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户
·蒲松龄·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后颂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覆相苦,烦有司稽籍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
〔选自《聊斋志异》〕
●●选取有代表性、有特点的材料,正是《盗户》突出的艺术特色。
盗,即抢劫财物、伤害人命的人。一般而言,盗的存在对社会的安定,对人民的安全,都是有损害的。因此,人们都痛恶盗贼,法律也主张严惩盗贼。
清代顺治年间,滕、峄一带地方,十人就有七人为盗。为盗者这么普遍,说明当时的社会黑暗。当然,对于盗要作具体分析,其中不乏是挣扎死亡线上而铤而走险的贫苦的人;但确也有些盗贼是残害群众的恶棍。对前者应该同情,对后者应该惩办。然而,当封建王朝对付不了盗贼时,便实行招安、优抚。地方官员为了将他们与一般百姓区别开来,别立“盗户”一个名目。因害怕他们再次叛反,凡属盗户与良民发生纠纷,便特意偏袒他们。
这个材料是反常的,反常就是一种特点。作者随后将这种特点进一步深化。由于官府左袒“盗户”,便形成一个风气:凡打官司的人,为取得官府的偏袒,便都冒称“盗户”,另一方便又指责对方不是“盗户”。对于争讼事实的曲直是非,反而无人过问,争讼的双方及官府的精力都放在是否“盗户”的调查上。这更揭示了官府的腐朽,昏瞆。
这个事实本身便具有极大的讽刺性,它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统治者的虚弱,无能。
蒲松龄对现实作了纪实性的描绘后,接着转入他熟习的另一个境界:孤鬼的世界。县衙门闹狐患。县令女儿被狐祟住了。术士捉狐入瓶,将用火烧死它。狐在瓶内大呼:“我是盗户。”它也想冒用“盗户”的名,来取得宽恕。
这最后一笔,真令人啼笑皆非。然而,这一笔又将社会的腐朽、黑暗,描绘得更加深刻。
整个小说在叙事,由于抓了特点,叙述的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便使文章充满了新鲜感,收到震撼人心的作用。这是抓特点的艺术手法所形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