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救虎
·刘基·
苍凉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眂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选自《郁离子》]
●●这篇小说通过道士救虎反被虎伤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具有善心,能够救人于灾难之中,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如果好坏不分,把“虎狼蛇蝎”之类也当作人而加以怜悯和拯救,那就有自招祸患的危险。本篇小说的主题同希腊寓言《农夫和蛇》相类似,比刘基约晚一百年的明朝的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的主题也类此。看来,古今中外,都不断有人用形象在告诫人们:不能可怜有蛇蝎心肠的人,不能援救虎狼之辈!
道士明知是兽而救之,是因为他“事佛,甚谨”(佛、道是两家,道士不能信奉佛教的教义,作者在文中既批评道士的迂,又批评佛教教义的好坏不分,是一箭双雕,还是另具深意,不可妄测,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笔误),佛教提倡“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普度众生”,所以笃信此教义的道士连老虎都救,结果险些被老虎吃掉。要避免重蹈道士的覆辙,就必须彻底摈弃道士所笃信的那类荒谬的教义。这篇小说,在五百多年前就能这样告诫人们,我们不能不钦佩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度。
这篇小说的语言简洁流畅,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十分鲜明的形象:如山洪暴发,“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一幅水灾灾情的画面;“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道士救灾救难的形象如见。本篇描写老虎神态、动作的部分尤其出色,“始则矇矇然”写老虎被水淹得奄奄一息、昏昏沉沉的样子;“坐而舐其毛”写老虎的精神已有点恢复,在舔身上湿漉漉的毛;“比及岸,则瞠目眂(shi,同“视”)道士,跃而攫之,”写老虎一到岸上,已没有再被水淹的危险,就瞪大眼睛看着道士,迅猛跳起来捕抓道士,要吃他了。过程写得非常清楚,老虎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生动地显示了老虎吃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