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官童
·文 林·
吴官童归自也先,系锦衣卫狱。景泰元年,胡人攻城急。石亨乃谋于上曰:“得吴官童,可以计退。”诏出之,见上,释其械,问曰:“尔能退此胡否?功成赏以侯。”对曰:“能。”赐易新衣,押至石营。石曰:“吴先生至,吾无忧矣!”官童乃逐一驴,戴破帽,手持脔肉,直撞入达围。胡得之,以送于主者。官童乃番语云:“吾某村人,吾母有病,入城买肉啖之。执我何为?”复曰:“我非与尔等有乡情,吾固不言;言之吾君必见杀。我闻中国已有檄召四方兵至矣。某日潜至尔地,剿老营,尔尚守此何为?某日又当作战,吾非有乡情不言,言之只自害耳!”虏闻言始有退志。然后石亨以火器击之。围遂解。盖亦所谓先声者也,石殆得之矣。由是官童以口舌至都督佥事。英庙复辟,进大都督,坐南京两府。
〔选自《琅玡漫钞》〕
●●本文说的是吴官童计退番兵,为国建功的事。
吴官童本是“驿使”,正统十三年出使番邦,“被拘为奴”。第二年“英庙蒙尘”,即土木之役后,英宗朱祁镇为也先所虏。当时吴正被罚放牧。一日,也先问他“尔识若君耶?”吴答“我君岂有不识者。”于是也先命从者引其见英宗。吴对也先说,“中国为君者甚众,失一君复立一君,执之何为?”敦促也先放英宗,当时英宗与也先尚未相见,“未有定其礼者。”吴理喻也先说,“尔母某年来朝,受某赐,某年又受某赐。尔亦臣也,岂可为宾主礼。”吴以也先母曾“来朝受赐”的事实,推出也先“亦臣”的结论,为英宗在也先面前争得君主之尊。“也先设五拜稽颡,复进膳,英宗饮而赐其余,也先饮之,如是者三。”也先果然对英宗行五拜叩首之礼,而且竟然三次饮了英宗的赐酒。英宗以被虏之身,反行君主之仪,其功全赖吴官童。
“吴官童归自也先,系锦衣卫狱。”吴何以下狱呢?原来英宗被虏,代宗继位,吴被羁押纯属统治者内部矛盾所致。如果不是“胡人攻城急”,吴恐难被赦免。幸亏石亨献策,“得吴官童,可以计退。”景泰皇帝这才起用吴,并且许以“功成赏以侯”的赏赐。
吴官童果然不辱使命。文章写他“逐一驴,戴破帽,手持脔肉,直撞入达围。”这里连用“逐”“戴”“持”“撞”四个动词,把一个果敢、智慧的爱国义士的形象勾勒出来,尤其是一个“撞”字,尽写出他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的精神。同时也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吴一人一驴,怎样完成使命呢?
吴扮成一个普通百姓的模样儿,被敌人拿获后又装出委屈的神情,“官童乃番语云:‘吾某村人,吾母有病,入城买肉啖之。执我何为?’”话说得在情在理,不由敌人不信。尤其是他说的是番语,这就更容易接近敌人,解除他们的戒备。接着吴又絮絮叨叨,欲言又止地诈称,“我闻中国已有檄召四方兵至矣,某日潜至尔地,剿老营,尔尚守此何为?”他的话无疑打中了敌人的“要害”,而且妙在他反复磨叨,“我非与尔等有乡情,吾固不言。”“吾非有乡情不言,言之只自害耳!”全然是一副把“乡情”看得高于国家利益的糊糊涂涂的汉奸嘴脸。作者仅用数笔,便把吴官童机智,镇静,能言善辩的品质和才能揭示出来。果然,“虏闻言始有退志。”加上石亨用火器攻打,“围遂解。”
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吴官童不用一兵一卒,徒以口舌之劳退兵解围,其功不可没,其“善”足以令后人从之。
值得提出的是,无论英宗还是石亨,对吴官童都极信任。吴官童名重一时,饮誉朝野,凭的是胆识、智谋与出众的辩才。这正是作者所要强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