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相公
·蒲松龄·
张老相公,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忽爆膻腥。盖江中有鼋怪,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询鼋之异,将以仇鼋。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惧为祸秧,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冶赤铁,重百斤。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箝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象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选自《聊斋志异》]
●●《张老相公》刻划了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理想人物,展示了人生的希望。
张老相公的形象是在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完成的。主要是写人与自然的冲突。张老相公与长江中的鼋怪的冲突便是小说的主线。
这个冲突是逐步展开的。张老相公送女出嫁,泊舟金山。他要去购置妆奁,临行嘱咐家人不要在船上著肉,因为江中鼋怪闻香辄出,吞舟吃人。这里,张老相公开始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并没想到是要与鼋怪交锋。他离开后,家人忘了他的嘱咐,在船上烤肉吃,结果鼋怪出来,掀浪覆舟,妻女丧命 。张老回来,“悼恨欲死。”人与鼋的矛盾揭开了序幕。
在这对矛盾中强弱力量悬殊。张老处于劣势。张老登金山,谒寺僧,调查鼋怪的情况,决心杀鼋。他调查,是为了知己知彼,掌握杀鼋的方法,改变强弱悬殊的局面。这一访问,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寺僧劝阻。和尚认为鼋怪太强,人们怕遭祸秧,拿它当神明予以奉祀,只求它不怒,便投放食物,听其跃出吞食。怎敢仇视它呢?寺憎是好心。但从他的叙述中,进一步渲染了鼋怪的强大,造成了一个气势:怪强人弱,冲突的结果是人亡怪存。作品到此,蓄势已满,形成了紧张的氛围。
从寺僧的谈话中,张老获得了制服鼋怪的设想。因人们投下半只牲牢时,鼋怪俺跃出江面吞食。于是张老就找来铁工,冶炼重百斤的烧红的铁疙瘩,当做牲牢模样,投入鼋出没的地方。鼋以为是牲牢来了,习惯地跃出江面,将红铁吞入腹中,终于被烫死了。从冶铁当牲牢的设想中,透示了张老的智慧。在这个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力不如鼋怪,但人智胜于鼋。张老与鼋斗智不斗力,避敌之长,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举取得成功。所以,这次取得成功,并不是侥幸的,而是经过调查研究而采用的决策。故此,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人力胜自然,冲突完成,张老的形象也在红铁的一掷中,闪着灼人的光彩。
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写人的方法,当刻划人物时,一般要尽力描写自然的声威,越是把自然的一方写得强大,越是能将人物刻划得高大。这正是这篇小说在描写冲突中的成功之处。