日名士超脱的潇洒风度,召集自己的同党,在朝廷中替自己评功摆好。这些人说:陶谷长期从事翰林苑编修重要文件的工作,功劳不小,出力甚多。却屡屡不能委以重任,他本人对此颇有牢骚。小说写到这里,就已经将矛盾冲突推进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陶谷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对皇上的游说上,小说也把这部分当作矛盾解决与否的高潮而加以叙述描写。读者也随着这条线索弄清事情的究竟。宋太祖赵匡胤对于陶谷的“久在词禁,宣力实多”,颇不以为然。认为陶谷所撰文件,不过是拾前人牙秽,改头换面,凑合成篇而已。正像俗话所说“依样画葫芦”。缺少创造力。谈不上有什么功劳。一句形象的比喻,把陶谷求官的希望化为泡影。至此,陶谷求官的矛盾就以皇帝的裁决而告解决。这个结局,初看似出人意表,实则与前文相互呼应。小说开始,虽然叙述了陶谷的才学出众,资质颇深。同时也指出他为人“倾险狠”,颇不足取。而且“缙绅莫不畏而忌之”。因为他在五代后汉朝当官时曾经导致了李崧遭到满门抄斩的大祸。人品极端恶劣。对于这些,宋太祖自然不会不知,加上陶谷名不符实,“久在词禁”,不过是抄袭别人的文章,稍加改动而已。考虑到陶谷德才均不足用,自然提拔升擢与他无缘了。
故事的结局,以陶谷作诗自嘲,以抒发怨忿不平为全文终结。陶谷此刻自知升官无望,又不好对皇帝有所不恭。只能在诗中对自己讥嘲讽笑。同时抒发才高不遇明时的感慨。他说,现在升官的机遇只由命定。有终须有,无终也无。而受重用的官员有无才能却是次要的,朝廷是不看重的。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陶谷的怨望之情。后两句则自嘲自己这些年忙忙碌碌,到头来不过被皇上评价成“依样画葫芦”而已。语含不服气、不甘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