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之围
·刘基·
姑苏之城围,吴王使太宰伯嚭发民以战。民诟曰:“王日饮而不虞寇,使我至于此!乃弗自省,而驱予战。战而死,父母妻子皆无所托;幸而胜敌,又不云予功。其奚以战?”太宰嚭以告王,请行赏,王吝不发;请许以大夫之秩,王顾有难色。王孙雄曰:“姑许之,寇退,与不与在我。”王乃使太宰嚭布令。或曰:“王好诈,必诳我。”国人亦曰:“姑许之,寇至,战不战在我。”
于是,王筑城。鸱夷子皮虎跃而鼓之,薄诸阊阖之门。吴人不战。太宰嚭帅左右扶王以登台请成,弗许。王伏剑,泰伯之国遂亡。
〔选自《郁离子》〕
●●本篇借历史上越国灭吴的故事,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吴王夫差只知饮宴淫乐,不知思虑国事,不防备敌人的入侵,他只知驱民骗民,不知爱民恤民,最后只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对于不把民众放在心上,不体恤百姓疾苦,专在欺诈百姓上下工夫的夫差来说,他伏剑身亡,实在是他最好的应得下场了。夫差的死,形象地告诉人们:人民的信任与拥护,是一个政权存亡的根本。
本篇叙事,重点突出。揭露吴王,重点在他的“饮”、“吝”、“诈”;写老百姓,重点在对“王日饮而不虞寇”的不满,对战死不得恤、战胜不得赏的愤慨。老百姓对吴王的好诈诳,也自有老百姓自己的对付办法,针对吴王的“与不与在我”,老百姓采取的是“战不战在我”,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上骗下,失民心在先;下瞒上,不舍命在后。当政者和老百姓都在互骗互瞒,这种政权怎么能存在得下去呢?本篇的重点,处处围绕着主题写出:失民心者失天下,老百姓是社稷的根本。
本文还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吴王的诈和老百姓的对付办法,用相同的语言结构形成强烈的对比:吴王的做法是“姑许之,寇退,与不与在我”;老百姓的做法是“姑许之,寇至,战不战在我”!吴王只想到“寇退”,却不想:老百姓不与战,寇是退不了的!最后,的确因“吴人不战”而促成了“王伏剑”。为吝啬给百姓赏赐,为不给有功者以大夫的俸禄,以至身死国亡,夫差的愚蠢也真是到了极点了。本篇的第二处对比是越国军队在范蠡(鸱夷子皮)勇猛有力的击鼓声中,奋勇进军,一直打到阊阖门前,而吴国军队却无声无息“吴人不战”。两国士气对比如此强烈,吴国怎能不亡?吴人士气低落、不战,完全是吴国统治者造成的。统治者终日饮酒作乐,平时根本不关心老百姓,即使是战争时期也不给老百姓实惠,允诺的东西只是一张骗人的空头支票,只知驱赶役使老百姓上战场,老百姓为什么要为这样的统治者去卖命呢?为什么要甘心受他们驱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