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避姜三莽
·纪昀·
姚安公闻先曾祖润生公言: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挺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酒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着意原资妙选材”,说的是文章立意的表达要依靠选材之妙,文章的意的表达不能光靠抽象的议论,还需要靠一定的材料,具体的事实来体现,文艺作品的小说更是这样,主题才能表达得形象、生动、有说服力。所以强调选材的巧妙,妙,就是材料能很好表现主题。《鬼避姜三莽》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选材巧妙之上。小说成功地抓住了一个“避”字,成功地突出一个“避”字,小说主题就得到成功的体现,表现得形象、生动、有说服力。而这“避”字的突出,就是因为作者成功而巧妙地选取了表现姜三莽“慑鬼”气焰的语言、行动的材料,并成功地进行了描写。
小说语言描写只有一次,却很重要。它是在姜三莽听到宋定伯卖鬼得钱的事情后:“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通过这段自白式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姜三莽“勇而戆”的性格,在姜三莽眼里鬼非但不是可怕之物,反而成了酒肉饭钱的来源,这是姜三莽“视鬼蔑如矣”的物质基础、心理基础。蔑如,如同没有,鬼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本是可恶可怕之物,现在姜三莽把它看得如同没有一样,而且还要靠它来供应“酒肉资矣”,鬼变成酒肉饭钱,不但不可怕,反而变成要追寻的“宝物”了,这样寻找酒肉饭钱就成了姜三莽寻鬼行动的基础,就产生了下面姜三莽一连串的寻鬼的行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这段语言在表达主题上的巧妙功用了。
姜三莽捉鬼的行动小说共写了三次,三次都突出了是三莽积极主动的去寻鬼,去找鬼,而且想的办法是一次比一次深,行动是一次比一次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三莽越积极、越主动,其“慑鬼”的气焰就越足,所以鬼就“反避之也”,反而躲避他了。这样三次行动描写的选择是属于“妙”选材的,它使主题的表现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力。
第一次:“于是夜夜荷挺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每天晚上,偷偷地在荒村和乱坟堆中寻找,好象猎人小心寻找狐狸野兔一样。这些都表现了三莽急切想找到鬼的主动精神,唯恐鬼被吓跑的谨慎心理,也就展现了三莽“勇而戆”的性格,“视鬼蔑如矣”的气势。
第二次:“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酒寝以诱致之”,到一般被人称作有鬼的地方,假装喝醉了酒躺着引鬼来。这可比第一次进了一步,从地点看,从荷挺执绳到酒寝看,都进了一步,都是在想方设法找到鬼、甚至是在用“鼓励”鬼来加害自己的方法而想找到鬼。读者可觉察到鬼在隐隐的“避”姜三莽,并且比第一次得到进一步的表现,其“勇而戆”的性格,“视鬼蔑如矣”的气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第三次:“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踊跃奔赴”写出了姜三莽已见鬼火时的高兴、积极情状。“懊恨而返”写没有捉到鬼时三莽的脑怒生气。这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表现了他的性格和气势。“已星散去”是明显的写出鬼是在躲避姜三莽了,这比前两次鬼隐隐的“避”都进了一步。从比较可以说明姜三莽的三次行动描写在表现主题上是一次比一次生动地表现“避”的,一次比一次深刻的表现姜三莽的性格和气势的。以上三次捉鬼的地点场合,也是一次比一次接近鬼,第一次是“墟墓间”,第二次是“素称有鬼之处”,第三次是“隔林见数磷火”,依次突出鬼确是在“避”三莽,而不是相互不遇。小说就是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主题,而形成了它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